2010年12月29日

瘋狂後的代價

寫這篇稿時恒生指數只差一點點便到三萬點了,到這篇稿跟大家見面時,恒指理應超過三萬點了吧。

我們都知道股價主要反映公司的前景,也就是我們對公司的前景樂觀、悲觀或理性地估計貼現得出的價值。在香港上市的大陸公司,例如中國遠洋和紫金礦業等的股價市盈率(P/E)都已近一百倍,也就是說股價相當於這些公司一百年的盈利。估計貼現價值到了這地步,那不只是樂觀,而簡直是瘋狂了,我們因此不能拿一般見識來看今日的香港股市。

今日香港股價與公司的盈利前景無關,P/E毫無意義。當前股價反映的是人們的主觀意願而不是公司的生意業務。一隻股票現時賣HK$50,如果人們認為股價最終會弄到HK$100,而有這個想法的人又夠多的話,那么股價便會升到HK$100。到了HK$100,倘若人們意猶未盡,認為股價應該是HK$150才對,只要持同樣想法的人夠多,股價便會隨著人們的妄想狂升。在這樣的股市裏,整個世界又變得多麼奇妙啊!

單憑意念便創造出了價值,而在人們大腦以外則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股價高低完全懸於一念。總之,今日只要夠多人在發黃金夢,香港的股市便遍地黃金。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繼續瘋狂,要世界多美好便有多美好,要多奇妙有多奇妙。這是中國經濟大時代的來臨,也是發黃金夢的好季節。你不趁這百年難得的機遇圓個好夢,便是個大笨蛋!枉你生於這個大時代了。

不過,到一天,還是有人會黃金夢醒的。到黃金夢醒的人夠多了,恐慌的陰霾便會突然籠罩香港股市,遍地黃金亦恍如著了魔咒一般頓然變作遍野哀聲、滿目瘡痍的廢墟。OK,股市可能不會真的變成廢墟,但不少股票肯定會變成廢紙。這么說不是因為我是先知,而是我知道歷史上不知出現過多少次同樣的事情。

在法國,在1719和1720年間,英國金融專家John Law(1671-1729)便一手炮製了個叫Mississippi Scheme的投機泡沫。幾乎同一時候,英國也爆發了一個South Sea Bubble。跟這兩大泡沫比,美國的1929年股市大災難和最近2001年的科技股泡沫,都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這些泡沫較為出名,容易令人們記得起來,此外還有無數不知名的泡沫,令無數?住股票發黃金夢的人最終只得一紮紮廢紙在手。

我們不禁要問,投機泡沫不斷歷史重演,為什么人們非但沒有吸收教訓,反而不斷重蹈覆轍?太陽之下無新事。天變地變,人性不變。人要怎樣才會理性起來?教訓是理性的學習曲線,那便要沿著學習曲線不斷吸收教訓了。現今香港的股市脫離理性,給人的希望和恐懼支配走向極端,從而演變出泡沫和股災。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股價不是理性判斷的結果,而純粹是一個欲念催生的現象,那么股價反映的便不是價值的推算,而是人們希望和恐慌的投射。在欲念主宰之下,股價的波動反映的是希望或恐慌的狂熱程度而已。狂熱亢奮的人性是沒有教訓的,那么人們又怎能吸收教訓!

當人們還清醒的時候,他們很難想像自己會給貪婪的人性催眠,做出無法置信的荒唐事。然而荒唐的投機泡沫可又偏偏發生在以理智和聰明見稱的荷蘭人身上,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鬱金香狂熱(Tulipomania)。

土耳其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le)的人喜愛鬱金香。十七世紀,荷蘭有位叫Counsellor Herwart的學者,他很有名氣而又喜歡種植稀有花卉。有朋友從君士坦丁堡給他寄來鬱金香球莖,他將之種在花園裏。有一天他的朋友Conrad Gesner到訪,看見花園裏長著的鬱金香,驚為天人。

那是1559年。及後Gesner不斷推廣鬱金香,到1634年鬱金香已成為荷蘭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後來連中產階級也愛上鬱金香,演變為狂熱。人們高價競投罕有品種,為了買一棵種在家裏向朋友炫耀一番,傾家蕩產亦在所不惜。

流風所及,詩人寫詩、文人寫文章讚美鬱金香如何溫柔、美麗和高貴,雖然一般人都知道,它其實不及玫瑰般美麗和芬芳。聰明、節儉的荷蘭人可不管這些,繼續高價競投,令鬱金香狂熱升級。需求殷切,到後來甚至有人甘於以十二英畝靚地換一棵鬱金香花,亦有人以4,600元(florins)(當時30元可以買到一頭豬,60元買到一頭羊)、一輛新的馬車、兩隻灰馬再加一整套馬具換取一棵鬱金香。

就算在外國的荷蘭人亦風聞國內的鬱金香狂熱,知道有人賺了很多錢便也趕回來炒埋一份。到1636年,荷蘭各大城市的股票市場更為鬱金香特別另設交易場所。人們只顧炒賣鬱金香花,忽略其他生意。股票交易場所彷佛掛滿了黃金造的餌,引誘一群又一群的人蜂擁而至,就像蒼蠅圍著蜜糖那樣。

那個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鬱金香的狂熱會永遠持續下去。加以那個時候,世界各地的富豪亦聞風而至湧入荷蘭,不問價競投鬱金香,志在必得。幾乎整個歐洲的財富都集中到荷蘭的須德海岸(Shore of Zuider Zee)去了,荷蘭也就像放逐了貧窮的地上天堂。

貴族、市民、農民、技術工、海員、馬車夫、女僕人,甚至清潔煙囪的工人和縫釘的老婦都參與炒鬱金香花的行列,變賣資產套現作投資。賤價沽掉房屋和土地,或以低價錢押給交易所來投資鬱金香。到後來,外國的資金也真的洶湧而入,參與炒作,全荷蘭的物業和生活必需品的價錢跟著暴漲起來。有幾個月,荷蘭看來真的變成了財神爺(Plutus)的殿堂。

但是,夢始終是要醒的,有些較為理智的人逐漸清醒過來,出貨套現,他們擔心遲了出貨會輸得好悲慘。這種想法不久便蔓延開去,很多人突然驚慌起來,急急出貨。信心一旦被摧毀,恐慌隨即爆發,鬱金香的價錢便從千萬元的高位跌到只值幾文錢。

先前以為放逐了貧窮的荷蘭突然變成了哀聲四起的愁城。滿以為有可享萬年的富貴,誇下海口用黃金作馬匹飼料的富貴人家,一夜之間變得什么也沒有了,只剩下幾棵連果腹也用不著的鬱金香球莖。不少在鬱金香狂熱之前已是大富人家到如今都變了乞丐。對好些人來說,這便是發黃金夢的代價了。

泡沫的歷史永遠在重複,人則永遠為天生的貪婪欲念作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