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M.達斯特是摩根·斯坦利投資集團的創始人,被譽為"華爾街的第一人","資產配置領域最熱忱的實踐者","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如何最佳地運用你的錢"
一些典型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的戰術性原則如下:
現實主義態度:幫助投資者認識到所有的投資決策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最終被證實是錯誤的。因此,在結果被證明是正確的之前,對待每一個投資觀點都要持獨立的、理性的和懷疑的態度。
理智:在金融恐慌或大幅波動時,通常較好的做法是不要作出重大決定。投資者應該堅決抵制倉促行動,因為倉促行動經常導致不好的結果。
必然性:投資的成功並不在於簡單的對與錯,而在於投資者在面對正確行為和錯誤行為時如何行動。
堅定性:時代會發生變化,但經過時間洗禮的理論是永恆的。那些明智的方法不應僅僅因為暫時失效或者已經被長時間運用而被拋棄。傳統評價標準通常可以保持其適用性,尤其是在接近極度高估或低估的時點時,市場共識開始忽略或摒棄此類原則。
信念:在必要的時候,投資者應該對將採取的行動抱有充分的信心。它將有助於投資者記住僅僅為行為本身而進行的行為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後果,而不恰當的惰性或漠視同樣也會產生負面的後果。投資者應該不斷想辦法改變投資組合的方向而不管實際上有多頻繁地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
耐心:投資者應該學會駕馭時間,而不要讓時間駕馭他們。同樣,投資者應該學會利用機會,而不要讓機會利用他們。
洞察力:投資者應該拿出充分的時間和資源,在恰當的時段內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並持有。在此過程中,投資者應該睜大雙眼,精挑細選。嚴格的分析和正確的思考是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首要因素,投資者應該根據適當的資產收益水準和風險來確定他們的期望值。
誠實坦率:尤其是在波動性大的市場中,投資者應該駕馭自己,以致在決策失誤的時候不會付出過於慘重的代價。投資者應該以坦率的態度對待有問題的投資,處理它們,在適合的時候賣掉它們並離場。
充分準備:投資者應該經常考慮是否或者在何種程度上準備儲備資金以應對價格危機。投資者應該列表、做功課、受培訓和奉行一種與他們自己的理念、金融環境和風險狀況相一致的方法。
自信:在眾多的資訊資源和諮詢結果中,投資者還應該相信他們自己的心聲。投資者應該謹慎對待並決定是否要信任他們自己的本能,投資者應該理智並有主見,信任正確的原則,讓理智主導投資決策。
凱恩斯的一個幾乎可以永恆適用於資產配置和投資的戰術性原則的觀點是:"由於人的觀念突然發生變動,因而建立在大量資訊不完全的個人投資者的從眾心理基礎上的傳統估價模式失去了穩定的基礎從而導致其劇烈變動。"
在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專業投資者主導的全球金融市場中,許多投資者感到個人投資者相對處於競爭劣勢地位,但是,個人投資者在一些領域也佔有自己的優勢:
第一,許多個人投資者在商業領域有很深厚的知識,他們會將公司作為團隊、雇員、供應商和消費者來考慮,而並非什麼抽象的東西。
第二,個人投資者通常不需要對時間進行按年或按季度的人為劃分,也不需要遵從委員會的授意。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將所有資產撤回,或者相反,不考慮市場的變化莫測,只留下富有價值的長期核心資產。
第三,部分個人投資者在投資方向、客觀性、預見性、理解力、獨立性和清晰的思考等方面都具有不同尋常的能力。
第四,個人投資者和機構及專業投資者在正確判斷方面處於同一平均水準上。個人投資者必須公正地評價自己是否擁有好的判斷力,如果沒有,個人投資者應該盡力尋找具有好的判斷力並能夠為他提供正確資產配置和投資建議的人。
個人投資者常常表現出一些不明智的行為,這將影響他們投資目標的實現。
錯誤估計投資期限:許多個人投資者低估了他們的投資期限,將投資期限界定為3年或5年並且傾向於短期投資,但事實是時間延長到15-20年或更長。另一方面,許多個人投資者高估了他們的投資期限,希望投資於那些可以長達10-20年的資產類別,然而卻在構建投資組合一年以內就將它們全部賣掉。
過度追求短期收益:通過分散投資可以減少波動和降低風險,代價是相對於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它的收益率偏低。因此分散投資的優勢應該在足夠長的時間裏考察。
過度強調波動風險而忽視購買力風險:特別是當個人投資者的時間期限在10年以上時,通貨膨脹將導致購買力風險。如同考慮通貨膨脹的風險對資產配置策略的影響一樣,投資者也需要考慮通貨緊縮的風險。
