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從內生貨幣理論看貨幣創生

來源:華爾街日報/韋森
日期:2011/02/18 14:14

在上一篇專欄最後,筆者留下了這樣一個問題:2008年底到2010年底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中國經濟體內的M0增加了1.04萬億,而M1卻增加了10萬億,M2更遽增了25.1萬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25萬億廣義貨幣到底是如何創生出來的?他是像《一千零一夜》小說中所描述的是一個漁夫從一個叫央行的魔瓶中釋放出來的“數字巨魔”?在上一篇專欄中,我們也曾提到,要真正理解這一問題,必須從凱恩斯主義──尤其是後凱恩斯主義的內生貨幣理論來認識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機理。在這篇專欄中,讓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貨幣內生論的基本思想演變脈絡。

中國的天量貨幣是如何創生出來的?

從思想史上來說,從經濟學成為一門學問開始那一天起,就始終離不開有關貨幣問題的探討,也始終存在著貨幣供給到底是外生注入還是市場過程內生出來的爭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被認為是這種現代貨幣內生論的系統闡釋者,如果說不是集大成者的話。然而,頗具諷刺意義的是,盡管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從凱恩斯的《通論》出版才誕生的,但大多數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講的貨幣理論,卻是貨幣主義的外生供給說,凱恩斯的內生貨幣理論,則基本上被人們所遺忘和忽略了。

翻開大多數宏觀經濟學教科書,馬上就會發現,大家所講的貨幣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貨幣是由中央銀行外生供給的,因而央行可以通過利率、銀行準備金以及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來調節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和實際產出。這一主流的貨幣主義和貨幣數量論也自然認為,通貨膨脹最終是由基礎貨幣的增長來決定的。基於這一主流的宏觀經濟理論和認識,貨幣決策層的通常做法是:物價漲了,央行就升息、或提高銀行準備金,或通過公開市場收回流動性;物價跌了,就用反向貨幣政策手段來增發基礎貨幣。

如果按照凱恩斯尤其是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內生說來看待現代市場經濟運行,就完全不同了。凱恩斯認為,貨幣供給並不是央行可以自行決定的,而是經濟體系內的許多因素決定的,因而貨幣尤其是廣義貨幣M2,則是由一國經濟活動內生創生出來的。對一般人來說,說貨幣不是央行發出來的,而是經濟活動內部生成的,那肯定是一個天方夜譚。大家一定會問:這怎麼可能?凱恩斯,有沒有搞錯?

事實上,從經濟思想史上來追溯,“貨幣內生說”已經有久遠的歷史了。如果說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大衛‧休謨的貨幣數量論是現代貨幣主義的鼻祖的話,那麼另一位18世紀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斯圖亞特(James Steuart)則是內生貨幣論的始作俑者。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斯圖亞特就提出了貨幣供應不是由政府所決定的,而是與經濟體系的活動相適應的這一內生貨幣論的思想萌芽。稍晚一些,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也提出過一些貨幣供給是由經濟體內生的觀點和想法。後來,瑞典學派的創始人威克塞爾(Johan G. K. Wicksell)在19世紀末進一步提出貨幣供應是由貨幣需求決定的內生變量。這些早期經濟學家的貨幣內生論的猜測,到20世紀30年代在凱恩斯那裡得到了系統地闡發。在1930年出版的《貨幣論》中,凱恩斯就較明確地提出,貨幣供應是內生的,是由企業和個人等從商業銀行的貸款所決定的,並不是能由中央銀行所能控制的外生變量。

凱恩斯的這一思想,在後凱恩斯主義(Post-Keynesianism)的一些經濟學家如明斯基(Hyman P. Minsky)、戴維森(Paul Davison)、卡爾多(Nicholas Kaldor)特別是摩爾(Basil Moore)那裡得到了更明確地闡釋。按照這些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當人類經濟社會進入信用貨幣階段後,貨幣則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貸款而產生,因而事實是銀行貸款創造銀行存款,而不是央行在主動地向經濟體內注入貨幣。例如,在1982年出版的一本《對貨幣主義的懲罰》一書中,摩爾就指出:“在任何時候,或在一切時候,貨幣存量是由需求來決定,而利息率則是由中央銀行所決定。”其後,在1988年發表於《後凱恩斯經濟學雜志》上的一篇“內生貨幣供給”這一影響甚大的文章中,摩爾又進一步指出,信用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很強。由於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要受制於商業銀行和企業以及家庭的經濟活動,導致央行無法控制基礎貨幣的供給。由此他還認為,連貨幣乘數也是市場交易過程中的貨幣需求決定的,因而,不僅廣義貨幣,甚至基礎貨幣都也可以被視作為內生的。沿著這一論辯思路,這些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們發現,如果中央銀行無力控制一個經濟體內部的貸款量,那也就無法控制經濟體內部的貨幣存量。

貨幣內生論的這些見解,近些年來逐漸被中國的一些宏觀經濟學家和貨幣經濟學家所接受。近幾年來,中國金融界的許多研究發現,中國的貨幣供給確實具有明顯的“內生性”。另外,夏斌和廖強在2001年的研究曾發現,自1996年中國政府正式確定了貨幣供應量這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開始,中國政府決策層的貨幣供應量目標就幾乎沒有實現過,因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呈現出了下降趨勢。這也反過來印証了貨幣供給並不是央行所完全控制得了的這一判斷。同樣,要理解2008年世界經濟衰退以來這兩年中國廣義貨幣25萬多億的創生,看來也只有依照貨幣內生論才能給予一些解釋。

內生貨幣理論真的會有這麼神奇麼?其理論論辯能否站得住腳?它能否給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體內廣義貨幣的快速創生給予一些理論解釋?這些問題且待我們下期專欄再來探討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