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恐懼、貪欲以及市場的非理性
克服恐懼、貪欲以及市場的非理性在短期內對流動性的過度追求其實並不是一種市場現象, 而是一種由恐懼引發的心理反應。 -艾倫·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本書告訴讀者如何從容應對投資市場的狂熱, 如何避免被投資大眾或自己的錯覺所誤導。在本書中, 你可以找到培養自己金融意識的有效方法, 從而踏上成功的投資之路。無論你是一位專業投資者還是私人投資者, 閱讀本書將有助於你理解自己對市場的反應, 更好地運用有效的金融策略, 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所犯的錯誤, 防止牽強附會或被自己的偏好所左右。
你將發現投資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方面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進行明智投資決策的方法-明智的投資決策並不僅是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 它還需要你密切注意這種組合的動態, 讓它為你所用, 然後選擇最佳時機準確出擊。此外, 你還會看到我與其他同仁所提出的一些最新理論是如何形成一種新型的投資方法的。該方法超越了純粹金融學的範疇, 提供了一種更有效地衡量投資價值的方式。
重蹈覆轍
在當今社會, 擁有作出明智投資決策的能力已經變得至關重要。因為股票價值在個人財富中所占的比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甚至超過了房產。在1 9 9 0年年末,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指出, 大約3 3 % 的美國家庭持有股票, 價值總額為3 . 1萬億美元。而到了1 9 9 7 年年底,已經有4 4 %的美國家庭將資金投進了股票市場( 包括直接入市及經由共同基金的間接入市), 他們所擁有的股票市值更是飆升至令人難以置信的11 . 4 萬億美元。與此相對應, 同期的美國家庭房產擁有量僅從6萬億美元上升至8 . 7萬億美元。然而, 儘管在投資數量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他們的投資品質卻並不盡如人意。越來越多的資金離開了回報穩定、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行業, 投入到那些熱點領域進行短線投機。雖然某些投機可能在幾年內都具有較高的收益, 但更多的情況下, 它們只是一種不穩定的帳面資產, 其未來極不確定。問題在於當股票市場處於牛市時, 過度樂觀的情緒會
取代對投資價值的正確評估, 成為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力量。投資者對一切股價將下降的徵兆置之不理, 一相情願地認定股價將一如既往地繼續上漲。而當股價開始下跌時, 對形勢過度悲觀的估計又會驅使眾多投資者急不可待地拋售手裏的股票, 由此遭受巨額損失。更先進的科技並不一定能促進投資效益的提高。隨著高性能電腦的廣泛使用, 投資者普遍認為自己能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因為他們現在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市場的異動。只要他們能瞭解到正確的資訊,利用適當的系統, 他們就能找出市場的變動軌跡, 順利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然而, 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 他們總是與自己所期待的黃金投資機會失之交臂。正如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主席約翰·馬奇斯(John Markese) 所指出的:
與1,2年以前的投資者一樣, 今天的投資者仍然犯著同樣的錯誤。只不過他們現在用著價值3 00 0 美元的電腦, 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交易。他們現在犯錯誤的代價更大, 頻率更高,速度更快。投資者可以依據精確的曲線和圖表進行決策。但是, 當市場上存在的投資者反應遲鈍或反應過度的現象蔓延開來時, 投資大眾的心理狀態會妨礙他們對價格的正確估計, 從而加大了他們在把握投資時機及選擇投資組合上的難度。
