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亞洲奇蹟的終結
來源:外交政策/安東尼范阿格泰咪爾
日期:2012/06/18
我去了哪:我最近剛剛結束了為期兩周的亞洲之行,訪問了印度、泰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韓國。作為美國新興市場管理公司以及艾什摩爾公司的首席投資人,近25年,這些國家我已經去過很多次。此行,我會見了幾位政府高官,銀行家,公司高階主管,投資人,智囊團以及學者。但是此行,我在某些一度受到樂觀預計的事情上,卻得出了較之以往完全不同的結論和感受。
幾年前,人們曾經深深地相信,發展中國家已經從底層脫離出來了——亞洲不僅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霾,而且還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其體系的優越性。而這樣的過度自信現在似乎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脆弱感。他們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了其發展道路上的政治短板,而未來,新的競爭優勢又將面臨何種挑戰,會對經濟將造成何種影響,他們甚至也已經開始擔憂。
我看到了什麼:在中國、印度和一些其他新興市場,政治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已經辜負眾望。“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在讓我們看到獨裁政治的罪惡的同時,也會增加其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像“金磚四國”這樣位於政治光譜兩端的國家,其政治穩定性比通常預期的還要脆弱。在中國,薄熙來案引發了關於整個政壇繼承體制的合法性的思考。在印度,總理辛哈表現讓人失望(一些商界領袖甚至跟我說他“寶刀已老”),不僅在新德里造成僵局,也壯了各邦的膽子。
在金融危機的高峰期,印度和中國政府暴露出很多問題:決策上缺乏決斷力和時效性,當權者利益交織、政治腐敗,在關鍵問題上缺少像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的領導力,這都是當地社會精英甚至普通民眾有目共睹的——但是正是這些找問題的人現在可能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
從積極的角度看,突尼斯和緬甸的動亂讓他們看到了真正獲得權力的希望,讓他們開始嚮往手中掌權的感覺。如今緬甸進行中的突然轉變重新賦予了東南亞和東盟以力量,作為一個地域廣闊、休戚與共的重要經濟實體存在於兩個新興的區域超級大國——中國和印度。
另外一個事關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於新興市場的引領者——中國。十年前,誰曾預料到美國會失去3A的信用等級?同樣地,在現階段,誰會去質疑中國會不會失去其製造業的領先地位?但是事實是,中國現在工資上漲,貨幣升值,勞動力剩餘趨向,人口老齡化加快,其他的新興市場在建設基礎設施、奮力趕超中國。孟加拉、越南、菲律賓和泰國(將來甚至包括緬甸),這些國家正吸引著全球製造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他們建立工廠的新選擇。甚至有人認為美國應該成為製造業的新基地。中國和印度發展將放緩已經成為既定事實。
傳統認知受質疑:在過去五年左右的時間內,有一種的看法已被大眾所接受,那就是美國正在在全球競爭力的競賽中敗下陣來。在我的書《世界是新的:新興市場崛起與爭鋒的世紀》中,我寫到了中國和印度的的崛起怎樣改變了世界範圍內的競爭優勢,新興的跨國公司(從韓國三星電子到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如何變成了世界級的大公司。所有這些表述都沒有錯,新興市場仍然會是製造業最佳的選擇,至少在未來的十年是。
但是,有趣的是,在創新性和競爭力上,雙方實力已經發生轉變,這比我當初預期的要快。確實,我們沒料到美國能表現如此優秀,而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則不盡如人意。
我們曾經認為是發達國家失去了「必勝的信念」和驅動力,才將製造業拱手讓給新興市場。中國和印度釋放了私營經濟的主動性,擁有較低的勞動成本,在基礎設施上大量投入,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得以為製造業建造出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或者說強大的保障體系。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通過低成本地製造低價產品幾乎壟斷了市場。美國的消費者開始覺得在沃爾瑪的貨架「爭奪戰」中,中國成為了贏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單就修建21世紀的道路、鐵路、橋樑、管道、機場和通訊科技網路來說,美國已經遠遠落後。
政治對抗加上預算和債務危機讓政府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削減開支」上,而不是花錢去重建基礎設施,儘管其有利於保持出口優勢和發展製造業。美國的傳統品牌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光彩:通用汽車不再是全球汽車製造業的驕傲,iPhone確實很成功,但卻在中國製造。而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在印度,塔塔集團收購著名品牌捷豹、路虎和泰特萊茶葉公司;中國,吉利公司收購Volvo,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韓國,三星公司和現代公司是重量級選手;臺灣,HTC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發展成為廣受好評的著名品牌。
