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日期:2014/06/30
世界化石燃料儲量中,最終將有多少被燃燒?這不僅是那些關註氣候政策的人士面對的問題,也是投資者眼前的問題,即便他們認為氣候變化科學是忽悠人的(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有些荒謬)。他們必須問一下自己,如果政策制定者們按照他們對氣候變化科學的看法採取行動,那對我在化石燃料勘探和生產上的投資將意味著什麼?擁有化石燃料儲量、並準備面向未來投資於勘探和擴大生產的企業的投資會發生什麼?事實會否證明,所有這些支出都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如把這些資源投入其他領域?
總部位於倫敦的非政府組織“碳追蹤者”(Carbon Tracker)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合作撰寫的報告《燒不掉的碳 2013》(Unburnable Carbon 2013)提出了上述問題。該報告的結論相當簡單:燃燒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儲量與達到各國政府設定的氣候目標是不相容的。既然如此,謹慎的投資者應該對那些儲量的價值以及該領域新投資的回報計入一個折扣。相當大部分的新增支出到頭來有可能打水漂。在最壞的情況下,這些資產可能會永遠“擱淺”。
2010年,各國政府同意應該將排放保持在一定水平,讓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工業化之前相比不超過2攝氏度。上述報告使用標準模型推斷出,要想有80%的幾率實現該目標,就需要將2013年至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9000億噸以下;即便只達到50%的成功幾率,也需要將排放總量控制在1.075萬億噸以下。接下來從2050年到2100年,要想有80%的幾率達到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就需要將排放量控制在750億噸以下;只達到50%的成功幾率,也需要將排放總量控制在4750億噸以下。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將會有所幫助,但幫助不大。在2050年每年減少8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將需要近3800座這樣的工廠。即便如此,也必須讓直接排放量大幅下降(見圖表)。
《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顯示,現有的化石燃料儲量如果在不使用碳捕獲技術的情況下燃燒,將釋放2.86萬億噸二氧化碳,幾乎是全球碳排放“預算”的三倍。燒掉這點儲量(且不提新增儲量),會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3攝氏度以上。
那麼這對在世界各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意味著什麼?這些公司擁有相當於7620億噸排放的儲量,大約占到總儲量的四分之一,其他由非上市實體所有,主要是國有石油公司。上市公司還在尋求開發潛在儲量,這會讓排放總量超過1.5萬億噸。單就上市公司而言,這將超出以僅僅50%的幾率將平均升溫控制在3攝氏度以下的2050年之前排放上限;換個角度看,氣溫升幅將有50%的幾率高於3攝氏度。但排放的不僅僅是上市公司,還有國有公司。
如果按照它們在全球儲量中的份額,上市公司被分配到全球碳“預算”的四分之一,那麼它們對現有儲量的開採不能超過三分之一(更別提開發新的儲量了),才能保持氣溫升幅低於2攝氏度。甚至將升溫上限調高至3攝氏度也沒多大幫助。在這種更為慷慨的限制下,上市公司仍連一半的儲量都不能開採。
必須有一方做出讓步:要麼世界放棄控制排放、使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的承諾,要麼化石燃料公司持有“擱淺”資產,並繼續投資於無法開採的資產。投資者顯然正押註前一種可能性。
石油公司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在回應批評時表示,它預計,許多氣候研究人士提倡的那種低碳場景不會出現。該公司認為,這一切的成本,以及“政策變化對可靠且價格適中的能源供應的破壞性影響……將是社會(尤其是世界上最貧窮、最脆弱的社區)不願意承受的”。相反,該公司只是預計,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長。但它沒有給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預測。它也沒有談及那些濃度對氣溫造成的影響。
埃克森美孚對化石燃料的需求感到樂觀,理由是世界對能源的需求日益上升以及全球能源體系的慣性。即便可再生能源生產的增速快於其他資源,但其潛力有限,原因是各種挑戰,包括“可擴展性、地理分散、間歇性(就太陽能和風能而言)以及相對於其他能源來源的成本”。該公司預計,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只有5%左右。
世界陷入了一個極端矛盾的境地。各國政府接受了有關氣候變化風險的一種觀點。這個觀點意味著能源結構需要迅速發生革命性變化,促使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削減。但各大能源生產商不相信政府將信守承諾。他們設想了一個非常不同、且相當非革命性的能源未來,在他們設想的未來,他們現在擁有和計劃開發的能源儲量將全部被燃燒。
投資者不僅得猜測誰更有可能是正確的,而且還得猜測各種可能結局的概率。我相信,人類正在“氣候賭場”進行危險的押註。我認為人類可能會繼續這些危險的押註。在這種情況下埃克森美孚將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始終有可能的是,人類將醒悟過來,在市場和技術創新魔力的推動下,進行快速變化所需的投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化石燃料儲量就會真的“擱淺”。投資者要當心:這種風險不可能為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