另外, 投資者在投資行為上彼此影響, 常常使得市場走勢呈現螺旋式上升或下降的局面。而這種局面的形成, 事先並不可預知。進入2 1世紀, 這一現象顯得更加突出。通過電子化交易, 世界各地的市場緊緊聯繫在了一起。用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首席執行官理查·格拉索(Richard Grasso) 的話說:" 自由市場的原則和權益性資本市場正呈現出一種全球化趨勢。" 現在, 投資和市場的不穩定會在國際市場上迅速傳導-一個市場打個噴嚏, 世界另一邊的某個市場就會感冒。
心理經濟學-一種衡量價值的新方法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具備全面的知識對實現成功投資至關重要, 分析金融學的優勢地位開始受到投資心理學的挑戰, 並催生了一種用途廣泛的研究方法-心理經濟學(p s y c h o n o m i c s)。
該理論強調投資者獨特的內在特質-一個存在於他們頭腦中的市場與外在金融市場上的壓力及影響之間的關係。對這一關係兩個方面的有效協調可以確保穩定的利潤。當然, 能否協調取決於諸多因素, 例如你對外界及媒體資訊的敏感程度, 你的個人偏好、願望、期望、生活狀況與人生目標, 以及你進行正確的金融價值評估的能力等。
事實上, 這些人性特點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大多數投資書籍和投資理論所揭示的程度, 成為引發價格波動和市場交易活動的重要驅動力。心理經濟學這一術語並不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簡單結合, 而是意味著為尋求某種解決方案而結合在一起的若干個獨立要素。在某些特定的投資或經濟體中, 有些很重要的要素並不能對其實際價值進行直接衡量, 因此, 心理經濟學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這些要素包括那些能夠間接影響公司價值的無形因素, 比如品牌忠誠度的價值、公共關係、人力資本或創新能力等。此外, 無形因素還具有遞延效應。例如,管理上或行政上的決策會在未來數月甚至數年內影響公司的發展。可能基於這些因素的多樣性及主觀性的特點, 傳統上的金融分析模型並沒有將它們考慮在內。但是, 它們在確定一項投資的潛在價值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衡量價值的兩種方法
心理經濟學指出, 在現實生活中, 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對投資機會的價值進行衡量。
第一種方法是先確定一項投資的內在價值(i n t r i n s i c v a l u e)-它的基本價值或有形價值, 再加上無形價值。成功的投資者一般都特別擅長這種分析。他們往往對影響公司業績及未來發展的非金融性因素有著中肯的判斷, 並利用一系列客觀性、主觀性指標對其價值進行衡量。當然,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從來不犯錯誤, 例如, 任何人都不能精確地判斷下一代核心技術的內容及價值所在, 但是, 他們的判斷往往以正確居多。
另一種方法是降低犯系統性錯誤的概率。所謂系統性錯誤, 是指人們因受個人成見驅使或因受外界投資大眾影響而一再重複的同類型錯誤。行為金融學對我們普遍所具有的這種心理傾向作了大量的研究。例如, 我們總是試圖找出股票市場上價格變動的模式, 並樂於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它的變化趨勢, 因為這樣的話我們便可以利用這種趨勢從中獲利。我們還試圖相信這種趨勢會得以繼續。
因此, 當市場處於狂熱的牛市時, 我們會期望不切實際的、超過平均水準的高收益而忽視了那些更合理的、長期性的投資機會。一條符合人性特點的規律是: 失去1美元的痛苦往往比得到1美元的喜悅來得更為強烈。
避免系統性錯誤
