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影子銀行
日期:2012/03/28
踏入二○一二年,中國經濟的硬著陸風險和流動性涸竭風險,已有明顯的下降;但是,房地產市場風險與影子銀行風險依然存在,房地產與影子銀行像兩個定時炸彈,秒針還在跳。
關於房地產市場的困境與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已有許多文章談及,本文將焦點聚在影子銀行身上。
影子銀行,顧名思義就是正規管道之外的銀行仲介業務。它包括銀行發生在資產負債表外的資金仲介業務,和非銀行機構、個人的資金仲介業務,主要包括信託產品、委託貸款和民間借貸等形式。
信託理財產品是近幾年內地風行的一種集資方式,也是房地產行業吸納民間資金的一條主要途徑。開發商啟動專案開發時,透過信託公司根據該專案的現金流設計信託產品,通過銀行財富管理公司等管道在社會上集資。信託產品往往有房地產物業作抵押,往往有最低保證回報(遠超過銀行利息),年期一般三至五年。這類信託產品,許多就在銀行分支機搆售賣,但是銀行並不擔保違約的風險。官方資料顯示信託產品兌規模為1.7萬億元,這個數字可能有低估的成分,今後兩年是信託產品到期還債的高峰期。
委託貸款是指政府、企業、個人等向銀行提供資金,再通過銀行定向地特定企業或個人發放貸款。這種貸款往往有事先約定的資金用途、利率與償還年限,銀行不過是代理人,負責貸款的發放、跟進、監督與回收,基本不承擔貸款的違約風險。目前的委託貸款總額,約為1萬億元。
民間貸款,是影子銀行中運作最複雜、種類最多變、透明度最低的一種形式。民間借貸完全繞開銀行的仲介參與,由民間的資金剩餘方(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家及個人)向資金短缺方提供資金(房地產開發商、中小企業)提供借貸資金。民間借貸往往有長長的借貸迴圈,一環套一環,,由擔保公司或個人穿針引線,利率也十分高,甚至是高利貸。儘管民間借貸本身並不涉及銀行,許多資金的源頭仍出自銀行,只是貸款經過挪用和多次轉手之後,已經脫離了銀行的視野。民間債務鏈如果斷裂,相信許多銀行借貸也可能突然變成壞賬。民間借貸的規模大約在四兆元左右,去年溫州出現"跑路"事件後,民間借貸並未出現恐慌性收縮。
影子銀行乃是正規銀行業務無法滿足經濟、市場的資金需求時,因運而生的"替代銀行仲介"。非正規金融仲介活動由來已久,在某種程度上是正規銀行業務的補缺,滿足著一部分銀行信貸無法覆蓋的企業與個人的資金需求。不過影子銀行自2010年以來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時間與中國的貸款政策收縮相吻合。中國人民銀行在短短的一年多中,上調存款準備金率600基點,銀行的可借貸銀根猛然抽緊,被迫收縮貸款戰線。量化緊縮將一批企業與個人推出了銀行的大門,可是他們仍有融資的需要,於是轉向非正規仲介與非貸款產品。同時,存款利率又非常地低,根本無法補償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資金之貶值,於是,資金湧向非儲蓄金融產品。資金的供應與需求方一拍即合,各得其所,房地產的旺景也讓雙方放低了對風險的警惕。
影子銀行相對於正規銀行,有四個明顯的特徵:
一、資金出路中進入房地產領域的比重畸高。在信託產品和民間借貸中,業者估計起碼六成的資金最終進入了房地產領域,風險集中度極高,因此影子銀行對房市走向、房地產政策、開發商現金流十分敏感。
二、貸款局限與專案專案現金流之間出現資金年期錯配。大多長期的建設項目通過短期融資資本來支援,靠發新債還舊債來維持資金流。一旦貨幣環境、產業環境或自身信用出現問題,舉新債不果,則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較高。
三、出資人眾多,而且通常在債務鏈上有相互影響。一旦一個項目出現違約,受牽連的面積很大,進而直接影響消費,甚至社會安定。債權人結構複雜、透明度低,勢必影響政府危機處理的時效性、有效性。
四、影子銀行多處監管的盲點。對於這些金融活動的監督、追蹤和風險控制均嚴重不足。
美國的影子銀行(主要指按揭牽連的衍生商品),曾經重創美國金融體系,並為全球經濟帶來了一場軒然大波。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影子銀行沒有杠杆成份,與銀行的直接聯繫也小一些。不過影子銀行經營的都是從監管盲區滋生出來的複雜的金融產品,產品之間也有錯綜複雜的牽連和互動。中國的影子銀行,坐在一個尚未爆掉的房地產泡沫上,而且離一般民眾更近。影子銀行出事,估計就是大事;影子銀行出事,勢必造成連鎖反應。
將貨幣政策的重心由數量管理移回價格管理,將表外銀行業務全部回歸表內,將民間借貸納入監管體系並適當控制範圍,將利率水準拉回到適當的水準,是應該的,更是必要的。貨幣環境正常化,刻不容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