說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當美國將大規模生產交到中國手中,將創新產業交給歐洲後,它已經失去了在當今這個環保世界成為「綠色」領導者的機會。但是此次出行讓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已經開始變化了。現在,我認為目前許多美國人的擔心和絕望情緒是沒有必要的。實際上,有跡象表明美國似乎正在重新獲得在製造業上一度丟失的競爭優勢,而中國正失去在某些方面的領先地位,尤其是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來說。
製造業的規則改變者:就我看來,目前有五個改變製造業規則的因素存在於新興市場。
1.葉岩氣大量湧現。
2.低成本優勢的消退;
3.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4.智慧手機革命;
5.聰明競爭、奮勇戰鬥。
這五個規則改變者堪稱不動聲色的革命,將完全改變全球競爭力分佈面貌,對未來十年產生巨大影響。很快大家就可以在收入、盈餘、增長和外商直接投資等方面看到其影響。
1.葉岩氣的大量湧現:由於新發現的大規模天然氣儲備,美國正在再次成為低成本能源產出國。供給過剩使天然氣的價格降至2~2.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以等值熱量計算,相當於每桶石油12~15美元的價位等級。這使得天然氣在發電、石油化工、工業應用、貨運甚至汽車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相比之下,中國和日本不得不以13~17美元/百萬BTU的價格進口天然氣。超低價位的天然氣使美國再次成為能源密集型行業投資的好地方。智利的梅賽尼斯公司最近將其石油化工產品的工廠從本國搬到了美國德州,埃及歐瑞斯克姆建築工業集團正在美國建造一所化肥工廠。這在下個世紀必定會成為「規則改變者」,使美國發展製造業優勢更加明顯。未來,天然氣將成為主宰,而非石油。十年以後,將不再是石油價格決定天然氣價格,而是反之。
隨著在低碳能源競賽中的取勝,美國在能源上的地位更加獨立。實際上,或許幾年後,那些原本用於進口俄羅斯和卡達液化天然氣的終端設施或許會被用來向亞洲出口天然氣。
中國也有葉岩氣儲備,但是美國在地質學、開採技術以及管線方面都遙遙領先。中國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趕超美國。印度的近海天然氣產量低得讓人失望。泰國的天然氣儲備只夠支援十年的用量,唯有緬甸將有較多的天然氣供應。
2.低成本優勢的消退:中國已經不再是製造業的天堂。中國和印度的工資在過去五年已經上漲了15%~20%。同時,美國相對穩定的工資增長以及人民幣的升值已經在貿易加權的層面上造成了美元的減值。雖然工資差距仍然很大,但是僅僅是差距的縮小造成的影響就將足夠大。在一次布魯金斯協會的晚宴上,通用電氣總裁伊梅爾特發表講話說,公司在美國工廠花費15美元/小時聘請工人,相比在中國花三美元/小時請工人,對公司來說效果是一樣的。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資料,在美國,單位勞動成本已經從1995年的100下降到了88,是所有發達國家中除了瑞典(80)之外最低的。相比之下,西班牙(135)和義大利(120)都要高得多。這對美國的全球競爭力是非常有益的。據我所會見的幾位在中國有工廠的製造商說,中國現在非常缺少經過技術培訓的工人。如今,孟加拉國和越南是較之中國更低成本地製造中心——甚至泰國、菲律賓和墨西哥都開始顯現出在工作力價格方面的競爭力。
在美國,每個製造業工人所創造的產值也比大家普遍認為的水準要高。比如現代公司,它在韓國、美國、中國和印度都有工廠,而就「單位/小時」產量來說,最高的實際上是美國阿拉巴馬州工廠。印度世界級汽車車軸製造商巴拉特公司發現,企業中中國工人的生產力只有其他工人的40%。浦那輪轂工廠(孟買附近)由於有訓練有素的工人和更為方便的交通(以前一隻集裝箱要運到港口至少要兩天,而現在只需四個小時,而且港口交通也更方便了)變得更有競爭力。
當然,中國巨大的競爭優勢並不只在於工作力價格,還與裝配型生產的規模、基礎設施、國內競爭和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有關。這些優勢不會在一夜間消失,但是現在也開始受到質疑。
3.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這個問題已經不僅僅存在於理論中,它是現實存在的,尤其在中國。人口的威力將在未來十年顯現,並將改變競爭力分佈局面。中國和韓國,再加上歐洲和日本,都經歷著快速老齡化。印度和非洲依然存在大量剩餘工作力,但是需要更充分的培訓。
看一看下面有關中國的人口統計資料:1987年出生人口2600萬,而現在只有1500萬。在流動工作力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工作力缺口越來越大,每個求職者平均擁有1.08個工作機會。中國的就業人口已經從每年一千萬下降到三百萬,最晚到2018年將出現負增長,還可能更早。在20年內,退休人口(60歲以上)將從一億八千萬翻番至三億六千萬(比美國總人口都多)。雙職工家庭已經開始為贍養四位老人的壓力發愁。不久的將來,贍養比率將從5:1變為2:1。儲蓄率也將下降,收入需求(現在的無資金準備負債)將增加。
根據一些中國經濟學家的說法,在不被這些無資金準備負債壓垮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想在十年後達到6%~7%的增長率是不太可能的。與此同時,在既得利益集團和政治不作為的阻遏下,亟需進行的醫療和養老金改革無法實施,相關改革方案幾近塵封。
