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且看馬多夫如何“詐騙”?


來源:華爾街日報/Jason Zweig
日期:2008/12/15 18:53

美國已故脫口秀主持人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和馬多夫(Bernard Madoff)有什麼共通之處?

Tim Bower卡林讓矛盾修辭法成為了不朽經典﹐例如“巨大的蝦米”以及“軍事情報”等措辭都蘊含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意思。而馬多夫則把所謂“成熟投資者”這樣一個堪稱金融領域中最愚蠢的矛盾修辭推到了聚光燈下。

據說在過去20年里﹐伯納‧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LLC)名下的帳戶每個月能像時鐘一樣準時產生將近1%的收益﹐卻從不發生虧損。為什麼在東窗事發之前﹐這種美好到顯得反常的投資回報沒有引起當時以及潛在客戶的警覺?

要說在所有人當中﹐像馬多夫客戶那樣成熟的投資者理應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倘若什麼東西聽上去太過美好﹐那它往往就不是真的。但他們還是不由分說地信了馬多夫﹐這是為什麼呢?

馬多夫強調保密﹐這為他的投資帳戶蒙上了神秘色彩﹐並給人一種獨家專享之錯覺。據說﹐最初的營銷工作往往是由'macher'開始的﹔這個詞在猶太依地語里的意思是大人物。在一些鄉村俱樂部或其他專屬場所中﹐這位大人物會開始吹牛:“我把我的錢交給馬多夫打理﹐他幹得還真不賴。”當聽者流露出感興趣的神色時﹐他會說“你沒被邀請是不能參與的......不過沒準兒我可以給你引薦。”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影響:科學與實踐》(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一書的作者羅伯特‧斯亞蒂尼(Robert Cialdini)將這種策略形容為“威脅三合一”。他說﹐對沖基金的高深莫測令投資者覺得有人生來就比自己知道得多。這種不確定性促使我們到社會上去尋找證據:那就是我們相信的人已經決定做此投資了。而通過大肆宣揚自己的投資多麼具有排他性﹐馬多夫將投資者的恐懼從擔心虧錢轉換成了擔心在這場賺錢大戲中掉隊。

如果你真的入圍了﹐你就會被冠以“成熟投資者”俱樂部一員的“光環”。斯亞蒂尼說﹐當某個你敬仰已久的人走出門來歡迎你的加入時﹐再做任何深入調查都像是一種冒犯。人們還知道馬多夫會把那些提問太多的投資者趕出他的基金﹐所以沒人想在這件事情上搗亂。

這種會員獨享的感受令許多投資者都對圍繞馬多夫業務模式的種種警報視而不見。當你身處一個高檔私人會所時你是不會到廚房仔細檢查﹐以求保證那裡的衛生標準是合乎規定的。

現在我們知道了有關“成熟投資者”的最大秘密:所謂盡職調查往往是走走過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2006年時曾一度要求對沖基金提交標準資訊披露表。耶魯管理學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的金融學教授威廉姆‧戈茨曼(William Goetzmann)發現﹐那些披露了法律或監管問題以及利益沖突的對沖基金日後的業績表現有所退步﹐但這些風險問題的曝光根本沒給這些對沖基金的資金流入規模造成影響。

換言之﹐投資者獲取了有用的信息﹐但對此並不加關注。2006年﹐投資大宗商品的對沖基金Amaranth Advisors LLC由於60億美元巨虧而破產﹐這只基金甚至在年初時就沒有向SEC提交報告﹐這足以表明它可能出現問題了。可是投資者們即沒有離場觀望、也沒有趕忙撤資﹐而是繼續把大把銀子投進去。

去年﹐一個研究替代性投資的非營利性機構Greenwich Roundtable針對人們的財務顧問、養老金計劃、家庭理財室、以基金為投資對象的基金以及其它尋求投資對沖基金的大型投資者展開了調查研究。要說恐怕就沒有比這些被調查人更成熟的投資者了。

不過﹐調查結果卻顯示﹐有五分之一的投資者表示﹐他們通常關注的不是正式清單或分析流程﹐而是非正規的盡職調查。

這是實際情況。四分之一的投資者在不研究該基金財務狀況的情況下就簽支票投錢。將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總是對基金經理的背景加以調查。6%在把錢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讀一讀它們的招股書。

供職於Greenwich Roundtable的斯蒂芬‧馬肯納曼(Stephen McMenamin)說﹐所謂盡職調查是提出好問題的藝術﹐同時也是不對答案全部採信的藝術。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號稱自己穩賺不賠、收益還很可觀﹐當你問到他的投資策略時他閃爍其辭﹐連最基本的信息都不披露、對潛在風險只字不提﹐而你還當真投錢給了他的話﹐我只能說你不是什麼成熟的投資者﹐你只是一個矛盾修辭的笑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