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

解讀華爾街歷史

【摘要】"美國有一個古老而充滿敵意的笑話說:華爾街是這樣一條街,它的一端是一條河,另一端是一座墳墓。"

地理上的華爾街

美國一本關於華爾街的暢銷書《客戶的遊艇在哪里?》中,引用了這麼一段話:

"美國有一個古老而充滿敵意的笑話說:華爾街是這樣一條街,它的一端是一條河,另一端是一座墳墓。"

地理上的華爾街的確是一條長不過500米的小街,它的最東邊是紐約的東河,最西邊是華爾街的三一教堂和一片墓地,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就埋葬於此。華爾街的名字Wallstreet,來源於早年定居紐約的荷蘭裔移民為抗擊英國人入侵而修建的一道木柵欄牆。這個笑話一方面說明富可敵國的華爾街在地理上不過是一條區區小街;另一方面,它折射出美國社會中一直存在一種對華爾街厭惡和嘲諷的心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自私、貪婪和充滿罪惡的地方。

《客戶的遊艇在哪里?》出版於1940年,講的是二十世紀早期在華爾街上發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華爾街著名的股市操盤手,叫弗裏德里克·施威德。他在徹底厭倦了華爾街的生活後離開了華爾街,寫作了《客戶的遊艇在哪里?》這本書,引起轟動。他在引用了這個笑話後補充道,"這個笑話雖然十分生動,但卻並不完全。它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幼稚園'。"他的意思是說,華爾街就是位於一條河與一座墓地之間的"幼稚園"。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覺得,在股市每天的漲漲跌跌中,華爾街的人們所作所為非常愚蠢和可笑。

無獨有偶,50年之後的1989年,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華爾街的暢銷書《說謊者的撲克遊戲》,作者叫邁克爾·路易士,和施威德一樣,他也是一名厭倦了華爾街的生活之後離開華爾街的出色操盤手。在《說謊者的撲克遊戲》一書的卷首,邁克爾·路易士也同樣引用了這段話。

兩本書前後相隔了50年,華爾街的形象在這50年裏似乎沒有太大的改善,在很多美國民眾的心目中,華爾街依然是一個金錢的遊戲場所,是一個富人的天堂。

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

雖然,地理上的華爾街非常小,而在真正的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的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

毫無疑問,現在當我們說起華爾街,是指這個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它早已遠遠超越了這條小街,也超越了紐約市最繁華的市區--包括華爾街在內的紐約金融服務區,而發展成為一條遍佈美國全國的金融服務網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華爾街已經跨越了國界,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不僅包括每天在華爾街上忙忙碌碌的幾十萬人,也包括遠在佛羅裏達的基金經理、加州"矽穀"的風險投資家或美國投資銀行在倫敦的交易員,等等。事實上,作為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總稱,華爾街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金融帝國。

經典政治學給世界強國所下的定義為:"其利益必須被其他國家所考慮的國家。"因此,今天的俄羅斯雖然經濟非常落後,但它仍然是一個世界強國。按照同樣的道理,華爾街本身也已經強大到了一個世界強國的地步,儘管它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根據2004年美聯儲資料,美國的資本市場(也稱作證券市場,通常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2004年,美國股市的市值達到17.2萬億美元,是美國GDP(12萬億美元)的143%;美國債市市值達到36.9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308%。而在更早些的2000年,這兩個數位還要更高些。

2001年9月11日,位於華爾街附近紐約金融區的世界貿易大廈遭到恐怖襲擊,紐約交易所停止交易,這一刻,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幾乎停擺,華爾街這個金融帝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上的華爾街

華爾街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又與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其他重大事件相互糾纏,錯綜複雜。簡要地概括,它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歷史階段,中間穿插了兩個轉型期和三次戰爭,其發展還受到兩種針鋒相對的理念的影響。

