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5/08/29 02:52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再度凸顯信評機構及投資人在評估各國經濟與金融脆弱性時,皆「人非聖賢」。評等機構在公布風險及調降評等時拖拖拉拉,投資人的行為則像「羊群」,常忽略風險,直到市場突然轉變且劇烈動盪時才覺醒。因此目前更需要建立一套金融海嘯預警系統。
信評機構原則上是以過去違約的統計模型為基礎,但實務上對國家的評等卻相當主觀。信評人員常只追蹤自己負責的國家。評等工作通常只是「向後看」,降評的時機往往太遲,而非在基本面發生變化時為之。信評機構也無法持續追蹤各國的社會內涵、創新能力及民間財務狀況等重要因素。
但對各國的評等卻非常重要,投資人依據信評決定投資的目標國家及金額,也影響銀行的貸款意願、利率水準。企業也依此決定交易條件。
投資人及監管機關雖體認到需要新的作法,但迄今結果並不理想。現有的信評工作只能反映市場已知的風險,無法發掘隱藏的風險並避免危機。最近市場動盪,即顯示信評機構未做好預警的工作。
要廣泛評估一國的總體投資風險,需要有系統地觀察各國國家帳戶的存量與流量,以掌握金融體系與經濟的所有風險、更寬廣的風險題材。例如金融危機發生時,私人的風險承擔額及負債都會社會化,因此即使一國的預算赤字及政府負債在危機前並不高,但危機爆發後很快就會劇增,財政可能迅速惡化。
我們曾指出許多國家都存在風險與機會。以中國為例,住宅開發商、地方政府及國營企業都負債過重,中央政府雖有能力紓困,卻面臨是該改革、還是再度擴張負債救經濟的兩難。就算中國支持成長,也無法達成成長目標,且未來將更為脆弱。
巴西信評去年已降到「投資級」以下,因財政赤字擴大、負債加重、企業環境疲軟且持續惡化,導致經濟困難。信評機構直到巴西石油公司弊案爆發後才降評,為時已晚,且還不足以反映真正的風險。其他新興市場也面臨類似情況。
在歐元區,希臘等周邊國家的信評在2000年代末便亮起紅燈,但降評太遲。最近愛爾蘭及西班牙因財政改善及落實改革,可能已值得「升評」。
評估國家風險茲事體大,不能只靠信評機構的現況分析及遲鈍反應,及來自市場的雜音及各種混亂的信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