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瑞華
日期:2010/08/12
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有力思想武器和理論武器。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有其萌芽、產生、創立和發展階段。
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建立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建立,經歷了其萌芽時期、產生時期與創立時期。
1、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萌芽
19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萌芽時期。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生產週期的特點時指出,"由於自然規律的必然性。生產一定要經過繁榮、衰退、危機、停滯、新的繁榮等周而復始的更替。"在探索危機的根源時他指出:"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是災難叢生的根源。"一年之後,馬克思在另一篇政治經濟學著作《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裏,對危機問題又作了探索,將資本主義生產週期的階段表述為"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階段,並且指出這是一種反復迴圈的週期。可見,在這一著作中,馬克思已經看到生產過剩是經濟危機的主要現象和特徵。
在布魯塞爾德意志工人協會所作的演講《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對危機問題作了進一步研究,他分析了危機和資本積累需要擴大市場,使世界市場變得越來越狹窄,也使危機來得愈益劇烈,並且指出危機對財富、產品和生產力的破壞,不僅破壞了生產力,而且使大批工人死亡,成為危機中的資本陪葬。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檔《共產黨宣言》中,他和恩格斯明確指出,經濟危機這一生產過剩的瘟疫,其根源來自生產力的發展。從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矛盾中揭示了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把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崩潰聯繫起來,使危機問題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1850年寫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文中,馬克思分析了危機和革命之間的關係,指出"加速了革命爆發的第二個重大經濟事件,就是英國的工商業總危機。""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機之後才有可能。但新的革命來臨,象新的危機的來臨一樣,是不可避免的。"從而闡述了危機和革命的發生有其客觀必然性。所以,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在一些著作中已開始對危機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是馬克思危機理論建立過程中的萌芽時期。馬克思在這個階段的研究工作和革命實踐活動為50年代後期的危機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產生
19世紀50年代後期,馬克思對經濟危機問題從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理論上的闡述,使危機理論有了一個基本的輪廓。具體的研究體現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
這一階段研究的新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馬克思分析了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就存在著危機的抽象形式即危機的可能性。他在手稿中指出,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包含著經濟危機的兩種可能性。在《貨幣章》裏,分析作為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時,他闡述了第一種可能性。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的初稿中,他在分析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時,闡述了危機的第二種可能性。
(2)證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有其發生的必然性。馬克思在手稿《資本篇》中分析資本流通過程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限制,證明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固有的。並且還具體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限制的必然界限的內容。
(3)開始探討經濟危機週期性的物質基礎。馬克思在手稿《資本篇》第二篇研究資本流通過程中,在分析固定資本更新時看到了固定資本更新與經濟危機週期性質的關係。這裏馬克思開始分析危機週期性的物質基礎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作深入的研究。
由上可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理論作了比較詳細和全面的研究和闡述。可以說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產生了。
3、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創立
19世紀60年代前期,馬克思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第二部手稿,即《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在手稿中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理論作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科學的經濟危機理論。
在手稿中,馬克思在經濟危機理論研究上主要是在研究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的理論成果。
第一,馬克思深入分析了經濟危機的抽象形式,即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研究的基礎上,在對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作進一步研究時指出,在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這兩種形式都還十分抽象,雖然第二種形式比第一種形式具體些。"所以,這兩種形式只是經濟危機的抽象的形式,又可稱之為元素形式。因此這二者只是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馬克思在手稿中對這兩種形式作了深入分析。