第一階段:華爾街的童年期

華爾街的童年期是從1653年到十九世紀末期。現在的紐約(NewYork)最初是荷蘭殖民地,是荷蘭裔移民的聚居地,當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ieuwAmsterdam)。普遍將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委員會成立的那一年,即1653年,當做華爾街童年期的開始。

紐約早期的迅速發展和金融業在紐約的興起,與荷蘭人的商業精神有相當大的關係。儘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逐漸完善的。當時的荷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的經濟起飛,使得這個面積很小的歐洲國家,一度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當荷蘭人移民到北美,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

在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這個城市從荷蘭人手裏轉到英國人手裏,並被命名為新約克郡(NewYork,簡稱紐約),以獻給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繼承人,約克公爵(DukeofYork)。但是紐約的市民保持了荷蘭人熱愛商業、熱愛掙錢的文化。今天在紐約工作和生活的人,還能體會到紐約這種崇尚金錢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商業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往往對金錢越崇尚。

1776年,美國建國,非常巧合的是,同一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描述市場經濟的著作。當時,獨立戰爭剛剛結束,漢密爾頓發行了大量的新國債,以替代原來的舊國債,一下子在紐約市場上增加了很多可交易的品種,市場迅速擴展,很快就出現了現在的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前身----紐約股票交易委員會。

由於當時的交易量激增,人們不僅在交易所內進行交易,也在交易所外的路邊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場外交易。在場外交易的經紀人,可以站在交易所的門口聽場內的報價,以獲得最新的資訊,而不用交納會員費。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也為了防止經紀人在交易傭金上進行惡性競爭,經紀人聚集在一起,相互約定,保證在為客戶提供證券交易服務的時候,收取不低於0.25%的傭金。這就是《梧桐樹協定》,這個協定本質上是經紀人的價格聯盟。現在大家通常認為《梧桐樹協定》在1792年的簽訂是華爾街正式起步的標誌。

為銀行和運河發行的大量股票和債券推動了早期美國資本市場發展。這個時期最出名的事件是伊利運河的修建,它將美國的五大湖區和紐約連接在一起,使得美國中部到紐約的物資運輸成本降低了二十倍,這大大地繁榮了紐約的經濟。伊利運河的巨大成功引發了美國各地開挖運河的狂熱,而為開挖這些運河而進行的大規模融資活動,迅速地擴大了美國資本市場的規模。

兩種理念之爭

關於政府應該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理念,代表人物分別是漢密爾頓和傑弗遜。在此後兩百多年的市場發展過程中,他們兩人及其追隨者之間的爭鬥綿延不絕。

漢密爾頓和傑弗遜同為美國的開國元勳,但是政治理念完全不同,漢密爾頓強調政府在市場中要有一定的主導作用,他鼓勵和扶持紐約的資本市場,而傑弗遜憎惡投機,他把漢密爾頓所熱愛的紐約稱作"人類本性墮落的大陰溝"。

漢密爾頓作為美國聯邦政府的第一任財政部長,對美國早期金融體系的整體設計,對紐約之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他也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紐約銀行的創始人,他的墓地與紐約銀行隔街相望。在1792年美國股市發生第一次股災時,他下令財政部大量買進國債,對市場進行支持。此事在當時被政敵誣為進行金融投機,漢密爾頓不得不接受共和黨三位議員組成的調查團的調查。雖然順利過關,但也說明當時人們對證券投機的偏見。

而傑弗遜主義者對市場崩潰總是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態,他們非常仇視資本市場中的投機者,認為這些投機者都是罪有應得。傑弗遜主義者的局限性不僅在於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市場的調整和修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最基本規律之一,更為片面的是,他們只看到了資本市場的一些負面效應,認為虛擬經濟不會對實體經濟有積極的作用。而事實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都是現代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果能夠協同發展,對整體經濟實力的增長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漢密爾頓離開歷史舞臺後,傑弗遜主義者對市場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理念佔領了主導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在這段時間內,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基本上處於市場缺乏監管、政府無所作為、投機盛行、交易所各自為戰的狀態。從1792年《梧桐樹協議》簽訂,到1913年美聯儲成立,這麼長的時間裏,美國居然沒有一家中央銀行。