現實情況跟過去廣受經濟學家認同的隨機運動理論並不吻合。事實上, 股票價格並不總處於隨機運動的狀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行為金融學教授理查· 塞勒(Rich ard T haler) 指出, 人類的非理性會使市場隨投資者對風險的感知程度而發生變化。在實際生活中, 投資者的決策基礎往往建立在預感、小道消息、潮流、謠言或純粹對損失的恐懼之上。另一種有趣的現象是, 投資者總是認為自己的投資決策更為理性。你可以通過特定的投資者行為輕易地發現價格的上漲或下降趨勢( 市場走勢) 是如何形成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價格定位"。投資者總是認為自己購買時的股票價格即為該股票的合理價位。如果A B C公司的初始股價是5 美元, 並呈上升之勢, 那麼在後入市投資者的心目中, 新的價格至少會穩定在他們入市之前的水準之上, 就這樣,價格從6美元、7美元一路上揚。儘管有些投資者認為A B C的股價會回落到6美元的水準, 但只有很少的投資者認為價格會跌到5美元或者更低。結果, 更多的投資者將加入購買大軍, 進一步將股價推離其合理的水準, 從而埋下了日後股價跳水的隱患。
另一種心理現象是" 思維定式", 這是由丹尼爾· 卡尼曼(D a n i e l K a h n e m a n) 與阿莫斯· 托沃斯基(Am os Tw e r s k i ) 發現的, 意指投資者對某項投資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受最初作該項投資決策時的思維方式影響。通常, 投資者傾向于選擇那些看起來風險較小的投資- 並不是因為那是最佳投資選擇, 而僅僅是因為這些投資讓他們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這就是你的個人判斷, 可以歸結為你的個人理解力或偏好。然而, 當眾多投資者都以這種方式進行投資決策時, 市場上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強了。隨著價格走勢不確定性的日益加劇, 股票價格時而一飛沖天, 時而一落千丈。
現在, 假定你對股票市場的高漲有著無比的信心。在市場上獲利頗豐之後, 你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形勢將繼續保持一片大好。但是, 過度自信會令投資者錯誤地估計市場前景, 同時低估市場低迷的可能性與後果。1 9 9 6年, 在全球股市持續高漲之時,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 希勒(Rob ert Shil ler) 調查了4 0 0 位投資者, 詢問他們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 即使出現像1 9 8 7年黑色1 0月那樣的市場崩潰, 整個市場也可以在短短幾年間恢復原來的繁榮局面。" 調查結果顯示,8 2 %的被調查者對此表示認同。
當這種過度自信佔據上風時, 投資者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完全被情感所支配。然而, 一次次的試驗結果表明, 股票市場的波動幅度往往大大超過投資者的預期。這對市場的不穩定性而言, 無疑產生了火上澆油的效果。因為在驚訝及焦慮情緒的影響下, 投資者所預計的情況會遠遠超過市場的真實情況, 從而作出一些過激的投資行為。
當然, 你可以說, 投資者會採取最時興的投資策略或出於恐懼、貪欲或非理性而匆忙採取投資行動, 並適可而止。但是, 真正的原因要更為複雜。事實上, 對市場情況具備真正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投資的雙重目標: 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以及為企業或行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
基本上, 來自於你內心深處的內部壓力與來自於市場上的外部壓力會互相作用, 共同影響你的決策。如果在進行決策時你不能把握好這種心理上的平衡, 你很可能會錯誤估計投資價值, 以至於實施不恰當的投資行為。在這種時候, 市場價格將更多地取決於心理因素而不是經濟因素。因此, 只要你能區分這些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 你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投資機會。此外, 由於投資者總是犯同樣類型的錯誤, 在你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之後, 你便可以化別人的錯誤為自己的可觀收益。
