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法國的攻勢外交政策


來源:中國社科院第366號
日期:2013/12/01

最近幾年,法國以非常活躍的方式強勢現身國際舞臺--先是在尼古拉•薩科齊總統領導下,後來在弗朗索瓦•奧朗德總統領導下甚至更甚。法國在西方列強中帶頭干預利比亞以推翻穆阿邁爾•卡紮菲。法國在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問題上強力推行所有西方列強中最強硬的路線。法國單方面干預馬里以阻止伊斯蘭武裝運動席捲社會。奧朗德最近去以色列時幾乎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因為他在與敘利亞和伊朗的談判中採取了強硬路線。而現在法國已經派出軍隊力圖在中非共和國恢復秩序。

這正是那個十年前由於拒絕附和美國干預伊拉克而遭到美國國會嘲弄的同一個法國,以至到了連食品名稱“法國炸薯條”都被美國公開拒絕的地步。這正是那個被以色列人認為最親巴勒斯坦的同一個法國。這也是那個不久前公開宣佈放棄“法蘭西非洲”[Françafrique,指法國與非洲特殊關係]概念—即法國在其非洲前殖民地維持秩序的所謂義務,認為這種行為不再合適的法國。發生了什麼事能用來解釋這種逆轉?



當然,有一些法國國內因素促成了這些發展。由於其殖民歷史,法國今天有大量穆斯林居民和公民,他們大多處於經濟底層。許多年輕穆斯林已經變得越來越好鬥,其中一些人傾心於更為激進的伊斯蘭政治。雖然這種轉變出現在整個泛歐洲世界,但在法國似乎特別強烈。這從而引發了一種政治反應,不僅來自極右的排外團體如法國國民陣線,還來自那些擁護不妥協的世俗主義(laicité,政教分離)版本的政治左翼。當今最受歡迎的社會黨部長似乎是內政部長曼努埃爾•瓦爾斯[Manuel Valls],其主要活動就是採取超強措施反對非法移民進入法國,其中大多是穆斯林移民。

此外,就在新保守主義思想在美國政治中似乎已經過氣的時候,以“保護責任”[responsabilité de protéger] (RdP)口號為中心的法國對應物在法國國內卻越來越盛行。其領軍人物之一是貝爾納•庫什[Bernard Kouchner](無國界醫生組織創始人),他曾任薩科齊政府外交部長。另一個領軍人物伯納德-亨利•列維[Bernard-Henri Lévy]對薩科齊政府的國家政策起到了施加巨大壓力的作用,在奧朗德主政時依然如此。

但是,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對外因素,即法國自認仍可在世界舞臺上發揮的作用。1945年以來,法國一直致力於維護它作為世界舞臺上重要一員的地位。在這方面的努力中,它總是把美國看作是試圖削弱其作用的主要力量。突出法國的世界性作用曾是夏爾•戴高樂的首要關注點。這是他通過很多方式追求實現的一個目標,從早期與蘇聯接觸到從北約撤出法國軍隊。他在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與以色列結成密切關係,而此時美國卻在推行完全不同的政策。是法國在1956年拼湊了法國-英國-以色列對埃及實施了攻擊。當然,阿爾及利亞1962年獲得獨立後,法國結束了它與以色列的特殊聯繫,更關注與其北非前殖民地重續良好關係。

這項政策不僅僅是戴高樂主義的政策。非戴高樂主義(或反戴高樂主義)政治人物如弗朗索瓦•密特朗和薩科齊都在很多場合採取了戴高樂主義立場。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邱吉爾到今天的奧巴馬,美國和英國總是感覺法國領導人過於驕縱,對它們而言太難控制。

使當前法國返回攻勢立場的恰恰是美國在世界舞臺上有效能力的下降。突然之間,法國似乎能夠在打擊敵人方面比美國還要強硬,敵人現在被定義為伊斯蘭一方。再次發生的是,經過1962年以來的長時間延遲,以色列可以把法國看作一個比美國還好的朋友,雖然它不如美國強大。

法國的問題在於,雖然美國的衰落使法國擁有了更強的話語地位,不無混亂的新地緣政治舞臺卻並不是法國能夠作為強硬派真正取代美國的舞臺。介入中東的其他大國太多,以至法國難以發揮主導作用。法國更難以在東亞發揮主要作用,儘管它曾是該地區的一個主要殖民主義大國。

法國能夠重新擔負起主要作用的一個地方是非洲,因為目前無論英國還是美國,出於各種原因,都沒像法國那樣隨時準備採取武力行動。法國正在抓住這個機會。在國內其他方面越來越不受歡迎的奧朗德在這個作用上倒是得到了輿論的支援。

然而,正如美國在中東地區所發現的那樣,這種攻勢政策有一個重大缺陷。本國軍隊一旦進入,要撤出來可能會非常困難。而國內輿論則開始反感干預措施,認為這些干預越來越徒勞和不成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