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史丁諾斯善用通貨膨脹的契機
來源:歷史上的投機事業-轉動歷史的投機大夢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怒潮吹襲,世界各國財政無一不受負面影響,只是程度各有不同。據估計,幾個主要參戰國在此次世界大戰中單是在法蘭德斯和其他幾個歐洲地區,就耗費了共約2~3000億美元的物資。有人甚至認為,2000億美元絕對太少,這場戰爭的成本絕對有在1901年在各國流通貨幣與有價證券加總後的兩倍。各國政府也深知,這筆龐大的費用絕非單靠逐年稅收就能攤平。驚人的赤字似乎只有仰賴更多新貸款及發行更多新鈔才能解決。
但另一方面,法國、英國與蘇俄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據估計至1920年止,世界各主要工業國所累積的負債總額約達1.02兆馬克金幣。其實,當時就有很多人意識到,各國背負如此多債務的情況下,若要世界經濟整體好轉幾乎是不可能的。
戰勝國寄望「德國履行賠償」。如同法國在1871年戰敗後支付50億法郎一樣,現在該輪到德國這個戰敗者為戰爭所造成的破壞付出代價。1921年四月底,戰勝國終於決定德國的賠款總金額為1320億馬克金幣,一筆令人窒息的龐大數目,也是一筆德國根本無力支付的金額。
戰爭讓德國足足折損了約10%的男性勞動力,戰後德國的船艦與各式火車、戰車又都必須全數交付給戰勝國,而生產設備也早就被戰勝國拆卸一空,尤其甚者,德國還必須割讓其主要的工業區,例如上西里西亞,這讓德國嚴重的損失了1/3的煤礦來源,以及1/4的鐵礦來源。
除了賠款之外,還得支付佔領軍的各項額外費用。柏林政府甚至還必須為法國設置軍妓站支付所有費用。根據帝國財政部一份備忘錄記載,萊因區佔領軍至1921年10月止的12所軍妓夜總會共計耗費801942馬克。這些額外費用甚至成了德國財政上的重大負擔。
1923:從零開始
重創後的德意志帝國,在財政大量失血後該如何重振?除了印製更多鈔票,增加貨幣供給量之外,還有其他可行之道嗎?但這種做法的後遺症很快就出現了:1921年七月,一公斤牛肉的售價是24馬克,到了1922年七月,卻要價超過一百馬克。同時間,50公斤家用木炭也從原來的28.5馬克上漲到124.7馬克,一雙男靴也從280馬克漲到了650馬克。
當時人們根本無法理解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1914年8月4日前,人們還可以到帝國銀行將紙鈔兌換成具有保值作用的黃金,但現在這措施也終止了。連帝國銀行總裁魯道夫.哈文斯坦也向一位熟識的國民經濟學家表示:「其實我很想訂作一套新西裝,不過我寧可再等一等,等這波物價飆漲的風暴過去後。」
其實他應該比任何人都清楚德國貨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才對:從1914年七月31日至1922年五月底止,德國的貨幣流通量從29億馬克增加到了1520億馬克。
在紙鈔供給量不斷增加,以及國家生產力與戰前相較明顯嚴重衰退的情況下,物價怎麼能不節節高漲呢。薪資的漲幅怎麼也跟不上物價指數攀升的速度,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弱:金屬工人平均週薪雖然不斷調漲,從1922年二月的平均634.70馬克調漲到十月的4881馬克,漲幅為769.02%,但仍比不上奶油、雞蛋、馬鈴薯、麵粉等物價950.88%的平均漲幅。因此當時德國的一本周刊《鐘鈴》就曾憤怒的指出:「現在才是德國工人真正戰敗身亡的時刻。」