把握了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及自己的投資者類型之後, 你便可以更有效地運用各種策略, 作出一項項既明智又令自己心情愉快的投資決策。對自己的把握包括確定自己屬於( 或應該屬於) 冒險型的投資者亦或是謹慎型的投資者, 並瞭解自己處理風險的方式。這樣, 你不僅可以避免投機性過強的交易, 還可以正確理解、從容應對市場上的突發事件, 如1 9 9 7年1 0月由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的股市振盪, 以及1 9 9 8年8月由俄羅斯經濟災難引發的股價大跌。如果相似的局面再次出現,你就不會因驚慌失措而作出錯誤的買賣決定。因為你已經對自己、對市場具備了充分的瞭解, 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市場的任何變化。
投資者的各種偏好與錯覺對市場的影響包括:導致了市場的失效,並為那些精明的投資者提供了絕妙的投資機會, 讓他們能充分利用市場價值與實際價值之間的價差獲利。實際上, 這些影響造就了一些高效的投資策略。據估計, 目前大約有7 2 0 億美元的資金已經按照心理學原理進行投資, 行為金融學方面的專家也不再把大學這一象牙塔當做自己的惟一陣地, 而開始到股票市場上一顯身手。芝加哥的L S V資產管理公司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該公司的主要管理者是三位金融學教授: 約瑟夫· 拉科尼肖克(J os ef L ako n is ho k )、安德里· 什雷弗(And rei Sh leifer) 和羅伯特·維什尼(Robert Vi s h n y)。L S V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方法以這三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為基礎, 致力於找出那些剛剛開始價值回歸的股票。除了尋找那些價格異常的股票外, 他們還會利用投資者對公司盈利情況、分紅、股票拆分等資訊的滯後反應對這類股票進行操作, 從中牟利。關於這種投資的具體操作, 我們將在第一章作更詳細的介紹。
不言而喻, 成功的投資不可能源于一時衝動之下進行的交易。只有縝密地計算投資的內在價值或儘量降低犯系統性錯誤的機會, 或兩者兼而有之, 才是投資的制勝法寶。在你閱讀本書時, 要時刻牢記這一點。
市場價值真的準確嗎
儘管心理學上的重要發現揭示, 如果個人投資者都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的話, 他們的表現將有多麼大的不同, 但實際上投資者卻願意與大眾保持一致, 因為那樣他們感覺更加安全。而可笑的是, 前幾年的金融經濟學卻試圖告訴投資者, 市場是一個理性的地方。經濟學家認為, 股票或其他投資的定價不僅反映了它們目前的真實價值, 同時還包括已知的、對它們的未來具有影響的所有其他因素的價值。這種思想在有效市場的假設中得以體現。
經濟學家認為, 理性與價值具備本質上的聯繫, 並假定投資者在市場上總能保持理性, 現時的價值衡量已經囊括未來因素。然而, 該理論並不能解釋投資者的一些異常行為, 比如說當公司宣佈的收益高於預期時投資者的表現。另外, 該理論也無法解釋在公司的基本情況並沒發生變化的情況下, 投資者認知的變化是如何導致對該公司毫無理由的超乎尋常的興致的; 該理論還無法解釋當公佈新的研究發現時, 為何股價總是暴漲。
有一個笑話, 講的是兩位金融學教授在華爾街討論有效市場假設的故事。這兩位教授在走路時發現地上有1 0 0 美元, 開始爭論是否該撿起它。一位認為應該撿起它, 因為別人的損失就是自己的收益; 而另一位則認為不值得一撿, 因為如果這錢是真幣的話, 別人早就撿走了, 所以這錢肯定是假幣。
根據這種觀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完全有效的市場上, 如果現在沒什麼跡象的話, 在未來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同樣, 在未來不可能會有理論或技術上的突飛猛進, 因為如果有的話, 早就有人這麼做了。所有的資訊都會被大家所知曉並作出反應。按照這種邏輯, 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的哺乳動物, 那只叫多莉的小羊現在根本就不存在, 因為如果它可以存在的話, 別人早就已經把它創造出來了。當然, 這是荒謬的。我最近聽到的消息是, 多莉還活著,而且活得很不錯!( 多莉死於2 0 0 3年-譯者注) 那是不是應該告訴它:" 你其實並不存在?"
