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

對於風險的研究

風險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危險事件出現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險出現,其後果嚴重程度和損失的大小。如果將這兩部分的量化指標綜合,就是風險的表徵,或稱風險係數。

風險在很大程度上隨著人們的意志而改變,亦即按照人們的意志可以改變危險出現或事故發生的概率和一旦出現危險,由於改進防範措施從而改變損失的程度。

對於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的結果,人們往往認為風險越小越好。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減少風險是要付出代價的。無論減少危險發生的概率還是採取防範措施使發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都要投入資金、技術和勞務。通常的做法是將風險限定在一個合理的、可接受的水準上,根據影響風險的因素,經過優化,尋求最佳的投資方案。風險與利益間要取得平衡;不要接受不必須的風險,接受合理的風險??這些都是風險接受的原則。

風險,對應的機會。只有機會而不存在風險,就會成功永動機、練金術……

認識風險,是為了正視它,決不是為了逃避……

認識風險,更為了對應其程度而做出相應的程度控制。

所謂無風險的套利,依然也存在相應的風險,至少市場的有效性功能,會抹殺其長久的套利可能。

風險程度的量化,是現代數學在應用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至少在金融領域內,目前還沒有找到真正有效的量化風險控制模型,並且,也不可能真正找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型。

金融操作中的風險量化控制問題,如果想真正精確解決極難實現,但將其中的無數變數進行模糊化處理,進行範圍內的風險控制還是應該可以辦到的……

對風險的研究,歸根結底就是對控制及控制過程的研究。

1、風險對於自有資金的操作者與非自有資金操作者,具有根本不同的含義。

自有資金操作者,如股民、銀行家等,他們的風險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相當於持有一個具有無窮潛在風險的期貨多單,當股票上升則可獲有無限的利潤權利,但是面對市場的下跌它同樣具有無窮的風險。因此對於自有資金操作者而言,市場風險是絕對的無限風險。資金管理是生存的首要問題,否則可能會萬劫不復。

對於非自有資金的操作者,如形形色色的所謂操盤手、基金管理人而言,面對目前的市場則相當於手中持有買入的看漲期權,在他們的所謂資金操作過程中,對他們而言行情上漲則有無窮利潤----也包括任何對他們有利的操作方向與手段,都同樣只有利潤可言,如分紅、傭金、管理費、薪水等。最大的風險猶如所持期權跌破底線價值,這時他們大不了放棄該和約----即丟失工作。在此前提下,資金方與使用操作方,明顯有權利義務上的利潤與損失之間的不對等。因而對非自有資金操作者而言,所謂的市場風險,只是有限的相對風險。資金管理只是一種追求利潤的手段,而非避險手段。

2、風險管理方法

零是我們在日常活動中使用不到的。它是所有基數中代表文明程度最高的數字,我們只有在以一種更高的文明方式思考時才不得不使用它。

資金管理就是風險管理。它由進出把握、頭寸分配、組合結構等構成。多空看法,更多屬於進出把握的內容。

風險管理是交易的根本,順勢交易是將風險進行主動控制的有效方法。順勢交易首先應區分當前之勢是處於查理斯?道的三個級別的層面的哪個位置,其次辨別當前位置在所處層面中的具體位置,然後對應相應的進出策略,頭寸分配方案。

對道的三級別不應該將大盤指數、行業指數、具體個股的走勢割裂開,按其一致性的程度可對自己的操作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

現在流行使用量化的模型觀念,代表性的有VRA管理方法,其中通常採用方差協方差法;歷史資料法;隨機模擬或蒙特卡羅模擬法。

但是這些管理方法所針對的是常態的市場,面對市場的跳躍突變,他們依然會出現系統性的風險,雖然該類方法計算複雜,模型精緻,但均難以規避假設前提上的先天缺陷,因而其脆弱性便成為了必然,也具有了必然性。

3.風險標準的主觀性。

風險涉及到心理學、數學、統計學以及歷史學中最深奧的領域。風險的支配權界定了現代與過去的範疇。管理風險的能力,以及進一步承擔風險作為長遠選擇的偏好,是驅動經濟系統向前發展的關鍵。與其說風險是一種命運,不如說是一種選擇。我們害怕採取的行動----它依賴於我們做選擇時有多大的自由度。在人們相信他們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之後,風險管理的思想才有可能出現。