在政府角色完全缺位元的情況下,早期美國的資本市場,不可避免地會有無數市場操縱(俗稱坐莊)醜聞,《偉大的博弈》的前言中說道,"在這段時期,人們還沒有認識到,聯邦政府應該在市場監管方面有所作為,而當時的紐約州政府和市政府都深陷在腐敗的泥潭當中,大部分官員都很容易被金錢買通"。

一部美國金融史,從某個角度看,也是一部金融操縱史。美國資本市場早期比較典型的三個市場操縱者是菲力浦斯、杜爾和利特爾。菲力浦斯掀開了這部金融操縱史的帷幕,他操縱的對像是早期北美殖民地的貨幣--貝殼串珠,操縱手法是購買大量的貝殼串珠,把它們埋在地下囤積起來,以此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達到了哄抬貨幣價值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個人實際上起到了中央銀行的作用。而杜爾的操縱手法是利用內部資訊。他身為財政部長助理,無恥地利用內部資訊來操縱市場,最後以失敗告終,鋃鐺入獄,身敗名裂。後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像利特爾這樣的股市操縱者,他們不像杜爾那樣利用公職去操縱市場,而主要利用對一些大的事件進行判斷來投機。可以說,利特爾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投機者。當然,他也絕對不會拒絕使用欺騙手段。例如,他會在俱樂部裏假裝掏手絹,故意從口袋裏掉出一個紙條,上面寫著快去買某只股票,別的經紀人都以為他有什麼特殊資訊,趕緊去購買,而他借機出倉來獲利。

在金融監管缺位的情形下,市場投機者的破壞力量往往是難以估量的。二十世紀初,在加拿大一夜暴富的投機家海因茲來到華爾街,控制了幾家銀行,開始對銅礦股票的投機操縱,不過他在這裏遭到了老對手的清算,最終反而賠上了老本。然而,對華爾街而言,這並不是一場勝利,海因茲事件引發了銀行擠兌,最終引發了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沒有中央銀行,美國政府對此束手無策。所幸J.P.摩根和他的摩根銀行站出來充當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最終挽救了美國經濟。

當美國從1907年的恐慌中緩過來時,人們才意識到傑弗遜理念差點將這個國家毀掉。於是,漢密爾頓理念又被重拾,1913年,被稱為聯邦儲備體系的美國中央銀行框架終於建立起來。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成立,美國資本市場才第一次有了監管機構。1987年美國發生股市危機,格林斯潘作為美聯儲的主席登上歷史舞臺。從那時到現在的20多年的時間裏,格林斯潘奉行的原則是,在市場出現大規模恐慌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支持,具體的做法是美聯儲向銀行提供資金,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儘管格林斯潘沒有像200年前的漢密爾頓那樣直接幹預市場,但是他強調了中央銀行在市場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漢密爾頓主義的回歸。

南北戰爭

1861年到1865年之間發生的南北戰爭,對美國的證券市場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南北戰爭前,華爾街的債券發行都是通過私募的方式發行的。南北戰爭期間,北方的銀行家庫克革命性地向公眾發行戰爭債券,使得北方聯邦政府得以迅速地募集到戰爭所需要的資金,而百姓也得以把愛國熱情轉化為一種投資,用實際行動來支持北方政府。

庫克的這一創舉對戰爭的進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尚未掌握現代資本市場這一重要工具的南方政府,只能依靠大量印鈔來支持戰爭費用。這使得南方的通貨膨脹非常嚴重,戰爭結束時通貨膨脹率達到了戰前的9000%。這直接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勝負。同時,國債的大量發行,意想不到地催生了華爾街的空前繁榮,並使得美國資本市場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戰前的1861年,國債的規模是6480萬美元,到1865年戰爭結束時,國債的規模達到了28億美元,增幅是40倍。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占人口的比例也大幅提高,由戰前的1%上升到了戰後的5%。在1865年戰爭結束時,紐約交易所的日交易量達到60億美元,經紀人每天可以賺取800-1000美元的傭金,而當時的一般中產階級家庭一年的收入不過是1500美元。南北戰爭使得華爾街一躍成為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

