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全球真正的中央銀行:“套利者央行”



日期:20011/08/31

在今天資訊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衍生產品全球化中無時無刻都存在著一個資本央行,更確切地應該叫“套利者央行”。2001~2006年日本央行採納了貨幣主義學者克魯曼先生的建議,推出了定量寬鬆貨幣政策。這種政策立刻製造出一群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日元利差套利交易者,這些交易者的模式是大量從日本地區借入廉價日元,迅速轉換成高息貨幣美元、歐元、英鎊、新西蘭、盧布等貨幣,再投資高息貨幣地區房產、債券、股票與衍生品。也就是2001~2006年日本央行注入日本經濟體的日元貨幣,一秒鐘後是出現在美國次級債對沖基金,或波蘭一位普通家庭購房者手中,這種資本的流動現象是1929~1938年不可想像的。

2001年以後,隨著小布希的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減稅與對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軍費的上升,美國經常帳戶赤字急劇擴展,以此產生的中國貿易盈餘轉化的高儲蓄被中國央行大量投放進美國債券市場,美國長期利率被強行拉低。全球長期利率的走低以及大量日元套利者的進場,高息貨幣地區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英國、西班牙、俄羅斯與美國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的盛宴開場了。

進入2004年06月美國中央銀行進入了小幅加息週期,美元與日元的利差開始放大,美國的次級債迅速成為日元利差交易者的搶手貨。請注意:在貨幣主義解釋中,中央銀行加息,市場貨幣應該緊縮,但市場存在“套利者央行”,所以2004年06月美國中央銀行加息,反而使美國本土貨幣供應大量上升,難得出現了美國中央銀行加息,長期利率反而走低的現象。事後,伯南克先生解釋是中國儲蓄過剩造成的,而正是伯南克這種嚴重的錯誤解釋,為其貨幣政策造成2008年世界性大蕭條埋下了致命基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占全部抵押貸款市場從2001年的5%,迅速上升至2006年的20%,高達6,000億美元次級債在2006年被銷售一空。非常清楚顯示日本央行、中國央行與美國央行,全球這三大主要央行是美國次級債的共同創造者。這樣,美國次級債就有了一個非常重要或致命的生存條件——就是日本央行、中國央行與美國央行不能以本國經濟為貨幣政策方向,而應建立世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方向目標。

日元利差交易者投機美國次級債市場,其收益會大致來自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固定收益層面,也就是美元與日元之間利差的穩定無風險性收益,這層是屬於金字塔底層。

第二層面——低收益層面,也就是優質AAA債券,這層屬於金字塔中層。

第三層面——高收益層面,也就是高風險債券或可能的違約率債券,這層屬於金字塔頂層。

這種金字塔式的投機模式,是有一定的抗市場風險壓力能力的。但這種模式的問題是,如果風險從頂層開始擴散,這種模式的抗市場風險壓力是存在的。但這種模式的倒楣問題是,如果風險從底層擴散,那這種投機模式將是致命的。而2006年的問題就是從底層發生了。

2006年7月,日本央行結束了零利率政策,將短期利率調高至0.25%,2007年02月,日本央行再次將短期利率調高至0.5%。

2006年日本央行為什麼要結束定量寬鬆日元政策,而結束定量寬鬆日元貨幣政策會對當時美國與歐洲地區地產市場產生什麼影響?這個問題日本央行與伯南克先生到今天也絲毫不解。

日本央行從底層衝擊日元利差套利美國次級債組合的效果立即產生了。2006年下半年,美國房市出現回落,到2007年上半年這種回落的態勢還是相當平穩的。但2007年初美國的次級債公司已經出現了倒閉的現象,如果從房價回落來解釋這些小批量次級債公司倒閉應該是不成立的,因為2007年上半年,美國樓市行情還出現過不錯表現,以做空美國次級債而聞名的約翰.鮑爾森的基金那個時候是虧損的。所以這些在2007年初倒閉的美國次級債公司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央行從底部衝擊了日元利差套利美國次級債模式,部分日元利差套利者離場的舉動,嚴重損害了部分抗風險能力較差的美國次級債公司引發的部分倒閉現象,這也說明了從底層衝擊的殺傷力是致命和有效的。

