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4日

中國拿什麼買石油?


作者:眾石
日期:2011/04/14

北非-中東的亂局一時間還不能平息,國際石油價格卻已被炒上了天。

3年前,金融分析師們四處販賣一種叫"石油頂峰論"的噱頭,說過不了幾十年,石油這種工業化時代的地球血液就要枯竭了。於是,在每桶200~300美元的高聲叫賣中,國際油價終於觸及了每桶147美元的歷史高點。隨後呢,一口氣跌到了33美元。今天,油價又躥上100多美元了。

經濟學家們總拿簡單的供需矛盾來直觀地分析油價,可事實總是超出預期。沒有任何人能拿出資料來,證明3年以來世界石油的供需之間會有四五倍的巨大變化。石油業內的總體共識是,全球油氣的供需一直處於基本平衡狀態,目前世界石油生產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利比亞的日產量不過全球總量的3%。全球天然氣市場甚至每年有2000億立方米的過剩產能。

關鍵在於誰來定價。

國家資訊中心的專家稱,國際石油定價權經過了幾次演變。最初,油價由西方壟斷寡頭石油公司定價。後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聯合起來,自己定價。不過,自從1970年石油用美元結算成為行規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石油期貨價格,就成了定價基準。

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貿易量在130多億噸左右,通過現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20億噸左右,大部分都沒有進行實物交割。6倍以上的巨額虛擬交易量去哪兒了?都拿去當做賭錢的籌碼了!

股民看得比較清楚。一個很簡單的推論,如果把全球金融資本市場整體看成一個大股市,高油價就是典型的"板塊輪動",從股市、房地產、金融衍生產品等投機專案中逃出的"熱錢",可以選擇時機,分別進入石油、糧食等期貨市場,借助噱頭連續拉抬,無非是吹大另一個泡泡。換種說法,在所有金融產品價格波動的背後,都有莊家或者叫"資本大玩家"的陰謀操縱。

找到足夠證據來證明這個"陰謀"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全球金融市場這個大池子裏,在缺乏真正有效的跨國度、跨領域監管之下,"資本大鱷"就是這裏的主人。他們為所欲為,誰能真正抓到他們的把柄?誰又敢揭穿這些強大勢力"密室而謀"的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說,美國的金融巨頭們靠"玩錢"去大把掙錢,試圖用虛擬經濟去支配全球的實體經濟,掌控全球的價格。虛擬經濟玩來玩去就是"價格"兩個字,匯率、利率、房市、股市、油價、糧價等,"誰掌控了定價權誰就可以掌握世界經濟的命運"。他這麼說,言下之意是中國人拿人家沒辦法。

油價持續高漲,美元指數下跌,一揚一抑之間,美國實現了最偉大的套利。美國是"核心貨幣國家",全世界都認"綠票子",只要開動印鈔機,就能用紙幣輕易換取石油。賣油的國家掙足了美元,而這些"石油美元"同樣還要迴圈流進美國金融市場,尋求保值增值,本身就在為美國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埋單。

美國經濟不在乎高油價。耗油量大的製造業都轉移了,油價再高,對美國經濟不會構成實質影響。近期美國還高調宣佈它在國內發現了很多新油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竟然出現了"石油自給論"。惟一的麻煩是,高油價可能讓美國老百姓手頭緊一點,但反正過慣了寅吃卯糧的日子,房貸、次貸、信用卡都"危機"過,有啥可怕?大不了把大排量的油老虎換成日本節能車,省油省錢還接濟了災民。

中國則不同。"中國製造"為全球提供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在全球產業分工鏈條裏,大批跨國公司把加工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這就造成一種格局:中國為全世界生產,卻消耗自己的能源,或必須用高價去購買。今天,中國經濟本身就利潤微薄,再被高油價這麼一擠壓,更是逼近賠本賺吆喝的境地。中國工薪階層本來就工資低廉,這油價從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以來漲了快3倍,許多普通家庭似乎離"汽車時代"越來越遠了。