枯竭的國家財政、衰退的購買力、持續下降的生產力,這一切將導致德國貨幣徹底崩盤:1923年三月初,在外匯市場上一美元可兌換21,000馬克。柏林知名服裝業者「赫爾比喜與榮諾」(Herpich & Sohne)的廣告單上印著一件運動外套的價格為228,000馬克,一頂氈帽的價格為9,500馬克,底下還附了一行文字:「實在價」。
《柏林股市報》所出版的晚報則是一份要賣三百馬克,至於上面各檔股票的最新成交價漲幅更驚人。例如「哈爾本礦業有限公司」這檔股票從1923年初的成交價還只是其票面價格的59000%,到了三月中旬就飆漲到了票面價格的137000%。而這種驚人的通貨膨脹才剛揭開序幕。
最可憐的就是靠存款生活或是收入固定的人,例如退休人員或領取養老年金的人。從前(1919年二月)一千馬克足夠讓一個五口之家用一整個月,但現在一千馬克卻換不到一頓溫飽。退休人員全都生活在悲慘的貧困中,因為他們固定的收入怎麼也跟不上物價的飛漲。每個人都努力的要將貨幣換成可以保值的物品。就連小生意人都開始以美元來標價了。整個社會只有極少數的一撮人得以不受這場風暴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小老百姓都深受荼毒,對此現象柏林當地流傳著這樣的一段話:「天啊,這是什麼時代!現在有本事挺個肥肚子的人,一定是上流社會的有錢人。」
各種因應通貨膨脹的做法紛紛出籠。例如「辛諾爾股份公司」當年原本應該發放的紅利為0.23美元,但決定改發民生必需品:住在卡爾斯魯爾方圓150公里內的股東,每張股票可兌換三磅燕麥或四磅大麥。只要想像一個大資本家在開完股東會後竟要拎著一大袋燕麥片回家,這畫面就令人覺得好笑。但事實上,所有股東都非常感激公司的英明睿智。
另一個剛好相反的例子是德列斯登銀行,1923年八月該銀行擬發放每股200%的紅利,但因美元價位居高不下,銀行耗費大筆財力後也只購進了為數不多的美元。1923年七月間美元更是漲到了一美元兌換85,000馬克的價位,哈爾本礦業的股價更衝破其票面價格的百萬倍關卡,一路攀升到每股價格為其票面價格的百分之三百八十萬倍。
「赫爾比喜與榮諾」的一件塑膠雨衣外套「只要」295000馬克。而且不久後大多數的廣告業務都被迫暫停,因為價格飆漲的速度實在太快,一天內就要更換好幾次吊牌,廣告宣傳車根本來不及印製。
1923年的夏天,股市飆風更加高漲。八月時,哈爾本礦業的股價在一星期內從票面價格的百分之1400萬倍躍漲為百分之4000萬倍。《柏林股市報》所出版的晚報一份要價15,000馬克,兩星期後甚至漲到五萬馬克,八月底更飆漲到十萬馬克。
發薪日,工人們背著一袋袋鈔票回家,但這堆鈔票根本買不起任何東西。農田裡紛紛築起了瞭望台,怕有人來盜取農產。在無數人民因飢餓而倒下時,股市裡卻有人正在大把大把的賺進財富。投機客只要獲得貸款,幾星期後就可以坐收驚人獲利:例如某人在八月27日以票面價格94萬倍的價格買進哈爾本股票,三個星期後,也就是九月18日,再以票面價格的4000萬倍賣出,此刻還清貸款對他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了。
股市裡上演的一則真實故事更傳神的描繪出當時的股市氣氛,一位推銷員在獲得交易所主席同意後進入交易大廳推銷記事本,這款記事本還附有日曆及通訊錄表格。他站在一張椅子上,口沫橫飛的介紹產品的優越性,漸漸有不少人有興趣圍了過來,其中一人問道:「一本要賣多少錢啊?」
「三百。」推銷員趕忙回答。此時剛好有一位不明究理的經紀商走過,一聽到價格立刻加價五馬克,意圖要競價。幾分鐘內,旁邊就集結了一堆不停比手畫腳互相競價的經紀商。推銷員好不容易才讓這些經紀商停下來聽他解釋,他堆滿笑容的向這些人說道:「我不是在賣股票。」