還好的是,日本央行的行動有限。在2007年上半年展期的高收益債券的收益率表明,投資者估計的違約率只有1%,說明投資者對市場的長期預期是非常有信心的。花旗、美林的2007年二季度的財報可以用“漂亮”兩字評價。

2007年09月真正驗證了當上帝要摧毀世界時,他會派出合適的人選,伯南克先生開始全力減息了。現在擺在伯南克先生面前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美聯儲2007年9月大力減息中,2007年9月美國大型銀行出售的“資產支援型商業票據”利率反而是急速上升近20%;為什麼從二級市場價格說明,2007年10月、11月是美國次級債市場價格崩盤。

因為從單純次級債交易槓桿比率風險來說,2007年09月、10月伯南克大幅向市場注入的貨幣,是會讓次級債交易商們迅速補充到新的資金,是會讓次級債價格至少不會在10月、11月出現崩盤。這只能說明在伯南克先生09月、10月大量向市場注入貨幣時,美國市場的貨幣反而是引發大量逃離,而大量逃離的貨幣量在短時間內是遠遠大於伯南克先生的注入量。伯南克先生2007年09月以後的貨幣政策,有效致命消滅了全部美國市場次級債交易商。

2008年初,花旗、美林公佈的2007年第四季度財報均出現100億美元虧損,而這種有史以來的最大虧損都是產生在伯南克先生的10月、11月一片降息浪潮之中。

進入2008年伯南克先生讓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加速向零目標衝刺。在伯南克的衝刺中,日元利差交易交易者是瘋狂從美國、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俄羅斯、冰島、東歐、西歐、巴西、韓國、中國等地區逃離。最保守估算2001~2006年日元利差交易者從日本地區拆借的資金規模在5000億美元,以最保守槓桿計算這筆資金全球市場規模也在五至十兆美元。

伯南克先生雖然是領導全球最大中央銀行,就是當時全世界全體中央銀行迅速反應,集體向全球市場全力注入貨幣,也不可能抵抗日元利差交易者瘋狂逃離全球市場而產生的五至十兆美元的殺傷力。

中央銀行的重要責任是什麼?美國中央銀行的重要責任是什麼?防止全體市場參與者出現同步方向性一致行為。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OPEC保持的多餘產能在200~300萬桶一天,2007年09月伯南克的降息行動,迫使大量投機資本為了對沖通貨膨脹風險紛紛湧進石油市場,全球石油價格從2007年9月90美元/桶急速上升至2008年7月140美元/桶。

石油價格急速上升,使本已陷入通貨膨脹的中國央行與歐洲央行都倍感困難。2007年09月份,中國央行與歐洲央行被動採取了更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年中,中國央行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讓中國股市從2007年10月份6000點高位,迅速下降至2008年08月2000點以下。中國股市崩盤完全早於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的2008年09月。充分可見2007年09月伯南克先生的降息舉動,反而是把歐洲央行與中國央行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使全球經濟政策首次出現至1930年大蕭條以來,一個主要工業化國家陷入衰退時,其它主要工業化國家貨幣政策是會提早進入高緊縮貨幣狀態。

所以,為什麼2008年發生的是百年一遇的危機,因為這是全球第一次被貨幣主義者們徹底有機會進行一場理論實踐實驗。

伯南克先生首次,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時,歐洲央行與中國央行進一步緊縮歐洲地區與中國地區的消費需求來壓制全球經濟;伯南克先生首次,讓世界無處不在的“套利者中央銀行”在2008年解體。2008年是貨幣主義為人類創造理論驗證實踐的一年。現在的問題是,作為貨幣主義的忠實學生——中國中央銀行和中國經濟學家們,在2008年10月不僅僅是“零分”的問題,而事實上,中國中央銀行和中國經濟學家們在2007年下半年是在嚴重破壞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結構。所以,現在從“全球債券交易者”或“套利交易者”的思維體系,是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國經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