這也難怪。去年中國消耗了4.3億噸油,進口2.4億噸,對外依存度是56%。中國石油的老總蔣潔敏算過一筆賬,2010年中國汽車增加1800萬輛,如果每輛車一年燒掉兩噸成品油,成品油的年消費量就新增3600萬噸,需要原油5000萬噸。這樣2011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增加兩個百分點都是保守估計。按這個速度,"十二五"末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66%,超過美國。可中國是貧油國,目前自產兩億噸,餘量極其有限。怎麼辦?只能"走出去"。

一份研究報告稱,2009年中國企業海外買油的並購開支達182億美元,占全球油氣交易總量(1440億美元)的13%。2010年增長到293.9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157.4億美元)用在拉美地區。中國的石油公司已在31個國家開展經營活動,並在其中20個國家擁有權益產量,主要分佈在哈薩克斯坦、蘇丹、委內瑞拉和安哥拉等國。

2010年中國石化以24.5億美元收購美國西方石油公司(OXY)的阿根廷子公司100%股份。此前的2009年,中國石化72.4億美元收購總部位於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創下了中國最大的一筆海外買油專案。

中國石油也不含糊,近期在沙特和伊拉克都有大專案合作,據稱其未來10年要投資600億美元,將海外油田年產量提高至2億噸。這是個很有雄心的計畫。2010年中國石油的產量才2.5億噸,海外產量8800萬噸,想完成計畫,要翻番都不止。

中國經濟對石油需求的迫切溢於言表。有戰略規劃學者指出,把地圖攤開,全球石油佈局可以勾勒出一條"倒U形的戰略軸線",即從南大西洋兩岸(包括西非和巴西的深水區),經過非洲的乍得、蘇丹,到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經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再到俄羅斯,經過俄遠東地區一直延伸到北美洲的加拿大,再經美國,到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和巴西。圍繞這條軸線,中國找油和買油的思路是,"突出中亞-俄羅斯;加強非洲;拓展美洲;做大中東,抓住兩伊;推進亞太。"其實說白了,就是"哪里有油哪里就有我們的好兄弟"。

可關鍵問題不是"油在哪里",而是"拿什麼去買"?別忘了定價權不在中國手裏,一不留神,買什麼什麼漲,賣什麼什麼跌,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都被說成是"老大難"問題,拿在手中的"綠票子"直燙手。這方面還需要新思路。

中國經濟的優勢是生產能力強大,產品價廉物美,人民勤勞肯幹。發達國家工人嬌氣,沒有先進設備不愛幹;發展中國家工人懶散,缺乏經驗不會幹。什麼髒活、累活、苦活兒,中國工人總是舍我其誰!曾到非洲做過調研的經濟學家李才元說,中國人"走出去",手裏的法寶是實業。

他認為,中國企業蓋房子、修公路、建電站、造水壩,要人出人、要力出力,國家支援,員工給力,技術能力也越來越強,所以惟一的出路就是"實業換資源"。這個世界經濟的迴圈暫時是以美元牽頭的。美元是仲介,從實業和資源兩頭吸食利潤。那麼我們能不能繞過它去?

國內石油業一位領導去伊拉克考察油田現場,一看傻了眼:營地裏五層防護,挖的壕溝,架著鐵絲網,營地有好幾平方公里,為什麼那麼大?火箭彈打過來,不容易打中目標。中國工人出去巡井要坐防彈車,在巴格達簽約都穿著20多公斤的防彈衣,戴著10斤重的頭盔。巴格達的街頭到處是掩體、機槍、士兵,人和車很少,就像非典時期的北京和上海。他才感慨,中國企業竟然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堅持下來的!

石油是以美元結算的。在今天,這條行規越發顯得不公正、不合理。但是在它被眾人推翻和拋棄之前,中國去哪里找油?去最艱苦的地方。拿什麼買油?拿誠信、拿勇敢、拿汗水、拿實業。還能有什麼別的方法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