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全球收益率暴跌警示雙重風險

儘管人們仍舊熱衷於談論通脹,全球債券市場收益率仍舊自二季度以來在懷疑聲中持續下滑。截止到9月1日,就10年期公債收益率而言,美國為2.5019%,自3月份的高點4%大幅下挫,距離危機後創下的2.04%低點僅一步之遙;德國為2.1090 %,已創下危機後的低點;日本為1.0170%,是2003年8月以來的最低;中國為3.23%,已遠遠脫離危機後反彈高點3.8%的水平。

與美國不同的是,由於信貸壓縮、央行在公開市場回籠資金以及近期CPI顯著走高等因素影響,中國債券市場短端品種收益率自2009年5月份起始終處於震盪走高的態勢,自年初以來與長端產品呈較明顯的反向運行(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並值得注意),目前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在1.85%左右,長短利差進一步縮窄。而美債短端品種收益率自2009年2季度以來始終處於持續震盪下滑之中,一年期國債收益率今年2季度曾一度跌至0.1995%,目前仍處於0.2404%的低位,這與信貸仍然凍結、通脹壓力溫和有關。

風險厭惡是主要原因

普遍的觀點認為,全球央行和政府為應對危機所進行的大規模資金注入,將很快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進而將債券收益率迅速推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然而,在危機爆發和全球央行大規模投放貨幣的兩年後,這種情形並沒有發生。其原因在於,人們尚沒有看到明顯的通脹上漲,而是看到了經濟復甦的後繼乏力,更多的人擔心通縮將到來。

近期的美國經濟數據顯示,在就業、消費、地產、投資等各個領域,政府提振的效果已經逐漸淡去,經濟靠自身維繫,其增長低於長期潛在水平並顯露再度下滑苗頭,美聯儲直言二次衰退的風險較以往上升。事實上,市場的反應要更早一些,自第二季度起,美、歐債券市場收益率及股票價格已經開始下跌,並引發了全球連鎖反應。

對於“通脹”還是“通縮”,市場仍舊處於爭論當中。不過,最初押注通脹將致收益率大漲的投資者目前已經錄得較大損失。如果說市場統一的意見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建立的話,風險的上升卻已經以現實數據表現出來。因此,無論哪一派,規避風險的需求已經擺在第一位。

避險資金撤出股票、商品等風險資產回流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是目前收益率大跌的主要原因。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中國經濟增速顯著放緩、日本經濟的毫無起色均是原因所在。儘管歐洲近期數據尚算穩健,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經驗上來看,歐洲經濟不管是複蘇還是衰退,都慢美國半拍。歐洲內部的不平衡狀況也愈加嚴重,增長只是集中在德國等極少數國家,而債務危機雖暫時平靜,其潛在風險仍然巨大。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刺激政策效用減退,以資金推動的複蘇將受阻,未來5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恐怕只在1%-1.5%之間,甚至更低;中國經濟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勢必會犧牲一些短期效率,比如房地產調控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加上外部需求可能再次萎縮,經濟前景也充滿不確定性。悲觀來看,這將引發多個方面的風險,同時也將鼓勵債券收益率的進一步下滑。

金融二次探底甚至更糟

隨著經濟迅速恢復成長的希望破滅,前期過分進入風險資產的資金處境凶險。因其目前價格已過分反映經濟快速成長,而槓桿交易將這種預期帶來的上漲效應蔓延至全球市場。近期的數據如果進一步顯示主要經濟體增長遲緩甚至面臨衰退,則投資者心態變化將令風險市場的下跌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展開。而資金回流的加速將令債券收益率易跌難漲。

日前美聯儲聲言,如果經濟前景明顯惡化,將考慮採取進一步非常規刺激措施,即重啟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一度激勵股市和商品價格大幅反彈。

如果說危機後的量化寬鬆對於市場來說是一劑強心針,那麼時隔兩年後的故伎重施則不啻於當頭棒喝。因為人們在興奮過後很快會發現,這其實意味著過去的政策並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人們轉而將重新衡量刺激舉措與經濟可能陷入“昏迷”的風險相比,哪個對市場的影響更嚴重。驚醒的人們很快會傾向於後者。重要的是,這無論是對於專業投資者還是普通投資者而言都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說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的炒作很難再成功。

普遍的觀點認為,貨幣的過分投放將導致通脹迅速上升進而推動資產價格上漲,但這次可能將不一樣。以往以資本利得為主要收益來源的風險資產投資,在經濟健康成長的時候是沒問題的,但一旦失去了經濟基本面的支撐,其價格傳導將在實體經濟層面被中斷。經濟復甦步伐的減緩甚至再次衰退,將令高估的資產價格失去支撐,最終崩潰就在所難免,而通脹也一樣會受到壓制。