回避損失而非規避風險的心態:因為不願意損失金錢,許多個人投資者寧願選擇平滑的10%的平均市場收益率(很少或沒有損失),也不考慮起伏不定的15%的收益率(偶然損失,在下跌的年份有時是嚴重損失)。許多投資者不願意接受間歇性的波動,儘管這些波動通常與更高的年收益率緊密相關。
高估承受風險或低流動性的能力:與回避損失的天性相矛盾的是,許多個人投資者通常過高預計他們承受損失的能力,超過當他們真正面對這些已經實現的或沒有實現的損失時所能夠承受的壓力。
考慮名義情況而非真實情況:如果利率和3%的通貨膨脹率不變的話,一個個人投資者購買100萬美元的免稅債券,依靠每年的利息生活,即使價值100萬美元的債券在最後償付日兌現時名義價值不變,15年後也僅獲得633,251美元的真實購買力。
使收入需求與投資組合的股利和利息而不是總收益掛?:資產跨越了一定的時間期限通過資本的複利計算才會創造出新的財富。有著高現實收入需要的個人投資者應該著眼于資產配置組合的總收益,而不僅僅是當前的收益水準。
忽視了每年投資費用的影響:個人投資者需要考慮每年投資費用的複利影響。如果投資持有期限為15年,複利年收益率為8%,那麼1.5%的每年投資費用(如託管費和交易成本)將使投資者稅前資本增值減少27.6%。
想不支付保險費成本就獲得保障:個人投資者需要考慮並願意支付為了對沖、保險等目的(減弱總收益上升或下降的趨勢)而發生的費用。
預測最近的資產收益並將其與業績最好的基準相比較:特別是在經歷了一系列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投資年份以後,個人投資者會認為這些趨勢仍舊會延續下去。同時,個人投資者經常希望自己的收益率趕上或超過表現最好的指數或資產類別。
情緒、信心和耐心經常大幅波動:個人投資者經常出現情感上的大幅波動,從大喜到大悲都有。在極端的市場條件下,投資者應該意識到人性的這種特點並努力克服它。成功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在於區分週期性波動和長期趨勢的能力,並據此付諸行動。
忽視資產配置權衡:個人投資者應該認識到,一類資產同時滿足以下所有的標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1)良好的流動性; (2)穩定、有保障的本金價值; (3)豐厚的當期收益; (4)資本增值率持續並顯著超過通貨膨脹、稅收以及通用的基準指數。
高估投資組合的分散水準:雖然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可以意識到分散投資的好處,但許多個人投資者由於慣性、本土偏好、過度自信、熟悉自己的公司、市場價格影響,和/或某些行業部門與資產類別之間收益的高度相關性,允許其投資組合分散程度不高。
錯誤估計稅收的影響和重要性:投資者在考慮是否和何時出售某一資產的時候,有時將稅收因素考慮得太重要,與此同時,投資者經常低估換股、分配紅利、資產損益和其他應稅專案對持有投資組合的長期稅後收益的影響。
投資者通過一系列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判斷、信念及傾向性來達到資產配置、具體的投資目標以及金融市場的整個前景。這些偏好、厭惡、特質、傾向性和成見簡短地描述如下:
過分自信:許多投資者有過高估計他們的投資智慧的傾向,對於他們預見的準確性、未來產出的價值估計以及他們決策的可靠性和是否有價值,都過分自信。
裝腔作勢的豪言壯語:投資者在資產配置和投資選擇領域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並傾向於牢牢記住並不時強調他們自己的投資成功的案例,並將失敗歸因於他人或壞運氣。另一個說明這種情況的詞是自信偏見。
樂觀主義:投資者的重要特徵是用樂觀的眼光來看待金融市場,不恰當地擴大自己的能力、取得好的投資結果的可能性和對自己命運的控制程度。同時,他們不考慮不成功的可能性和投資結果的不確定性。
對控制能力的幻想:投資者經常在一種誤導下進入金融市場,即如果他們盡力去控制,事情將發生反轉。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對控制能力的幻想會導致投資者承擔原本可以拒絕承受的風險。堅持對一個公司、行業、地區或國家的投資將導致投資者進行無經濟可行性的投資活動。
定位:許多投資者不恰當地將自己作出買賣決策的目標點或參考點定位為某一資產的一個特定價格或一個確定的價格範圍。
類型化: 由於習慣、行為急躁、圖方便或者思維慣性的原因,許多投資者僅僅考慮他們熟悉的那一類有價證券、資產類別、投資策略或金融市場條件,這經常是快速和方便的,但有時卻是錯誤的。
傳統性:特別是在資產價格讓人極度悲觀或樂觀的時候,投資者會對特定證券、公司管理、中心權力機構、經濟計畫或投資管理者,持有高度簡化的、有傾向性的、標準的及過分肯定或否定的觀點。
典型性:一些投資者可以迅速地得出一個關於投資的結論,只要這些投資具有典型性,與他/她們所熟悉的情況相類似。
推斷:經過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投資者傾向于推斷將來的趨勢,相信已經持續上漲的資產價格仍將繼續上漲,已經持續下跌的資產價格仍將繼續下跌。通常來講,投資者更側重于長期價格變動趨勢而不是短期變動。
過分強調最近發生的事:部分是由於記憶的逐漸減弱和模糊性,投資者經常強調剛剛才發生的事件或市場的變化,而不是更早以前發生的事。
