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投資者面對壓力時所作的決定通常是錯的;恐慌的代價通常是損失,無論是恐慌性拋售或恐慌性買進,都是由情緒支配而未經大腦思考的決定,往往令人類做傻事。遠古時代人類透過恐慌去刺激大腦的扁桃腺分泌激素,刺激我的肌肉準備搏命逃跑之用,上述反應面對現代金融市場,往往產生不良後果,其中最佳例子是1987年股災,因四日停市而引發的恐慌,形成重新開市後的惡性拋售,恒生指數一天之內急跌40%,是典型例子,證明人類在壓力下是非理性。
另一有趣的實驗係由Tversky及Kahneman兩位教授設計,目的是測試投資者面對二十元損失時的決定:一、接受二十元損失離開;二、接受有30%機會再損失六十元而繼續留下去。結果大部分人都選擇後者,而不肯接受二十元眼前損失,證明人類寧可冒更大風險,都不肯接受眼前的小量損失。人類擁有不認輸的心態,大部分人寧可繼續賭下去,都不肯接受眼前二十元損失!
大部分恐慌性拋售呈「鐘型曲線」(即由最初跌幅有限,漸漸擴大至很大,然後又再收窄,才完成一次恐慌性拋售)。明白的說,不必等別人進入恐慌性拋售時立即入市,可等候「鐘型走勢」完成後才入市買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