任何與風險有關的決策都與兩個截然不同卻不可分割的成份有關:客觀事實以及關於通過決策所得到或失去東西的價值的主觀態度。客觀的度量以及對信仰的主觀程度兩者都是很關鍵的;並且兩者中任何一個本身都是不充分的。人類對風險的偏好互不相同,這是我們真正的幸運。

一般以為風險是客觀的,於是在操作過程中,便出現了相應的源於不同依據的自定風險值--目前常用的取值,一般都是力求保持一個靜態的平衡值,var實質上也是如此。

而風險的出現,首先牽涉的是主觀的風險取值問題--任何風險,都僅是相對於參與者的自身的承受力、承受度而言的。主觀對風險的認可度,決定了風險度自身的非客觀性。因此,風險的取值並非客觀。這裏便由此引申出主觀的風險控制問題。

主觀的風險控制,在市場中帶有強烈的博弈意味。var的有效控制實施,在1998年的市場中,由於大量的資金管理公司同時需要獲取流動性資產,以增加風險保證金,從而導致市場行為的一致,反而增加放大了市場的系統風險。其市場博弈的結果是,市場總體受到風險的傷害。

於是可以以為:市場一致的風險認識,市場共同認可使用的風險控制方法、手段,在特殊條件下,反而會放大市場風險。

由此結論:風險控制必須個性化。

4.風險的可控制程度

丹尼爾伯努利說:財富的任何微量的增長帶來的滿足感(效用)將與先前擁有的商品數量成反比。(效用:表達了有用、被需求或是滿足的感覺。)因此,賭博者即使在一種公平的賭博中,他們也會遭受效用的損失。

賭博承擔風險的本質,使我們沒有任何屏障地直接面對命運。亞當?斯密說: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會有好運的愚蠢假設過分自負。時間是賭博中決定性的因素,風險和時間是同一事物的兩個相反方面。時間會改變風險,風險的本質是由時間的範圍來塑造:未來就是賭場。未來不僅提供風險,同樣也提供機遇。賭博是進行試驗以估測風險的理想的實驗室。

風險所對應的是不確定性,由於不確定性的難於控制,風險的控制便僅僅只能成為相對的控制。

在風險控制的過程中,一般常態的下的風險狀況是可控制的。基於大概率的事件,是風險控制系統研究的一般性問題。

非常態狀況下的風險是難於完全控制的。基於小概率的事件,是風險控制系統研究的特殊性問題。

對小概率事件的強調,會增加風險控制系統的負擔,往往形成對常態下運行的系統的干擾。這是系統研究與運用的矛盾。

結論:單獨風險系統的有效性,只是相對的有效,它不可能在單獨的標準下完全有效。

5.波動率

研究交易、研究風險控制,不能回避的一個概念便是波動率。在不同的分析、交易、風險控制的理論系統中,波動率具有不同的含義。

一般技術分析中,波動率指的是:單位時間內振幅與時間的比率關係,即週期與振幅的關係。

江恩理論中波動率是一個核心的概念,他指的是在時間價位器裏,時間與價位的比率關係。時間週期的計算,可通過相等、比例(如費氏序列、頻譜)等計算。

基本分析中,波動率主要表現在對價值週期變化的分析,它是價值投資的重要依據。

投資組合理論中,波動率是對收益率曲線的標準差、方差的分析。

期權定價理論、風險管理理論(如var)中,對波動率的定義是:波動率是一種金融工具價格變異程度的統計測度[(英)CORMAC BUTLER],而價格波動率即是某種形式的標準差。

市場的波動是必然的現象,對波動率的認識則涵蓋了對市場的所有認識。

波動率有時發散,有時收斂。這意味著市場的變化是平穩和劇烈變化交替的。

結論:波動率依據不同的分析方法與目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波動率本身反映了市場的基本外在運動規律。

面對市場大家喜歡看的是可能的贏利會有多大,其實如果我們面對市場不去看看自己可能的損失是多大,那麼猶如兩軍對陣,不先求敗而求勝者,勝難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