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日美貨幣談判內幕20年 <前言>



作者:瀧田洋一

作者簡介:1981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結業,同年進入日本經濟新聞社。現任評論部副委員長。主要著述有《日本經濟不作為之罪》、《閱讀貨幣》,與他人合著的有《銀行不倒閉神話的破滅》、《日元的超高值》等。

談起國家間的貨幣金融爭端,一個被經常提及的例子就是日本和美國的貿易摩擦。20年前的爭端以美國獲勝日本屈服而結束,從那以後日本經濟出現停滯。本書作者以日美雙方在1980年代就日元美元匯率和美國國債所進行的經濟對話為主要內容,收集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採訪了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美聯儲前主席沃爾克和美國財政部前副部長達曼等日美雙方談判主要的當事人,對他們的記錄加以分析,結構緊湊統一,始終圍繞著日元美元的關係來考慮問題,尤其是最後加進了人民幣的因素,使這冊書對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產生了意義,是中國讀者理解美國所一貫堅持的金融政策的一冊不可多得的好書。

前言

歷史上總不乏輝煌的時代。說起日本經濟,應該是20世紀80~90年代的時期最為繁榮。90年代以後,經濟泡沫破裂,日本陷入了長期停滯的局面。到現在雖然總算從停滯的泥潭裡勉強脫身,但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勢力日漸增強,很難想像日本會再次成為美國的威脅。


戰敗國日本依靠國民的勤勞,上下一心,以「日本株式會社」的形式,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東西方冷戰中,美國作為強大的保護者,一直支援日本戰後重建,此時面對日本的繁榮,美國的心情卻戲劇性地變得複雜了。一方面,日本得到了美國的慷慨支援,經濟迅速復興,這成為美國對外政策中引以為驕傲的成功案例。現在布希總統在強調伊拉克政策方面,屢次以日本為例,正是這種自尊心的體現。另一方面,曾經的徒弟已經開始威脅老師的地位,這怎能不令人焦慮?越南戰爭以後,美國一直為滯脹所困,經濟低迷,物價上漲,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低下。面對日本的繁榮,這種焦慮越發明顯了。

正如美國駐日大使邁克爾。曼斯費爾德所說,日美關係對日美兩國來講,是世界上最親密、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與日本結成安全保障同盟的只有美國一個國家。雖然現在中國跑到前面去了,但在二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日本都是美國的最大交易夥伴。日本與美國的關係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時而發生摩擦。於是日本外交的重大課題,就是想方設法抑制摩擦,保證日美關係的順利發展。在安全保障領域,戰後的日本極少提出自己的主張,而在經濟領域,1980年代以後,日本始終是美國的威脅。所以,日本的外交總是為經濟問題所困擾,這種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1980年代

本書所敘述的,正是那個時代日美間的貨幣外交。具體就是,從日元美元委員會在1983~1984年的日美協定,到1985年廣場協定以後的匯率行情,以及1989~1990年的日美構造協定等為主要分析內容。對於以上的一連串協定,日本財務省(財務綜合研究所財政史研究室)發佈的《昭和財政史》中,刊發了當事人對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述。雖然船橋洋一的《通貨烈烈》等優秀作品也很多,但本書的特點是採用了實證方法,歸納分析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然而近在眼前的當代史方面的資料卻難以收集,關於這一點,在《昭和財政史(昭和49~63年度)》第11卷開始部分,編者東京大學伊藤正直教授做了如下闡述:「本書基本沒有收錄廣場協定、羅浮宮協定以及那前後的有關各項國際協定的直接資料」,「根據財務省國際局以及財務大臣辦公室的回答,有關資料現在還沒有整理好」。

不能否定,關係到兩國的巨大經濟利益,那一段時間的貨幣談判過程還是一片空白。至今20年過去了,當時的現場談判記錄已經成為歷史文書。我致力於拼湊當事人自己的私人記錄,儘量還原當時的情況,得到了一直專注於日本外交史研究的鹿島和平研究所的幫助。本書呈現給讀者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是以前在日本駐美大使館擔任公使的內海孚的「會談記錄」。裡面詳細記載了內海在1983~1986年擔任公使時期,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斯普林克爾、副部長助理瑪律福德等美國財政部官員的會談經過。這份記錄僅有一部呈送給了大藏省財務官大場智滿。

「會談記錄」凝縮了美國金融當局的聲音。面對美國的要求,日本方面當時做出了怎樣的反應呢?美國又採取了哪些對策?這些情況都從日美官員在現場反應的記述中得以保存。現在,通過封存了20年的資料,從日元美元協定開始,到廣場協定的制定,我們終於可以直接面對日美兩國當時的金融管理官員們了。

本書還收集了日元美元委員會、以處理發展中國家累積債務為目標的宮澤構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出資順序、日美構造協定等國際協定談判中日本官員的手記,以及已故首相橋本龍太郎在大藏大臣時代制定的日美構造協定的經過和經濟泡沫破裂後的政策等內容。

本書分為九章。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尋了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的足跡,第四章和第五章以廣場協定為重點,第六章選取了羅浮宮協定為分析物件,第七章是拉美國家累積債務問題,第八章是關於日美構造協定的內容。第九章對以上所有章節的內容進行了概括和總結。

關於日元美元委員會的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市場開放的起點——記載了日元美元協定的制訂經過。1983年11月,雷根總統訪問日本,東京金融市場的開放成為關注的焦點。在這個背景下,讓我們根據「會談記錄」追尋當時日美雙方動作的痕跡。由開拓重工公司董事長摩根提出的《摩根報告書》為敦促東京開放金融市場提供了契機。