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
心理經濟學方法帶來的影響之一是, 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理性的含義以及理性與股票定價之間的關係。實際上, 心理經濟學與當前的投資方法存在很大的分歧。現在的專業人士一般把溢價視為基本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價。在他們看來, 理性的投資者行為導致了這種差價的產生: 隨著投資者不斷調整自己對未來收益增長、公司成長潛力、分紅增長等方面的預期, 市場上的供求不斷變化, 從而產生差價。
心理經濟學模型把很多因素都納入了考慮範疇,告訴我們在錯誤、偏見、情感、恐慌等因素導致市場溢價的情況下, 非理性的投資者認知如何決定市場價值。正是這種體現在市場價值中的溢價, 為我們提供了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正如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之一沃倫· 巴菲特(Warren Buff e t) 所指出的: 只要仔細觀察市場就行了。如果當天有人作了錯誤的決定, 你就可以把他的錯誤變成自己的利潤。圖1將有助於解釋心理因素在決定股票價格方面的重要性。
心理經濟學模型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它是動態的。在某一特定時刻, 由投資者的情緒所決定的心理價格成分可能只在總價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佔據很大一部分。由於市場價格中包括對潛在利潤的預測, 所以價格中不可避免會存在心理成分。換言之, 潛在的利潤並未真正實現, 投資者只是根據自己對未來的判斷或買或賣。這種判斷可能是對的, 也可能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
從理論上講, 圖1 中會有這樣一個點, 股票價格在此點時, 心理價格會為所有的股票價格成分買單, 包括無形價值和基本價值, 並且這將是一隻充滿投機泡沫的股票, 因為人們僅僅是因為他人買進自己也就買進, 而無任何實質性的理由。相反, 在沒有恰當理由的情況下, 也存在某一股票價格低於其基本價值的情況。正如你將在本書以後章節中看到的, 你可能無法充分衡量所有的主觀因素, 但是你能夠學會怎樣處理它們-這將極大地增強你的投資獲利能力。
間或的理性
上述種種情況揭示了這樣的一個事實: 市場上不可能存在經濟意義上的完全理性。有效或無效的預期, 樂觀或悲觀的態度, 以及個人心理都會影響投資者的行為, 進而導致價格的變化。我們只能肯定有些時候的市場是理性的。而市場如此表現的主要原因在於, 市場是由那些時而具備經濟上的理性, 時而又失去理性的個人投資者組成的。
實際上, 所有的金融市場都會時不時地受到大眾情緒或他們的瘋狂行為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之下, 對沖基金試圖消除市場的非理性, 並利用包括衍生工具、期貨、股票、債券等在內的一系列投資工具, 使自己無論在市場處於上升還是下降的狀態時都可從中獲利。而最近這些具有高度投機性的基金面臨嚴重的災難, 以長期資產管理公司為例, 其損失高達3 5億美元。這些災難強調了這樣的事實: 僅憑複雜的數學工具或僅憑對各種投資工具的優化使用並不足以控制市場非理性, 也無法完全避免市場風險。這就像一個小孩子試圖把手指塞到大壩的縫隙裏以阻止水往外洩漏, 只有這個縫隙變得足夠大時, 這樣的做法才有效果。一旦非理性投資者行為的影響完全超過了苛刻的金融模型或所謂" 合理" 估價的影響, 上述策略將完全失效。由於對沖基金總是在短期內調動大量資金進行交易, 它們的交易行為會反過來對市場造成很大影響, 從而進一步推動價格的劇烈變動。
因此, 金融市場的理性隨投資者的興致、潮流以及投資大眾所產生的壓力而不斷變化。要想取得投資上的成功, 你必須瞭解市場上投資者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 並正視這種局面。你無法改變市場, 但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如果其他投資者都對某條最新的熱門消息作出了強烈反應, 就像魚群那樣齊刷刷掉頭而去, 你也不一定要這麼做。
作為個人投資者, 保持理性意味著不斷提高把握自己情感特點的能力,從而作出最符合自己心理特點的決策, 而不會輕易被其他投資者所左右。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 那麼在某種意義上, 你已經實現了自己頭腦中的內部市場與存在於外界的外部市場的協調-你再不會慌裏慌張地進行交易。
P . R . O . F . I . T . S .
