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歐元區早晚解體
來源:金融時報/薩謬爾‧布里坦
日期:2013/08/12
假設一家街角小店生意不好,那麼最好的情況是,它只是無法幫店主滿足最低生活標準,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它入不敷出,只能靠貸款以及親戚朋友和好心人的捐助營業。我甚至聽過一家店主說,他會採取必要措施維持商店的營業,他還說:「相信我,這就足夠了。」
任何類比都不可能完美,但用這樣一家小店類比歐元區中沒有競爭力的成員國,是相當貼切的了。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德國單位工作力成本累計增加不超過13%。在此期間,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工作力成本增加了20%~30%,義大利則更高。因而,德國經常帳盈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而希臘、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只能勉強維持平衡,也就不足為奇了。對於各種估算資料我們最好是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它們釋放的總體信號還是可信的。如果這些不平衡一直存在,所謂的銀行業聯盟或者財政協調也回天無力。
創建歐元背後的經濟理論(如果有的話)是,單一貨幣本身,以及成員國應該不可能出現貨幣貶值這一點,會成為一種協調性力量。但事實並不是如此,而當前的關係也變得不可持續。上世紀末華盛頓著名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坦因(Herbert Stein)曾說,如果一項政策或者一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那麼就不會維持下去。但他並沒有指出不可持續狀態的瓦解需要多長時間。
與此同時,把問題盡可能地複雜化符合歐元區官員們的利益,這樣就只有少數所謂的金融專家可以討論這些問題。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接一個一籃子金融計畫和一個接一個的保障措施,來維持歐元體系的運轉。但貸款和保障措施無法讓不可持續的東西變得可持續。歐元區形勢難逃如下幾種發展前景。
首先,週邊國家的「緊縮」可能成功。這是指,它們被迫承受的需求緊縮,能給它們帶來成本和價格相對於其歐元區鄰國的下降,使其提高競爭力,最終恢復生活水準,大幅降低失業率。或者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即非價格競爭力的提升:更引人遐想的愛琴海之旅或者阿爾加維(Algarve)更具吸引力的酒店。關鍵問題是,這種調整需要多少年或者多少個十年。
其次,週邊國家經濟可能繼續停滯。目前,希臘的失業率是22%,西班牙是24%,葡萄牙是18%,愛爾蘭是15%,義大利是10%。(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則是8%左右)。我擔憂的是,它們的境況還可能繼續惡化,導致向外移民。
第三種情形不太可能發生,在此列出只是為了完整性。德國和其他北部歐元區國家可能推出更多「擴張性」(即通脹性)政策,從而減少南部國家的痛苦。或者它們也可能繼續無限制地補貼週邊國家。
第四種可能是,一個或者更多週邊國家退出歐元區。那將產生巨大的震動,不論是在退出的國家還是留下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銀行資產中有大量潛在會貶值的歐元資產。但最終,那些「前歐元區成員國」會振作起來,其經濟表現將得到更多認可,就如阿根廷當初斬斷與美元的聯繫時一樣,其貨幣曾與美元建立了被認為是不可撼動的聯繫。一些經濟學家可能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希望德國及其鄰國先採取行動,退出歐元區。但無論即將到來的德國選舉結果如何,這都不會發生。
當然,人們也可以對上述四種猜測進行任何排列和折衷,但可能性是有限的。如果要我下賭注的話(實際上我不會),我會賭第四種。但我絕不會去賭這種情形什麼時候會發生。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眾所周知,它既不神聖,也非羅馬,也不是帝國)西元800年由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創建,一直持續到1806年被拿破崙(Napoleon)終結。拿破崙戰爭之後,德意志聯邦(German Confederation)成立,但對成員邦沒有實權。1834年創建的關稅同盟(Zollverein)使其權力得到強化,整個搖搖欲墜的體系一直持續到1871年俾斯麥(Bismarck)創建德意志帝國(German Reich)。
從那之後歷史的腳步就在加快,但我們不知道加快的速度,而歐元區何時會解體誰也說不準。人們據以做出預測的指引很有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