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緊的是瞭解上帝到底在想什麼,其餘都不過瑣屑細事而已"。
"上帝是不擲骰子的"。
愛因斯坦的這兩句名言,想來連高中生都耳熟能詳。在探索如何擺脫風險掌握自己未來的奮鬥中,人們從這種信念獲取了巨大的動力。本世紀初這類信念曾臻於巔峰,科學技術的一系列輝煌突破,令人相信一切都能夠分析測度,一切都可以調整安排,一切都受著理性節制驅策。在一個有如馬克斯維爾電磁方程系統般精准的世界裏,不少人甚至唱歎生辰太晚:所有難題都已被解答完畢,自己再也沒有用武的機會了。然而就在此時,殃及全球的一次世界大戰繼之以幾近荒唐的經濟大蕭條,摧毀了人們對理性的輕信。上帝不但會擲骰子,而且不時地在要命的時刻裏擲出要命的骰子!正如愛因斯坦是物理研究的拐點,佛洛德成了人類行為研究的拐點。幾乎在寢夕之間,兩人都成了布衣英雄;而人們對理性的淺薄理解也翻了個兒。
那麼上帝在證券市場上擲骰子時的心思到底又是怎樣的呢?每個投資人都想探索其秘密。有兩位大師,奈特和凱恩斯,在奠定詮釋世界的新思維模式的努力中居功厥偉。奈特的鋒頭雖不及凱恩斯的健,實際上成就卻並不弱。奈特( Frank Knight)1972年逝世時,仍執著芝加哥大學的教鞭,在長達44年的教職內,他哺育英才無數,及門弟于中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就有五位。奈特的博士論文《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1921年出版,是有系統地研究投資風險理論的第一部專著。他把不確定性界定為不可測度的風險,與通常所說的風險不同,不確定性是不能以概率統計來測定和把握的。我們在證券交易中所面對的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凱恩斯前後花了十五年,也在二十年代初完成了他的《概率論》(The Treatise of Probability),他對投資風險的理解和奈特遙相呼應。雖然沒有明確區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差別,但和奈特一樣,凱恩斯認為由於投資活動的前驅(forward-looking)性質,其規律無法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推斷預。兩人的洞察力又使他們明白證券市場的不確定性乃由投資人本身造成,投資者中的每一個人都設法爭取高出平均水準的回報,彼此抵牾,互相頡頏。這和科學家所處理的獨立於人類的"客觀系統"炯異,被預測的物件似乎專門以挫敗預測的兌現為其最終目的,儘管在一個短時期內往往也會助長某種預測。作為先驅,奈特和凱恩斯還替以後的博奕論和組合投資理論開了先河。奈特認定不確定性是繞不過去的,凱恩斯進而相信不確定性給高明的投資者以機會,賦予其選擇的自由。沃倫·巴菲特把他們的精義化為大白話:要在股市裏成功,你不得不在別人惶恐時進取,在別人冒進時收手,逆向使用華爾街常說的投資兩大死敵:惶恐和貪婪。股民大眾每每過於貪、怕、癡,人類的這些通病並不難預知,可作為這些毛病的後果的股市卻極難預知。巴菲特明白,惟有如此,好的投資家才能在市場找到報酬豐厚的良機。
記得1995年底我開始為《上海證券報》寫專欄閒談財經管理時介紹了巴菲特,他那時在華爾街聲譽已隆,但在國內卻鮮有知者。四年不到,巴菲特先生在國內已儼然投資聖手,其令譽已經不下於成龍、張惠妹者流。
巴菲特先生無疑是最成功的投資家,他所主持的伯克希爾·哈薩維琪金(其個人持股40%以上),在三十四年前初創時每股43美元,但到了1999年3月曾突破過80,000美元,而且股票的波動,俗稱?者,又低於市場平均值,這在證券業界可說是絕無僅有。巴菲特的這個業績大相徑庭于現代投資理論,他又是怎樣擲骰子的呢?