錯誤的因果關係:投資者有時用因果關係將下面兩件事聯繫在一起:(1)特殊事件和環境;(2)價格的波動,而事實上它們是沒有聯繫的。
保守性:在考慮了一系列因素以後,投資者傾向于堅持他們自己的觀點,許多時候甚至當他們面對相反的事實的時候亦是如此。
盲目性:投資者會嚴格堅持固定的理論或行為,以致在面對資產基本面、估值、或心理/技術/流動性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時幾乎視而不見。
對機會和風險的感知:許多投資者似乎更喜歡具有確定收益的投資機會,即使會降低本來可以獲取的更高收益。一些投資者也將投資機會中的風險程度看作是獨立的,而不考慮將來投資機會可能的風險和報酬之間的關係。
風險補償:當投資者開始認為有風險的投資活動並不像實際上那樣危險時,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擴大其投資行為中的風險,這事實上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總的風險。有時投資者涉足高風險投資領域是為了尋求對從前損失的補償。
厭惡不確定性:投資者有時回避模糊的或高度不確定性的投資機會,而傾向於那些他們感到更熟悉、更清晰、更容易理解的投資。意識到反復猜測,擔憂和事後彌補有時會帶來不可量化的高昂成本,一些投資者更喜歡方便和簡單的資產配置方法。
極端主義:一旦超越了適度和理智的界限,許多投資者會將似非而是的事當成是不可能的,同時把似是而非的事當成是確定的。
投資者在他們的資產配置和投資活動中可以運用各種戰略和戰術,他們在這樣做時,會表現出幾種不能輕易看出但又確可辨認的投資行為模式,以下是簡單的說明:
群體本能: 相當一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活動傾向於追隨大眾觀點和輿論。這種群體行為對於投資者而言,在獲得成功的時候可以得到強化,在失敗的時候可以提供一些安慰。一些投資者更關注在一個群體中的相對表現,而不是群體外的絕對表現。
厭惡損失: 由於投資者對損失感受到的痛苦大於對同等數量的收益感受到的喜悅,因此,投資者對面對損失或經受損失具有一種本能的厭惡,這導致許多投資者在面對下跌的價格時十分恐懼。在行動上,許多投資者更願意關注並採取行動來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取收益。
回避: 投資者因為許多原因會不適當地拖延行動,比如慣性、優柔寡斷、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去解決和面對問題。
理想化: 特別是在市場樂觀的時候,投資者會過於相信和看重多元化的資產類別和子類別、投資地區、貨幣、投資方式、投資管理者、特定公司和/或公司管理者、投資評論員、監管者和權利機構。
非線性概率分配: 一些投資者明顯高估了低概率結果的可能性,而明顯低估了高概率結果的可能性。
性格影響: 投資者更傾向于處理那些相對於原始買入價已經增值的資產,而不是賣掉那些價格低於原始買入價的資產。這種行為與"賣掉虧損的股票,並繼續持有賺錢的股票,讓它繼續上漲"這條獲取長期投資成功的經典格言相反。
賺錢與否的影響: 投資者可以將資產的原始買入價格設置為參考點,他們通常不關注資產價格下跌但仍然在原始買入價格之上的損失,但對於價格非常接近或已經在原始買入價格之下的同樣大小的損失則很緊張。換句話說,因為投資者仍然可以對自己和他人說他們的投資依然賺錢,所以他們更願意接受這樣的損失,即實際上是從原先賺的錢中損失的,而他們賺的錢已經遠遠超過原始成本了。
回顧投資者行為的結果和含義,投資者經常在興奮和失望之間大喜大悲。綜觀歷史記錄,一個始終存在的主題是有關內心世界的,即人類任何經歷和遭遇都是他們思想和行動的結果。一些影響投資者悲傷和歡樂的因素描述如下:
遺憾: 投資者對他們的行動(有時稱作犯錯)產生的不滿意結果會感到遺憾; 同樣,投資者對他們沒有採取行動(有時稱作疏忽)而錯過了滿意的結果也會感到遺憾。更多時候,相對於沒有行動(疏忽)來說,投資者會為他們的行動(犯錯)感到更傷心。
拒絕: 因為投資者不喜歡承認或面對他們的錯誤,他們會拒絕或排斥那些導致他們回想起他們曾經的錯誤行為和想法的資訊。
有選擇的遺忘: 在回顧過去時,許多投資者傾向于誇大和修飾他們的預測能力,對於那些已經證明發生的事件,他們會提高他們成功的預測再次被回憶起來的可能性,對於那些證明沒有發生的事件,他們會降低他們失敗的預測事後再被提及的可能性。
合理化: 投資者不是為他們自己的行為尋找原因,而是試圖廣泛尋找那些使他們採取導致失敗結果的行為的看似有理的藉口。
有選擇的記憶: 一些投資者傾向于僅僅回憶那些肯定和/或否定原來條件、事件、環境的因素,以與他們現在對過去事件的理解保持一致。
推卸責任: 無論是否犯錯誤,投資者都會把作出錯誤的或不賺錢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決定的責任歸因於其他人,他們廣泛搜索最近的可以譴責的對象,比如投資建議者,更遠的比如大眾媒體中的金融評論家。
撤出: 不滿意的金融結果將導致一部分投資者產生遠離或者撤出市場的強烈反應,因為他們決定再也不進行這項活動了,這項活動的結果實在不能忍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