其實,當時根本沒有人想深究物品的實際價值到底是多少,每個人都只想盡快將手中的紙鈔脫手。
德國人好不容易適應了以「十億」為單位的物價,現在又馬上要適應以「兆」為單位了。一份《柏林股市報》現在要價三百萬馬克,上面寫道:「大盤指數現在後面得加上九個零了。」
為了充分供應市場需要的紙鈔數量,德國境內兩千台印鈔機日夜趕工。報紙上簡短的昭告著:「一塊麵包最新價格為1200億馬克。」根據資料,一個工人若想買一磅奶油,必須在工作線上足足工作九小時。
1923年11月15日,德國政府決定發行新鈔,希望以新的「年金馬克」取代舊有的「帝國馬克」,兩者的兌換比例是一兆比一:一兆帝國馬克可兌換一年金馬克。而且政府嚴格規定新鈔的發行上限為24億馬克。所有民眾目瞪口呆的看著物品全又換上了新標價。
1923年倒數進入1924年的除夕,「稜鏡」餐廳推出定價20年金馬克的除夕套餐。不過大多數人可負擔不起這麼昂貴的慶祝方式-「以舞蹈及驚喜迎接新的一年」。幾星期前一小盒火柴還叫價數十億馬克,當時馬克多到根本沒人要,如今,馬克一下子變得稀有而珍貴,要賺進一馬克都成了件困難的事。
每個人的薪資都變得很低,沒有人敢再多買東西。錢,原本氾濫成災的貨幣,現在竟變成奇貨可居。物品、外匯、股票,這些先前被視為具有保值作用的標的物,現在每個人都急於套現。因為現在唯有馬克才是最具價值的支付工具。股市於焉重挫,而且跌幅驚人。
通貨膨脹後期,德國境內失業人口攀升到了350萬人,此外還有250萬人只能打零工。據工會估計,1923年底一個工人的實際工資只有戰前平均工資的77.5%,而且還可能更低。
值此亂世,無數的財富灰飛煙滅,但卻也有無數財富正要崛起。恩斯特.內卡舒莫就曾在1925年出版的《新舊財富》一書中提到:「在德國幣值不斷沉淪,民間財富持續消失的階段裡,一股從未被意識到的金融勢力正冉冉升起。」其實他所指的這股「金融勢力」就是指工業鉅子胡格.史丁諾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史丁諾斯就已經是身價3000萬馬克的工業富豪了,但到了1924年,也就是他過世前,卻已經躍升為全歐最富有的工業大王。1914~1924年的紛亂時代,他讓自己的財富成長了近30倍,累積到近十億馬克。而這一切,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史丁諾斯之所以能讓事業擴張的這麼迅速,主要歸功於他對時代的精準掌握,以及他那獨到的眼光與遠見-他看準馬克將貶值,所以義無反顧的大舉投機馬克,而最後他也當真全面大贏。
機器製造業讓史丁諾斯在戰爭中賺了不少錢,大戰結束後,他開始以原有的資產四處收購外國企業:戰爭剛結束,德國馬克在外匯市場上尚未重貶,史丁諾斯便趁機在德國以外的地區收購企業,大肆進行擴張。
不過史丁諾斯心裡非常清楚,德國既然打了敗仗,龐大的負債加上巨額賠款,帝國馬克很快就要重貶了。他把這項看法徹底落實在他的投資策略上。戰後,外幣-因具有保值作用-成了德國境內非常搶手的貨幣,史丁諾斯決定以外國客戶那兒賺得的外幣大舉採購德國境內珍貴物品或進行高價值投資。另一方面,他開始著手向德國金融界大舉貸入馬克:他預估此後馬克將迅速貶值,等到還款日,他只需以較低的成本就能買進等額馬克還清貸款。
如果德國沒有戰敗,馬克沒有重貶,德國境內沒有爆發通貨膨脹,那麼,史丁諾斯很可能只是一位有成就的尋常百萬富翁,他絕不可能像恭逢盛世這般創造出如此驚人的財富,而且還青史留名。史丁諾斯似乎總能精確掌握一波波時事脈動,並且藉此獲取暴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