本書通過心理經濟學理性中的P. R . O . F. I . T. S . 體系( 見圖2) 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將心理學與金融學上的有關問題相聯繫的簡單方法。P. R . O . F. I . T. S . 分別代表個性(P e r s o n a l i t y)、關係(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特立獨行主義(O u t l i e r i s m )、靈活性(F l e x i b i l i t y)、資訊(I n f o r m a t i o n)、陷阱(Tr a p s) 以及策略(S t r a t e g i e s)。本書每一章將介紹一種對上述因素的組合方式。我們可以對心理經濟學理性下一個簡單定義, 即盡可能準確評估一項投資中各種基本因素及無形因素的價值, 同時儘量避免犯系統性錯誤。言下之意在於, 在充滿不確定性或不穩定性的市場上進行交易時, 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投資行為, 我們需要很好地把握P. R . O . F. I . T. S . 體系中的各個要素。
這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與金融市場相關的投資者行為, 揭示了市場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沖向牛市或跌入熊市的過程。你將意識到要想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無論是過度驚慌還是偏信媒體對股市的點評都不可取。投資大眾可能會在某一時候作出驚人一致的決策,但是你並不一定需要亦步亦趨。
心理經濟學理性為我們指出了避免系統性錯誤、抓住市場上出現的贏利機會的方法。通過這一方法, 你將懂得如何識別其他投資者在犯下系統性錯誤時他們反應的變化, 以及怎樣制定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你還將掌握更精確地評估內在價值的方法, 並能夠發現投資大眾的合力能夠迅速將市場價格推高, 後入市的投資者則成為這一過程中的犧牲品。
通過綜合考慮一項投資的金融價值、無形價值及心理價值, 並把它們作為心理經濟學的基本構成成分, 這本書對投資的研究比時下其他投資書籍無疑更為深入。它所提供的方法帶來了兩大深刻的影響。首先, 與單一的金融方法相比較, 它能夠實現對公司資產更精確地定價。它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衡量在I T、醫學研究等領域的優秀公司的價值。這些公司通常只擁有很少的有形資產, 例如工廠、房產、機器設備等, 但往往享有巨額的市場利潤。另一方面, 那些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在新興市場上經營狀況都不好, 卻擁有較高市場價值的公司將很容易被甄別出來。這樣, 無須借助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也無須尋求分析師的建議, 你便可以準確地把握公司的真正價值。
另一個影響在於, 當你開始分析非經濟因素時, 各公司的自我定位以及它們在一國經濟中的地位將一目了然。公司可能在本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並作出了正確的決策, 這為它們帶來了規模的持續擴張以及利潤的飛速增長。但是, 就像個人投資者在勝利面前容易得意忘形一樣, 公司的領先地位容易令公司迷失自我。這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何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或公司公告顯示一切正常之時, 頹勢已悄然滋長。企業是股票市場的基本成分, 這些企業的總體表現則構成了經濟的繁榮或蕭條。你可以通過及時識別各種徵兆, 在混亂的市場中獨善其身。
自知之明有助於提高決策品質
本書第二部分通過介紹自知之明對提高投資品質的影響, 對個人投資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它將幫助我們找出自己在過去的投資中所犯的錯誤, 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採用同樣的投資策略, 有時能賺得缽滿盆盈, 而有時卻賠得一塌糊塗。成功的投資者總能獲得很高的投資收益率, 他們的奧妙在於擁有固定的投資方法-無論是出於經驗還是直覺或兩者兼而有之。本書詳盡地探討了他們獲利的原因, 並總結出了成功投資者所具備的共同特徵。你可以把這些特徵融入自己的投資方法, 從而提高自己的投資水準。
審視自己以往的投資收益將有助於使這種趨勢得以延續。研究你自己的操作技巧, 並探究自己緣何會陷入某種行為迴圈之中。例如, 你可能會堅持持有某項價值日益減少的投資, 雖然你很明白, 正如對於已經變酸的葡萄酒, 最好的辦法是把它倒入下水道。你還能懂得如何識別自己屬於何種類型的投資者, 並瞭解到選擇適當水準的風險將如何有助於你作出更恰當的投資決策。
本書還詳細描述了那些粗心大意的投資者可能面臨的投資陷阱, 例如各種計畫、陰謀等, 同時分析了眾多投資者一再上當受騙的原因。例如, 為什麼投資者會無意識地將資金作為賭注, 盲目跟從投資潮流, 甚至相信占星術式的市場預測。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心理經濟學方法, 你需要瞭解各種陷阱的特徵, 從而避免上當受騙。
閱讀完本書後, 你將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性格特點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