首先,就像巴菲特自已在書中所說,他買的就是企業,有時整個買下(並購),有時則買一個小份額(參股)。在這個意義上,他實際是個企業家。所不同的是他買了之後就完全放手,交由能幹的人員去經營管理。作為投資人,他的風格也卓爾不群:把巨億資金投放在總數不超過十隻,而且集中在其中三、四隻的股票上面。因此他又得以坐進董事席,而他的認真監控確也成為該企業規範和效率經營的鐵券丹書。他的這種董事權威在所羅門兄弟基金發生麻煩重整時曾表露無遺。
本書由巴菲特本人撰寫的檔編輯而成,可謂原汁原味,讀者不難於中窺得消息,毋勞他人贅言。我本人曾為了閱讀他的年報,在伯克希爾·哈薩維琪金每股市值19,000美元時買了它小小的一股。作為一個學管理的人,我從他的經營理念和行文風格所得到的教益更勝於投資的收益。另一位同事,受了我的啟發,更在34,000美元時買得一股,此後逐年到奧馬哈(巴菲特的大本營)去聆取他在股東大會上的發言,感到茅塞大開。由此推想,即使不打算在股市弄潮的人,對巴菲特的誠信、幽默和睿智,讀來也一定會印象深刻。
巴菲特的成功得力於準確核定他所購買的股票和企業的價值的方法。巴菲特的底蘊奧妙如何,是人人都極欲瞭解的。可是巴菲特坦言,這是他的看家本事,恕不相告。然而在其他方面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卻如此地顯見,對於他驚人的定力、冷靜自律、持之以恆,用自己的眼看變化,用自己的腦袋想問題,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意見,我們至少是可以景行行止的。書中巴菲特再三重申他的原則,無論是買股票還是買企業,投資對象必須是(l)投資者能夠瞭解其業務的;(2)有發展遠景的;(3)由誠實能幹的人在經營的;還要(4)價格是非常好的。我們眼下的股市,真是魚龍混雜,股評人每以金庸小說式的感性語言來蠱惑鼓噪,而券商們也往來折沖,上下其手,股民稍一不慎,便易入其彀,故而巴菲特的平實話語就顯得特別有其價值。
巴菲特的方法當然也不能全搬全抄。他的兩個獨到的地方尚未令我全然信服。其一是他對經濟環境的反應。例如他說"即使格林斯潘偷偷地以利率政策走向相告,我也不會絲毫改變任何投資決定"。換言之,巴菲特認為選股和持股在於股票的內在價值,與經濟景氣、市場條件全不相干,一旦選定,就要像節婦般地從一而終。其二是他對資訊科技的態度。例如他說"比爾(蓋茨)是最聰明的人,這我明白;我不明白的是他的那個小東西(指電腦),用處到底在哪里?"他甚至自詡"我就是電腦"。巴菲特的投資決策的確全憑自己的腦瓜,蓋茨(他們是忘年交)送的電腦,他只用來玩橋牌。果真,他的投資組合是和科技股絕緣的。巴菲特股經的這兩個特質,可能未必盡符合於我們的年代。難怪他的基金在過去一年裏破天荒地跌了幾乎有35%。套用巴菲特自己的話來說,經理"業績優秀在更大程度上乃取決於他們坐進哪條船而不是劃得有多好,"亦即投資投對了行業才是更重要的。也許巴菲特的知識結構過於陳舊,無法理解當前如日中天的網際網路絡等技術;也許是他認為炒作狂熟後電子資訊股的天價已跡近荒唐;也許他根本上就懷疑資訊產業這條紙船是否能航行到那個虛無縹緲的資訊港。誰又能確知呢?也許,待到氣球爆破的時候,笑得開心恐怕又是巴菲特老頭!畢竟,過去的四十年裏,他已經暢懷地笑過無數次了。
對於國內的股民,要學巴菲特還得特別留神一點:面對不規範的市場,摻了水的財務報表,違規難究的司法體系,買了股票要想以巴菲特式的窖藏來長久贏利,恐怕難。
對於國內的經理,他們或許會說,巴菲特所講的不就是這麼一點嗎,有何深奧之處呢?這裏也不妨借用巴菲特的話來提醒一下。巴菲特告誡道,世上絕大多數的經理都是只講不做(talk the talk,but don't walk the walk),所以到頭來成績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