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中信泰富炒匯 虧掉一半市值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08/10/22

香港中信泰富榮智健家族,由於財務主管私自買進外匯合約,今年將虧損約一半市值,昨(21)日股價狂跌逾五成,涉及此事的高階財務主管已經請辭,榮智健女兒榮明方也被紀律處分。

中信泰富前天公布獲利預警,指出買進澳元外匯累計期權,估計到年底前,集團虧損將高達港幣147億元,相當公司市值港幣318.4億元的一半,全年業績將由盈轉虧;受此消息影響,昨天中信泰富股價重挫55%,以港幣6.52元收盤,在藍籌股中跌幅第一。

雖然內控出現重大失誤,中信泰富仍獲得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團的支持。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向英國廣播公司表示,中信香港已經同意承擔部分虧損,同時母公司中信集團也安排了15億美元的備用信貸,加強公司的流動資金。

中新社報導,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昨天表示,整個事件中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的責任最重,至於榮明方雖非董事局成員,但是公司財務部主管職能上要向張立憲報告,她有責任但並非第一責任。

中信泰富昨天並未公布榮明方的處分,范鴻齡表示,是考慮公司員工士氣,除了董事局成員外,毋須公開較基層的人員名單。外界認為,榮明方被紀律處分,可能包括調離財務部、降級和減薪。

香港信報報導,中信泰富審核委員會認為,此事應不涉及欺詐行為,而是集團財務部門希望利用有關合約降低成本,但未做好匯率貶值的風險評估;另外,集團規定有關外匯交易必須事先經主席批准,因而認為張立憲越權、周志賢監察不力。

中新社引述榮智健說法指出,集團在9月初發現問題後,已召開特別董事會商議此事,並授權審核委員會對此事件進行獨立調查,集團也聘請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研究內部監控制度。

中信泰富前天公布獲利預警,聲稱集團財務主管私自與香港多家主要銀行訂立累積外匯期權合約,結果7月至今由於澳幣貶值,已造成集團港幣8.077億元的變現虧損,由於有關合約仍然生效,估計到年底前虧損將高達港幣147億元,相當於一半的公司市值。


============================================================


中信泰富虧在哪裡?香港文匯報:對沖有理錯在用"阿Q"

來源:鉅亨網
日期:2008/10/22

《香港文匯報》「財經心戰室」撰稿人股壇自由人表示,公司對於價格波動較大的原物料,買入期貨作對沖,是正常的經營行為,對外匯亦然,問題是中信泰富(0267-HK)這次巨額虧損是錯在用俗稱「阿Q」的「累計股票期權」(Accumulator)作對沖。

股壇自由人表示,公司如要為一些遠期的外幣作對沖,一般而言只有三個選擇:1)買入或賣出相關外幣的期貨作對沖;2)外幣掉期協議(和交易對方交換所持的貨幣直至到期日);3)買入認沽和認購期權。

假如選擇第一和第二個方法,最終的風險理論上可減至零,當然也沒有獲利可產生,而第三個方法就好像保險金原理,即是只支付小額保險金就可將風險減除。像這次中信泰富的事件,該公司假如顧慮未來業務上所用的外幣會升值,就應買入相關外幣的期貨或買入認購期權。

但中信泰富卻錯誤選擇購入Accumulator這類票據做對沖,就等於原本應付出保險金變為收取保險金沽出認沽期權,所以損失便如同無底洞一樣的一路擴大。

Accumulator其實就等如投資者沽出了認沽期權,假如相關資產下跌的話,投資者便要承受整個合約期所訂相關資產下跌的風險,但如果上升的話,投資者只收回由訂立合約日起計到資產到達收回價那段時間的期權金,因此投資者會比原本只是沽出認沽期權的風險更大。

例如整個合約期是200天,每天買入一個單位,假如單位價格向下,投資者便要成受200個單位的損失,但如合約期內例如15天就到回購協議價,投資者只等於賺了15天的認沽期權金。

中信泰富公布,原本希望收取更多利潤而將Accumulator合約期減小至每月計價一次而引至損失擴大,理由是假如合約期長一些,在合約期內雖然單位的價格向下,但只要價格於到期時回升便可減少損失;但合約期太短的話,計價的次數就多了,那樣每次短時間的價格向下也要即時計數,所以損失便會大過遠期的合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