第二,在手稿裏,馬克思不僅對危機的可能性作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對危機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作了更詳盡的研究。他在分析危機可能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作為危機的可能性早在資本主義產生以前就存在了,但並沒有引起經濟危機。所以危機的可能性並不等於現實的危機,商品形態變化本身只不過是危機的抽象形式,沒有危機的現實內容,也不存在危機的原因。只有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危機的可能性才發展為現實性,即可能性變成現實性有了基礎。
在手稿裏馬克思分三步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使危機從可能變為現實。第一步,先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生產,資本在其運動中要採取商品形式和貨幣形式。第二步,馬克思指出:"現實危機只能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運動、競爭和信用中引出。"他對危機的研究沒有停留在對資本作為商品和貨幣形態包含的危機可能性的分析,而是從資本所特有的各種形式規定出發,來考察潛在危機是如何進一步發展的。第三步,馬克思從資本生產總過程出發,具體分析危機的可能性如何轉化為現實性,即分析經濟危機的原因。馬克思具體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貨幣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是商品貨幣的轉化。總之,這兩個轉化過程一旦出現阻礙都可能發生危機。
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除了對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等方面的分析取得新的進展以外,還研究了經濟危機理論的其他一些方面。
第一,馬克思分析了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和普遍現象--生產相對過剩。他以棉布為例,指出: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決定了資本不顧市場的限制而生產,造成棉布充斥市場,賣不出去,使再生產遭到破壞。這種破壞首先影響到他的工人,由於開工不足,影響了工人的收入,工人對自己的棉布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現在成了較小程度上的消費者,或者不是消費者。他們需要棉布,但他們無錢購買,而無錢的原因是他們不能繼續生產,因為他們生產的棉布太多了,因而棉布過剩造成工人過剩。這種主要消費品生產過剩會發展成普遍的生產過剩。棉布行業的生產,直接影響到紡紗行業,棉花種植業,紗錠和織機行業,鋼鐵業和煤炭業等等,而這些行業又會影響到其他一系列行業,使他們的再生產同樣遭到破壞,因為棉布的再生產是他們進行再生產的條件。另外,以上的結果造成工人消費的壓縮,從而對其他消費品的需求也會減少,造成普遍的生產過剩。
馬克思在對生產過剩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不是生產的發展超過了人民群眾的絕對需要,它只是同勞動人民的購買力相比較而言的過剩。在生產過剩的時候,正是那些商品的真正生產者缺乏這些商品,所以對於廣大工人的實際需要來講,資本主義經常是生產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的這種生產過剩是相對生產過剩,就是用來購買商品的錢減少了,從而對商品的需求減少了,商品的過剩總是相對的,就是說都是在一定價格條件下的商品過剩,即是同支付能力有關的生產過剩。
與此同時,馬克思又分析了這種相對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現象,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古代人那裏沒有發生生產過剩",那時有的只是"富人的消費過度",也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封建社會,由於廣大生產者的消費只限於必需品的範圍,而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這種生產的無限制發展和支付能力的相對縮小的矛盾,導致了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所以生產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普遍現象,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本質特徵。
第二,馬克思在手稿中還分析了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他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礎或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至於專門談到生產過剩,那它是以資本的一般生產規律為條件:按照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也就是按照用一定量資本剝削最大量勞動的可能性)進行生產,而不考慮市場現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現有界限。而這是通過再生產和積累的不斷擴大,因而也通過收入不斷再轉化為資本來進行的,另一方面,廣大生產者的需要卻被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準,而且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必須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準。"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在於其基本矛盾。馬克思對這個基本矛盾作了表述:"而構成現代生產過剩的基礎,正是生產力的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一方面,廣大的生產者的消費只限於必需品的範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和特定的基本矛盾是通過一系列的經濟規律(包括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規律,資本主義競爭規律,資本主義人口規律和商品的價格規律等等)來發生作用,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的。
第三,馬克思在手稿中還闡述了危機的週期性的基礎、危機的形式、危機的後果等等一系列經濟危機的理論問題。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基礎上對經濟危機週期性的物質基礎又作了進一步研究,指出生產過剩危機的重要特點是它的以固定資本更新為基礎的週期性,永久的危機是沒有的。固定資本與危機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他談到:"它們[危機]是以固定資本的生產過剩,因而,是以流動資本的相對的生產不足為基礎的。"這裏進一步分析了固定資本生產過剩會引起危機的發生。
馬克思在手稿中不僅分析了危機的主要形式和表現--生產過剩,而且還分析和闡述了危機的其他形式,他談到了貨幣危機、勞動危機、資本危機、生產比例失調的危機等等,談到這一系列危機形式發生的原因,以及與生產過剩危機的關係,對危機形式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
