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

有錢人值得有錢嗎?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4/01/21 03:46

美國不公平問題日益嚴峻的事實令人不快。1970年代末至今,居後半勞工的實質薪資不是停滯就是減少,最富裕1%人士的收入卻成長將近三倍。(最富前0.1%者收入增加更多。)雖然我們可以且應該認真討論如何改善,但有個不爭的事實:美國當今所建構的資本主義正侵蝕中產階級社會的根基。

當然,還是有人不同意。這情況部分呼應了小說家辛克萊(Upton Sinclair)的名言:某人拿薪水既是因不懂狀況,就很難讓他明白狀況。但我認為這也反映了對這些數字含意所產生的反感,這含意看似極可能引發階級戰爭,或顯示有錢有勢者欺負窮人的階級戰爭已經開打。

這結果導致一場利用統計混淆視聽的運作,手法粗糙者近乎徹底扭曲事實,老練者則用高明的步數宣傳「有錢人本該有錢」的迷思。



最近華爾街日報史蒂芬斯專欄即扭曲事實。史蒂芬斯認為,不公平問題日漸惡化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每個人所得都增加很多,1979年來美國收入最低的20%人口所得成長了186%!

這說法錯了:這是名目所得,未經通膨調整。你可以在統計局同樣的表格裡看到經通膨調整所得,底層20%人口所得其實減少了。我要特別強調,我寫這篇文章指出這基本錯誤時,華爾街日報網站還沒把它改掉。

我曾提過,保守派似乎執意認為貧窮基本上是由性格造成。這種主張也許曾有少數事實根據,然而近30多年來,窮人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薪水像樣的工作。不過,窮人不配有錢和富人值得有錢的迷思依然存在。

普遍的說法如下:美國有錢人有錢是因他們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包括接受良好教育,結婚且與配偶長相廝守等。

錯在哪裡?這說法假定的機會並不存在。例如在這個公立大學學費飆漲、補助卻漸減的時代,窮人甚至勞動階層的小孩要怎麼接受好教育?即使像家庭穩定這類社會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也跟經濟有關:沒有什麼事比缺乏就業機會更損害家庭價值。

這個迷思最大錯誤是,錯認了日漸嚴重不公平問題的贏家。白領專業人士(即便互結連理)只是過得不錯而已,大贏家的人數比白領少得多。占領華爾街運動推廣了「最富裕1%人士」的概念,這是概括一群正在崛起菁英的好方法,卻包含太多人了,其實最富裕1%的大部分收入已進了更少數菁英的口袋,他們是那0.1%。

這些少數幸運兒是誰?主要是某些領域的高層,尤其是金融業。你大可討論這些人是否值得拿這麼多,不過有件事很明顯:他們並不只靠謹慎、正派和頭腦清楚致富。

有錢人值得有錢的迷思如何維持?主要藉輕描淡寫扭曲事實。你幾乎不會看到為所得不公辯護的人想談談1%人士,遑論去談真正的大贏家。他們談最富裕的20%,或頂多5%。這選擇看似無傷大雅,其實不然,因為他們把許多已婚律師和「華爾街之狼」混為一談。順帶說,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同名電影廣受金融界人士歡迎,他們為這稱號歡呼,這顯露我們這個新「鍍金時代」的真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