4.智慧手機革命:世界是個每個人——不僅是富人、精英和上層人士——更換手機的速度都是驚人的。這同樣對於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也適用,得感謝中國競爭對手的「克隆」,它們的價格已經快速地跌到了大家能「負擔得起」的120美元左右(無補貼)。五年內,幾百萬人將「迷戀上」智慧手機——收發郵件、流覽網頁、拍攝照片和視頻、打視頻電話、使用無數的應用、搜尋海量資訊、還有玩遊戲。智慧平板電腦將為全球大眾提供高水準教育。到那時,網上聽課和參與互動講演就像今天使用谷歌搜索一樣普遍。頻寬、優質電信基礎設施以及每月花費(能抵得上貧窮人家的食物支出)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有趣的事情再一次發生了,在這個智慧手機主導的快捷世界,中國在電信基礎設施上卻處於落後地位(儘管其他方面的基礎設施很優質)。中國在上個電信時代(3G)基礎設施就已經落後,因為它曾試圖將自己的3G標準推銷給世界,結果失敗。韓國之前則學到了避免這樣的錯誤。到2014年,它才會為最新版本的4G網路(TD-LTE)頒發許可。雖然傳統的網吧越來越多地被一百多萬的家用網路熱點所取代,但是中國對於家庭無線網路的投入才剛剛起步。
有趣的是,我們看到儘管有來自「克隆」者的競爭,在主打手機品牌中,蘋果的iPhone(臺灣組裝,主要部件來自三星)已然成為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在別處,甚至在首爾的「三星城」。
5.聰明競爭、奮勇戰鬥: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似乎要將製造業留給新興市場,而將重點放在創新、設計、金融行業以及超高端製造業上。現在看來,這個戰略是失敗的。正如英特爾公司的安迪格魯夫所觀察到的,由電腦工業衍生出的製造業崗位,有10個外包到了新興市場。從創造就業的層面說,我們應該意識到「製造者」永遠比「思考者」多。現在全球都在搞研發,但許多的關鍵性創新專案仍出自美國,日本和歐洲。實際上,這些地區的大公司已經學會了如何在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的情況下進行競爭,去奮勇擊敗新興的全球性公司。他們學會了聰明地競爭和反擊。比如:很多最前沿的創新型品牌在十年前根本不存在,或者規模很小,蘋果、高通、谷歌、亞馬遜、臉書、Youtube視頻網站、推特和彭博社只是其中幾例。今天的世界已經離不開這些公司的產品,它們擁有全球超百萬的使用者,一直在被同行模仿。
在美國,不只是像卡特彼勒這樣的大公司,就連很多小公司都已經開始加入與新興市場的競爭中,它們把電子科技與高精度自動化管理結合起來,專攻高科技、高產值、高精度的製造業。美國公司在印度雇傭了成千上萬的軟體工程師(實際成為他們潛在的對手)。當智慧手機基帶晶片的設計公司高通公司發現臺灣競爭對手成了中國大陸克隆機的「供應商」,為其提供廉價處理器晶片時,它採取了降價策略,把競爭者逼到被動地位。它能夠這樣做是因為產品的高利潤使它掌握著定價權,而不必被動接受市場價格。
在今天的亞洲,90%的利潤到了蘋果公司,10%到了中國,這可能是有些人不願意接受的事實。這使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掌握著定價權,享受著高利潤空間。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智慧手機關鍵部件生產是多麼集中。智慧手機中最昂貴的晶片部分的設計只集中在幾個公司(主要使用ARM架構),製造也主要集中在兩家公司(台積電和三星)。中國在這一領域還十分落後。能製造智慧手機的觸控式螢幕的公司也微乎其乎。
基礎設施,尤其是在美國,已嚴重落後。儘管它仍然是個政治皮球,但是人們已經認識到基礎設施是競爭力的源泉,並且給予它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較之之前的預計,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多「準備就緒」的基礎設施工程來刺激經濟,但是最終的投資回報或許更高。隨著機場、管道、區域水利工程的興建以及葉岩氣的開發,美國已經在全球基礎設施競賽中重新趕了上來。
我們不能再靠對廣闊的新興市場的盲目依賴來維持未來全球經濟增長。最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都在10%以上;印度在近幾年也達到8%~10%。但很可能在未來幾年下降到6%~7%。這個事實可能讓世界其他國家無所適從,但它們必須適應——畢竟它們的增長率還不到這個的一半,而且還有本國事務需要擔心。我們都太輕易地將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發展當做理所當然。這將殘酷地喚醒那些僅憑過去的趨勢進行規劃的人。
但是還有一個理由讓我們保持樂觀。中國對出口的依賴將減小,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將趨於理性的水準,同時,對從食品、服裝到智慧手機,再到醫療保險、旅遊和教育的消費將上漲,這將逐漸消除中國巨大的出口順差,創造全球經濟均衡發展,持續繁榮的局面。對亞洲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紀元。的確,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時,亞洲的新興市場證明了自身的彈性,它們走出陰影更快,並且恢復得更好。從很多方面來說,是中國的及時刺激帶來了重要轉捩點,把全球從更深的危機中解救了出來。但是來自未來十年的挑戰需要的是更為持續的方式:平衡經濟發展與通貨膨脹,本國購買與出口需要,引進穩定的投資,如果政府希望其未來發展的道路平坦順利,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