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巴黎恐攻是文明衝突嗎


來源:中國時報/林博文
日期:2015/11/18 04:10

「伊斯蘭國」穆斯林恐怖分子在巴黎的凶殘行動,使人想到已故政治學大師杭廷頓於1993年、1996年提出的「文明衝突論」。法語流暢的美國國務卿凱瑞11月16日改變原訂行程,飛到巴黎和法蘭西人民共赴國難,他在演說中特別強調這次恐攻「不是文明衝突」。《紐約時報》自由派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亦認為穆斯林暴徒襲擊巴黎,並不是像共和黨總統參選人之一傑布‧布希所說的「想要摧毀西方文明」。

凱瑞和克魯曼不願把巴黎恐攻歸納為「文明衝突」,是可以理解的。自由派政論家和學者以及在朝當官的人,都拒絕「文明衝突」的論調,他們認為杭廷頓的立論有悖於事實,同時不利於族裔和諧與世界和平。



哈佛教授杭廷頓當年提出「文明衝突論」時,即引發激烈爭論。他把冷戰後世界形勢的決定因素歸諸於八大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他說,文明衝突是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又說,未來國際衝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杭廷頓「文明衝突論」中最具爭議性的是,他認為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將來最有可能和西方文明衝突、對幹;尤其是狂熱偏激的伊斯蘭文明更是西方文明的大敵。2001年911事件爆發後,許多政論家和學者把杭廷頓尊為世紀之交最偉大的預言家。

23歲即獲哈佛博士的杭廷頓,被季辛吉譽為「圍堵」政策發明者喬治‧肯楠之後、最有創意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學者。然而,已故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家、巴勒斯坦裔的艾德華‧薩伊德,則痛批「文明衝突」乃是「無知的衝突」,只急於以荒謬可笑、狹隘簡化的說法來凸顯文明的鬥爭。薩伊德和其他學者對「文明衝突論」最不滿的是,杭廷頓在論述中所展示的西方文明優越感和其他文明皆「非我族類」的白人中心論。杭廷頓也把中華文明列為將來會和西方文明衝突,更暗示中國的崛起、過度自信和武斷,將會導致世界文明的衝突(想想看: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劍拔弩張)。杭廷頓的說法,激怒了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和政論家,而使大陸言論界成為對「文明衝突論」反應最熱烈的地區之一。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暢銷全球,使杭廷頓「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生於紐約皇后區的杭廷頓是個矛盾的人,他以終生民主黨員自豪,但他是個保守的民主黨,尤其是在外交政策上更是個大鷹派。卡特上台時,聘哥大教授布里辛斯基當國安顧問,布氏即邀老朋友兼老同事杭廷頓一起到白宮國安會做項目主管。卡特時代所倡議的「人權外交」,即出自杭廷頓的構想。

法國和穆斯林的關係蓋有年矣,尤其是和非洲阿爾及利亞的血腥鬥爭更是持續多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異鄉人》作者卡謬即為當年法屬阿爾及利亞人。法國目前至少有500萬穆斯林,居全歐之冠,法蘭西人排擠他們,他們亦難以(不願)融入法國社會。在文化殊異、謀生困難、社會隔離和前途茫茫的多重困境下,法國穆斯林聚居之地即成為恐怖分子的溫床。巴黎夙有「啟蒙之都」的美譽,今天卻變成穆斯林恐怖分子的靶場,可嘆亦復可哀。而敘利亞內亂不休和「伊斯蘭國」的出現,使杭廷頓的不幸預言一再靈驗。

巴黎血腥恐攻究竟是不是「文明衝突」,也許會一直辯論下去。當穆斯林恐怖分子穿著牛仔褲、喝著可樂、抽著法國香菸、手持AK47衝鋒槍、聽著RAP樂團,向麥加聖地膜拜之後,他們更不忘趕盡殺絕,他們視死如歸,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仇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