馬克思還在手稿中多次闡明了危機的後果。首先,他分析了危機對資本的破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於危機引起生產過程停滯,這樣"實際資本就會被消滅。"因為資本停止了運動也就沒有了生命。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量的貶低",這就使得現存資本的交換價值有很大的一部分被消滅了。其次,馬克思談到危機給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們在危機時被拋向街頭,或在更惡劣的環境下艱難地勞動,"工人群眾忍饑挨餓一貧如洗。"再次,馬克思也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在經濟危機中集中地暴露出來,並且更加深了這些矛盾。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危機的後果進行了辯證分析,指出危機對資本主義生產有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另一方面又給予資本主義生產以強大刺激。他不僅指出永久的危機是沒有的,危機有週期性,而且談到危機是資產階級經濟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危機的本身可能成為平衡的一種形式",危機對資本的破壞,使資本的交換價值有一部分被消滅了,但是"這種消滅正好可以大大促進新的再生產"。從而又刺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危機促使資本主義生產突破自己的界限,迫使資本主義生產飛速地達到--就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它在自己的界限內只能非常緩慢地達到的水準。以上的科學分析,說明了危機是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矛盾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的產物。但是它的存在並不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使生產力已經沒有發展的餘地,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能容納的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它還不會滅亡,生產力還會有一定的發展,這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週期地螺旋形向前發展的原因。
三、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與當今世界金融危機
目前,學術界針對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展開了深入的剖析。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一是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後果;二是低儲蓄率的制約;三是金融機構的過度投機;四是金融監管缺失。但這些觀點較多地停留於技術層面。隨著危機迅速地由美國蔓延至全球,由金融產品危機演變為金融機構危機、金融市場危機,甚至已經惡化為經濟危機,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加劇。為何金融危機會愈演愈烈?造成這一後果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還是需要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的實際情況,作進一步地剖析。
1、虛擬資本過度膨脹催生了金融危機
馬克思最早提出了虛擬資本概念,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對虛擬資本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他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發達的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信用也是這樣的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中資本極力使自己區別於個別資本,或者說,個別資本極力使自己表現為區別於自己的數量界限的資本。資本在這上面能夠取得的最高成就……是虛擬資本。"它包括股票、債券、銀行借貸等。虛擬資本本身並不具備價值,是現實資本的"紙制複製品"。但是它卻可以通過迴圈運動帶來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股票只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餘價值的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馬克思以虛擬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借貸資本為例,闡述了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的關係。"借貸貨幣資本的積累,--它雖然是現實積累的產物,但和現實的積累不同,"一方面,"借貸資本的這種迅速發展是現實積累的結果,因為它是再生產過程發展的後果,而構成這種貨幣資本家的積累源泉的利潤,只是從事再生產的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的一種扣除。"。可見,現實資本的積累是借貸資本積累的基礎,沒有現實資本就沒有虛擬資本;另一方面,借貸資本的積累,"可以按極不同于現實積累的方向進行,不過在任何場合下都證明,他們握有現實積累的很大一部分。""借貸貨幣資本的增加,並不是每次都表示現實的資本積累或再生產過程的擴大。這種情況,在產業週期的緊接著危機過後的那個階段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時,借貸資本大量閒置不用。"由此可見,獨立于現實資本之外的虛擬資本,具有獨特的運行規律。虛擬資本具有投機性,"因為財產在這裏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在這種賭博中,小魚為鯊魚所吞掉,羊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虛擬資本還具有價格回歸性這一獨特的運動特點,"一旦風暴過去,這種證券就會回升到它們以前的水準,除非它們代表的是一個破產的或欺詐性質的企業。"馬克思還詳細闡述了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的情況,認為"有一個階段,低的但是高於最低限度的利息率,與危機以後的'好轉'和信任的增強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另一個階段,利息率達到了它的平均水準,也就是離它的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等距的中點,--只是在這兩個階段,充裕的借貸資本才和產業資本的顯著擴大結合在一起。但是,在產業週期的開端,低利息率和產業資本的收縮結合在一起,而在週期的末尾,則是高利息率和產業資本的過多結合在一起。伴隨'好轉'而來的低利息率,則表示商業信用對銀行信用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商業信用還是立足於自身。"概而言之,現實資本決定著虛擬資本的規模和速度,但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的運動並不總是一致,虛擬資本總是試圖超越現實資本對它的束縛,但如果偏離太遠,就會爆發危機。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的矛盾運動,孕育並最終產生了信用危機,而危機又是強制二者重新統一的形式。