由於近兩年來風險資產價格波動的高度正相關性,無論是股票、大宗商品(能源、原材料、農產品)還是固定資產,未來恐怕都將經歷再次大幅度下跌,甚至陷入長期低迷,反映在貨幣上則是日元、美元繼續走強。這一切也將反過來對實體經濟施加負面影響,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投資者均應對此提高警惕。

市場的變化先由中國、再到美國、進而向全球傳導。中國先於全球啟動的原因,在於封閉的資本市場較少受到全球游資的直接影響,從而能夠真實反映投資者預期。

就中國而言,長短利差的持續縮窄趨勢值得警惕,雖然這其中有大類資產配置轉移的節奏因素,但同時也說明了投資者看高短期通脹而看低長期經濟增長(及通脹) ,如果這一局面持續下去,則意味著經濟大幅走緩風險加大;另外一種預期是,隨著CPI翹尾因素消失,以及央行因經濟放緩風險加劇而適度放鬆信貸,短端債券品種收益率可能再次下滑;當然還有極度樂觀的情形,就是經濟增長無虞,而通脹迅速上升,從而引導利率調高,進而債券收益率大幅飆升而股市上漲——但這種情形出現的可能性預計較小。

從內外部綜合數據來看,債市的走高恐怕並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迅速終結,各大經濟體決策當局目前積極討論的是如何擴大刺激措施而非緊縮貨幣,這就使得收益率下跌的局面可能至少維持至明年第一季度甚至更遠。如果是這樣,則國內股市將繼續走低,而債券市場反而將繼續成為追求價差收益所在並最終真正形成泡沫(現在斷定泡沫出現言之尚早)。

全球面臨流動性陷阱

此次危機的一個最顯著的成果,是對以往數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否定。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依靠以往的模式都無法獲得持久增長,而經濟結構、資源配置的嚴重失衡始終是引發危機的隱患。因此,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是各大經濟體當局不得不開展的工作。但是,由於自身利益的原因,全球協同作戰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些發達經濟體,不斷轉嫁矛盾,製造貿易壁壘、政治爭端、軍事對峙等行為,勢必對經濟成長形成嚴重阻礙,制約全球復甦進程。基於發達國家經濟規模的原因,其形勢惡化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結構調整遠未完成,目前的刺激政策也就無法持久顯效。因此,對於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甚至更糟的結果,我們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不斷的量化寬鬆是當局的首選。事實上,量化寬鬆錦標賽已經展開,通過美、日近期的表現可以很輕易地看到。

由於龐大的財政赤字,可以利用的工具少之又少,使央行和政府再次試圖以購買有價證券來刺激經濟向前走。不過,經濟轉型沒有完成,相關配套政策沒有落實,市場得到的貨幣未必會如政府所願進行投資和消費,恐懼的民眾不願意因短期資金成本低廉而進行長期冒險,因此,不斷發行貨幣的結果最終可能導致我們在進入通脹之前,先陷入流動性陷阱。

未來央行再度購買債券等資產的行為可人為進一步壓低長期公債收益率(長期利率),這是其目的所在。加上避險資金的大量湧入,收益率快速、大幅度下滑的局面將難以改觀。

如果對於經濟的悲觀預期是正確的,則主要經濟體(美、歐)的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不排除滑向更低水平(日本曾經達到過0.43%,美、歐不排除向2%- 1%的超低水平跌落的可能)。而一旦長期債券收益率趨近於零,如果此時市場的反應正如前面所預期的一樣悲觀的話,則貨幣政策注定失效。這樣,無論投入多少貨幣都將無濟於事,而持有現金將是最吸引人的選擇,屆時美、歐、日將引領全球陷入真正的流動性陷阱,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將不可避免,大量現金將以存款的形式淤積在銀行,整個風險市場將進入冰凍期。

就中國而言,情況也較為複雜。雖然我們的貨幣政策仍然有較大調整空間,而精準調控應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通脹和經濟增速放緩之間抉擇仍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假設我們選擇嚴控實際通脹走高,基於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內部結構調整的效應,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加大。在此影響下,對於風險資產的追逐意願將進一步降低,而投資渠道狹窄和國家嚴格的價格管控,使投機成本上升,迫使其進入一個相對靜默期;反之,如果此時為了刺激經濟而效仿美、日再度大幅放鬆貨幣政策,則目前的實際物價上升情形將被大大鼓勵,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強,發生劇烈動蕩的風險將上升,而短期投機再次盛行。綜合來看,後者出現的可能性較小,未來國家實行寬財政、貨幣中性的政策更加可取。如此,受整體市場狀況影響,債市的吸引力至少在明年第一季度前仍將繼續保持,而股票和固定資產價格將走低。

長遠的風險在於,無節制的貨幣投放可能最終刺激了實際物價報復性飆升,同期各大經濟體錄得龐大的不可收拾的財政赤字,而經濟在短時間條件反射式地反彈後。所以,寄希望於極度的、無節制的寬鬆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是危險的,其失效可能會令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或許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和長遠規劃,而不是抱著短期利益不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