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日

諾貝爾得主Stiglitz:德國撙節政策失敗 歐洲經濟猶如殭屍


來源:鉅亨網
日期:2014/10/01

根據媒體報導,德國經濟可能再度陷入衰退,這將是金融危機以來德國第三次衰退。

儘管全球要求德國提振需求的聲浪愈來愈大,德國卻仍堅決反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 撰文指出,德國的撙節措施是場災難。

《CNBC》更形容歐洲經濟猶如殭屍。

《CNNMoney》報導指出,德國企業與消費者信心雙雙下滑,顯示德國可能陷入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三次衰退,加深歐洲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以支撐經濟的壓力。



但支持撙節的官員卻認為,因為經濟沒有崩盤的危機,所以政策一定是奏效了。

但是,史提格里茲認為,衰退總有結束的時候。

政策成功與否不應該以復甦是否終會發生來衡量,而是應該以復甦有多快穩定以及衰退造成的傷害有多廣泛來衡量。

根據這些標準,撙節措施完全就是一場災難,因為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歐盟經濟體就算不是陷入「三重底衰退」,也會再次面臨經濟成長停滯的窘境;失業率持續在記錄高點、許多國家的人均實質(經通膨調整後)GDP仍低於衰退前的水準。

根據《紐約時報》,包括國際貨幣基金、歐洲央行、歐洲委員會、美國和歐元區合作夥伴,全都要求柏林透過減稅和重建老舊鐵路、道路、能源與電信網路等方式,來振興其經濟。

根據歐洲從1980年開始溫和的成長,史提格里茲的計算顯示,如果沒有發生2008年的金融海嘯,歐元區現在的產出比應有的水準還低了逾15%。

隱含著光是今年,就損失約1.6兆美元的產值,累積損失達6.5兆美元。更驚人的是,這個差額還在擴大而不是縮小。

簡而言之,長期的衰退正在降低歐洲的潛在成長。

應該要累積技術與經驗的年輕人沒有機會。多得令人喘不過氣來的證據顯示,歐洲的年輕人正面對的是顯著偏低的終生所得。

但是,德國卻還在強迫其他國家按照德國的政策,因而更弱化其經濟和民主。

法國三年前的大選改變了路線。但是,選民得到的卻是偏袒企業的撙節措施。

經濟學上歷史最悠久的觀點之一是平衡預算乘數,也就是同時加稅和提供支出。

如果針對富人加稅、對窮人增加支出,則乘數將特別高。

但法國的社會主義政府卻是調降企業稅並刪減支出,這樣的做法幾乎可以肯定的會削弱經濟,卻得到德國的讚揚。

法國的做法是希望藉由調降企業稅來激勵投資,但是此舉並不合理。

不論是歐洲還是美國,投資不成長是因為需求不振,而不是因為稅率偏高。

由於大部分的投資是透過債務來融資,所以利率支出是可抵稅的,而企業稅的高低對投資並沒有影響。

同樣的,義大利也被鼓勵加速私有化。

但是總理Matteo Renzi很理性的了解到,廉價出售國有資產是不合理的做法。

決定私人部門該怎麼做的,應該是長期的考量,而不是短期的財務應急措施。

應該是根據哪些地方能最有效執行政策、服務最多人民利來制訂決策。

史提格里茲引述古老的格言說,如果事實與理論不相符,就應該改變理論。

但是對人們來說,維持舊的理論和扭曲事實要來得容易得多。

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其他支持撙節的歐洲國家領袖似乎就是這麼做,無視於堆積如山的證據。

最後,史提格里茲認為,歐洲的一切苦難都是為了歐元的存續,但這些苦難並非必要的。

即使有這麼多證據顯示,撙節並沒有用,但德國和其他鷹派人士仍不顧一切,將歐洲的未來繫於這個已經不足採信的理論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