本次金融危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而是一次因虛擬資本嚴重偏離現實資本而最終引發泡沫破滅的危機。虛擬經濟高度膨脹,是近年來美國經濟的一大特點。2001年,因為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13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低利率政策促使美國房地產業持續繁榮,但也為日後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留下了隱患。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1933年頒佈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取而代之的是以金融混業經營為核心內容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使得商業銀行涉足證券業和保險業最終獲得了法律上的支持。由於金融管制的放鬆,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氾濫。在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資產抵押債券(ABS)、擔保債務憑證(CDO)。根據美國財政部對CDO市場的統計:2004年CDO市場總值為1000億美元,2005年為1510億美元,2006年為3100億美元,2007年僅第一季度就達2000億美元。2007年,美國GDP總量為13.84萬億美元,證券市場總規模卻高達49.8萬億美元,是GDP總量的3.6倍。虛擬經濟嚴重偏離實體經濟。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危機的爆發只是遲早的事情。
2、金融危機的實質是有效需求不足
金融危機實質上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其發生的原因,應當從經濟危機的原因中去尋找。"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繫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現金支付才有效,危機顯然就會發生,對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會出現。所以乍看起來,好象整個危機只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而且,事實上問題只是在於匯票能否兌換為貨幣。但是這種匯票多數是代表現實買賣的,而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整個危機的基礎。"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形式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虛擬資本過度膨脹只是對金融危機的產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過度投機並不是金融危機的原因,而只是危機的表現。馬克思曾說:"那些企圖用投機來解釋的政治經濟學家,就好象那個如今已經絕種的把發寒當做產生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的自然哲學派一樣。""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公佈的資料,2005年美國有3700萬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12.6%,有770萬個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每8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美國經濟的發展並沒有惠及全體國民,而是主要向富裕階層傾斜。一邊是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一邊是急於改善住房、無力消費的貧困家庭。財富高度集中導致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為了刺激消費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產生了次級抵押貸款和嚴重超過真實收入支撐的過度消費,宏觀經濟的失衡又進一步加劇了金融風險。
2006年底出現的美國房價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客戶償付能力下降是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繫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而在和資本一同發展起來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潰時,會更加嚴重起來,由此引起強烈的嚴重危機,突然的強制貶值,以及再生產過程的實際的停滯和混亂,從而引起再生產的實際的縮小。"金融危機導致大量金融機構倒閉、流動性短缺,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由於資金鏈的突然斷裂而陷入,大批工人失業,消費能力進一步降低。這樣就造成了資本主義商品市場的崩潰和銷售上的一系列困難。"由於借貸資本的絕對不足導致的閒置產業資本的過剩與失業的勞動人口的過剩,不可避免地同時並存。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其增長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明顯地暴露出來,導致危機的產生。"
3、金融危機具有國際傳遞性
這場危機一開始在美國爆發,隨即波及到歐美發達國家,現在已經開始猛烈地衝擊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
對於危機的國際傳遞性,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展開了精闢地分析。如果馬克思以英國為例,指出:"關於進口和出口,應當指出,一切國家都會先後捲入危機,那時就會發現,一切國家,除了少數例外,出口和進口過多,以致支付差額對一切國家來說都是逆差。"對於順差國家,在危機中支付期限縮短了或者被要求立即支付,儘管總的貿易差額是順差,但支付差額卻是逆差。"在普遍危機的時刻,支付差額對每個國家來說,至少對每個商業發達國家來說,都是逆差,不過這種情況,總是像排炮一樣,按著支付的序列,先後在這些國家裏發生;並且,在一個國家比如英國爆發的危機,會把這個支付期限的序列壓縮到一個非常短的期間內。這時就會清楚地看到,這一切國家同時出口過剩(也就是生產過剩)和進口過剩(也就是貿易過剩),物價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因進出口而緊密聯繫在一起。美國等發達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出現經濟衰退,發展中國家就遭遇了出口下滑、經濟增速放緩的困境,於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就席捲了全球。這也提醒我們,只有擴大內需才能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在19世紀60年代初期已經創立。在這以後,馬克思對危機理論繼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考察,到19世紀60年代以後,《資本論》第一、二、三卷中,馬克思的危機理論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經歷了萌芽時期、產生時期、創立時期和發展時期,馬克思為之付出了艱巨的勞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給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武器,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證明了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意義和革命實踐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