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新興市場再現亞洲金融危機之兆


來源:華爾街日報/Alen Mattich
日期:2013/07/29 11:23 

任何研究當前新興市場形勢的人都應該認真反思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教訓。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除中國大陸和台灣外,所有主要的東亞經濟體都有大額經常項目赤字。當時中國大陸的經常項目也僅僅達到收支平衡。1995年,馬來西亞的經常項目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越南的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13%。1996年,印度尼西亞的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3%,韓國和菲律賓為4%,泰國為8%。

金融危機接踵而至。投資者之前還在向這些經濟體、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大肆投資,就好像市場的增長永遠不會終結,但在危機來臨時這些投資者卻突然感到了恐慌。開發商開始感到很難將之前建造的大量寫字樓按經濟租金租賃出去。在房地產市場有巨大風險敞口的地區性銀行看起來頗為失策,而且不走運的是,這些銀行獲得的許多融資都是短期的或來自海外。本地和國際投資者紛紛撤資,導致地區貨幣遭遇拋售。貨幣的貶值引發了更多的恐慌,並最終導致了從資本管制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援助的各種緊急措施出台。



除越南到1999年才實現經常項目盈餘外,到1998年所有這些國家都實現了經常項目盈餘,有些國家甚至實現了大規模盈餘,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經常項目盈餘佔GDP的比重都達到或高於12%。

為什麼要回顧這些?因為歷史可能會重演。

過去十年來,印度、土耳其、巴西和南非一直是國際投資者眼中的新興市場寵兒,但同時也一直背負著巨額經常項目赤字。據IMF估計,今年巴西的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將達到2.4%,印度將達到5%,南非和土耳其將分別達到6.4%和6.8%。

投資者的不安情緒已經從多個國家的貨幣嚴重貶值中體現出來。由於擔心資本外流以及貨幣的迅速貶值引發通貨膨脹,這些國家採取了各種措施。比如,印度對黃金進口予以了限制,還有不少國家上調了利率。

這些政策行動是否已經足夠?

也許吧。但這些行動會進一步減緩經濟增速,並給國內銀行業帶來壓力,因為銀行業已經捲入了繁榮的房地產市場。換句話說,目前的形勢已開始看上去像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重現。

然而,值得擔憂的不僅僅是新興市場。

經濟發達的大宗商品出產國一直都有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

IMF預計,今年澳大利亞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將達到5.5%,加拿大和新西蘭將分別達到3.5%和5.8%。另外,所有這些國家都已持續多年背負非常龐大的赤字。如果就像許多評論人士所料,大宗商品週期出現逆轉,這些國家也會受到投資者緊張情緒的影響,特別是在這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也一片繁榮的情況下。

研究英國經濟(另一個高額赤字國)的學者都知道,貨幣危機並不只是新興市場獨有的現象。

(Alen Mattich十多年來一直在道瓊斯通訊社擔任專欄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