第二章,日元美元匯率磋商中博弈——華盛頓的較量。對於東京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日元的國際化,日本方面重視行政措施的連續性,打算採取一步一步的漸進主義,而以「行政任命」為特點的美國官員,總是為自己的業績著想,要求日本抓緊時間,加速金融改革,雙方因為對改革速度的看法而意見對立。

第三章,日元美元委員會磋商框架的形成——日本大藏省與美國財政部的一體化。是歐洲日元率先實現自由化還是日元率先實現自由化?是雙方發表共同報告還是日本先發表報告?討論這些面子問題的同時,美國主張日元美元協定應該和雙方在世界銀行的出資排序聯繫起來。艱苦的談判一直持續到1984年05月。美國敦促日本金融自由化的目標雖然落空,但是日本的金融界被銀行、證券、信託等盤根錯節的問題矮化了。廣場協定的形成和圍繞此後的匯率行情的博弈,表現了以下細節。

第四章,廣場會議的召開。宣導修正高位美元的廣場協定之所以能夠形成,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功不可沒。他先和日本商量,然後和法、德、英等歐洲各國取得一致。日本和歐洲各國都注意到了美國議會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而日本也要求根據日本的經濟能力來確定日元的地位,以及分擔推動日元變化的啟動資金,就這樣,G5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一直持續討論這些問題。

第五章,廣場協定中的討價還價。廣場協定的聲明文存在著第一次草案和第二次草案。我們仔細研究第二次草案,把它和正式的聲明文相比較,可以得出廣場協定聲明的形成脈絡。根據美國方面精心策劃的記者招待會的預備答案,可以檢驗美國的金融政策意向。以後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六章,患了高位日元綜合症的日本。美元貶值?不住了!廣場協定的目標是修正高位美元,第二年,即1986年已經達到美元的目標修正值,但是日元的升值卻停不下來了。先是竹下登,以後是宮澤喜一,對於當時的大藏大臣來說,防止日元走高是最重要的任務,其間中曾根康弘的後繼政策問題也糾纏進來。日美兩國在羅浮宮協定中就匯率穩定達成一致,以後就是黑色星期一,這一段時間日元匯率反覆震盪,大藏省的事務官員們為防止日元升值疲於奔命。在日元升值的風浪中,日本總算在累積債務問題上表現出自己的立場,結果招致美國對日本的又一輪攻勢。

第七章,債權大國和進攻型的貨幣外交。趁著1988年初日元升值的大潮告一段落的時機,大藏省正要發揮主導權,處理累積債務問題的時候,卻遭到了美國意想不到的抵制。怎樣說服美國放鬆對失去先機的日本的警惕?還有,日本這一時期的目標是在世界銀行的出資數量排序從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日本取得了成功,於是被動的貨幣外交轉守為攻,取得一連串戰略成果。

第八章,美國試圖改造日本。從個別產業的市場開放到匯率調整,都難以阻擋日本的發展勢頭。1989年以後,美國對日本採取了新戰略。這就是日美構造協定。提高流通效率、調整持有的股權、修正地價水準等,美國催促日本制定公共投資計畫,甚至美國大使館直接為自民黨支招。日美構造協定對日本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

第九章通過以上的分析,論述日美貨幣談判的經過,即19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的形成與破裂的過程。貨幣外交到底是什麼?這些都是日美貨幣談判的一方之言。經過了1980年代泡沫經濟的產生和破裂,日本正按自己的道路前進。這時它的旁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經濟體,就是中國。日本的故事對中國會有所啟示。

在進行具體的闡述之前,分析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日美間的貿易摩擦,必須先簡要地介紹一下日美兩國的宏觀經濟狀況。在1981年上臺的雷根政權以重振美國經濟為目標,削減開支、減稅、放鬆行政監管,開始推行雷根經濟政策。

起初,這種政策導致了財政赤字的擴大,與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推行的金融緊縮政策相互作用,給美國帶來了高利率。這種高利率的趨勢,使日本和歐洲的資本加速向美國流動,造成了美元的大幅升值。而雷根政府宣導「強大的美元、強大的美國」,對美元走強表示歡迎。但是,與經濟實力相比,高位美元必然導致美國產業界競爭力的減弱,造成美國經常收支赤字的擴大,以至於財政赤字和經常專案赤字同時出現。當時美國的經濟政策都可以歸結到「赤字雙胞胎」的出現上。

然而1980年代前期,日本正在「臨調」(第二次臨時行政調查會)路線下進行財政重組。伴隨著美元的升值,日元開始貶值,日本的內需在財政重組路線下受到抑制,而與此相對,日本的外需(經常收支盈餘)卻大幅膨脹。日美兩國財政政策的不均衡,突出表現在日本的對外盈餘和美國的對外赤字上,於是日美間的對外收支不均衡成為1980年代後半期重要的爭議話題。

本來在自由匯率制度下,經常盈餘國家的貨幣會升值,經常赤字的貨幣會貶值。但是現在的情形恰好相反,日元貶值而美元卻升值了。其背景就是同貿易與服務等經常帳相比,金融資本帳顯著膨脹,使世界經濟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至今仍在持續加速,這給目前的人民幣問題以極大的啟示。20年以前,美國用了什麼樣的處方呢?美國討論的是東京金融市場自由化和日元國際化問題。即日元的使用方式向好,所以對日元的需求增加,這樣低位日元和高位美元就得到了修正,日元美元協定就是在這種路線下形成的。

對大券商美林出身的美國財政部長里甘和鼓吹市場至上主義的財政部副部長斯普林克爾而言,敦促日本市場自由化的同時對低位日元進行調整可謂一箭雙雕之計。即使是廣場協定以後,這種現象仍然可能重現。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這一點,這會對正在進行貨幣談判的各方大有裨益。諸位讀者也可以從本書一窺美國財政部辦公室1983年10月6日的情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