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中國信託業岌岌可危
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4/02/14 08:56
遲早會有人因為投資了中國信託產品而虧錢。
在一個問題中國信託產品受到緊急救助後,另一家影子銀行吉林信託(Jilin Trust)未能在一款投資產品的幾個批次過去幾個月陸續到期時進行兌付。下周還有一批將到期,吉林信託也將無法兌付。這款問題產品也與一家陷入困境的煤炭開採商有關,而且也由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之一銷售給投資者,其代售行是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這款產品共發行了六批,規模接近人民幣10億元(合1.65億美元),而上個月被神秘第三方救助的工商銀行(ICBC)代售的一款信託產品規模為5億美元。工商銀行所發售那款信託產品的投資者在利息方面遭受損失,但拿回了本金。不排除吉林信託的信託產品會通過類似的方式讓投資者拿回本金。吉林信託對投資者表示,與這款信託產品有關的煤炭公司在努力償債之際,正在進行重組。這款產品的最後一批將在3月份到期。
有關部門也可能會讓投資者承擔較大的損失。即使它們沒有這樣做,也必然會有更多的信託產品陷入困境,這將給中國政府帶來考驗。Bernstein Research估計,今年近人民幣10萬億元(合1.649萬億美元)信託產品餘額中,有大約40%將到期。這些信託公司自身的資本非常單薄,其權益僅相當於所管理資產規模的2.6%。這可能引發一個惡性循環:投資者會避開新信託產品,這會使信託公司無法滾轉向陷入困境的借款者所提供的貸款,進而引發更多違約。
而對於中國大型銀行來說,只要他們堅持不對其代售的問題信託產品負責這個立場,就不會受到影響。如果銀行被發現參與了救助,投資者將有理由質疑這種表外活動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計入表內。
理論上來說,中國信託行業對經濟是有幫助的,他們向那些無法從側重服務國有企業的銀行獲得信貸的公司提供貸款。實際上,信託業傾向於充當生產率低下行業的最後借款人,而銀行被要求避免向這類行業放貸。中國信託業協會(China Trustee Association)說,信託業資產有35%投資於基建、能源、 採礦和房地產行業。野村(Nomura)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實際比例在50%以上。
好消息是,中國投資者對風險有了新的認識。問題是,信託業的上述狀況能否避免引發廣泛的信心危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