第一個轉捩點:經紀人的自發革命

華爾街混亂無度、投機盛行的童年期在醞釀著一個很大的變革,它源於一個無序的市場中尋求變革的內生力量。

1870年,華爾街《商務金融報》有這樣一段話,"在這個充滿陰謀的時代,保密成為了成功的一個條件。……公司的財務報表……它顯示了公司收入的來源和數量、每一塊錢的用途、財產的收益、運營、供應、建設和維修所花的成本、公司的負債情況以及整體資金的處置情況,所有這些資訊都必須精心編造,以供每個季度公佈出來。"這段話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瞭當時上市公司缺乏誠信、資本市場訊息嚴重不對稱的狀況,當時的上市公司根本不需要披露資訊,即使披露,資訊也完全是虛假的,市場因此極度混亂。

在一場著名的伊利股票對決戰中,作為伊利公司董事會成員的古爾德集團,居然可以在市場渾然不知的情況下,偷偷加印了5萬股的伊利股票,將伊利股票的流通盤一下子擴大20%,使得試圖收購並逼空伊利股票的範德比爾特集團徹底失敗。在當時的美國證券市場上,股市操縱者長期豢養法官,隨時頒佈有利於自己的法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華爾街早期的這種情況使得市場高度混亂,市場崩潰的頻率也非常高,嚴重阻礙了市場的健康發展。最後,所有的經紀人們團結起來,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實的資訊。那麼,怎麼才能保證資訊的真實呢?由誰來編制並核實這些資訊呢?這就是公認會計準則和註冊會計師(CPA)的起源。從此,上市公司開始遵守會計準則並公開披露資訊,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儘管直到今天,虛假資訊也還不能完全避免,但19世紀90年代經紀人的自發革命,是華爾街的第一個轉捩點,它使得資本市場開始走向規範。

有趣的是,這一次變革並不是政府"有形的手"的幹預,而是市場所有參與者為了維護大家共同利益而自發產生的變革,它是市場"無形的手"在起作用。

第二階段:狂蕩不羈的青春期

經過調整之後,美國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早期,我們可以將這個階段比作華爾街狂蕩不羈的青春期。對華爾街來說,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最重要的事件是美國的重工業化進程。在這個階段,美國的鋼鐵工業迅速崛起,在短短的幾十年裏,一舉超過了歐洲各國鋼鐵產量的總和。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崛起,1900年美國GDP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美國的重工業化離不開華爾街,而華爾街也在為美國的重工業化融資的過程中迅速擴大了自身的規模和影響。有一個當時流行的華爾街笑話說明瞭華爾街銀行家在美國重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老師問學生,是誰創造了世界,一位學生回答,"上帝在西元前4004年創造了世界。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組了一回。"這裏所指的重組就是J.P.摩根在1901年對美國鋼鐵公司的重組,重組總規模達14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GDP的7%,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這個階段,除了美國的重工業化以外,另一個對華爾街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無疑是這場在大洋彼岸發生的戰爭的最大受惠者,無論是它的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僅杜邦公司就為協約國提供40%以上的軍需品,業務增長了176倍。一戰也帶動了美國資本市場的迅速擴容。為戰爭融資而發行的國債從12億美元擴大到255億美元,1917年到1919年自由公債發行量達到215億美元。美國的股市規模大幅擴張,尤其是和戰爭相關的鋼鐵行業發展更快,以美國的伯利恒鋼鐵公司為例,股價從46美元飆升到460美元,並一度達到600美元。投資者群體也由戰前的35萬增加到了數百萬。美國資本市場躍升為世界第一大資本市場。一戰期間,僅摩根銀行就代理英國發放了銀團貸款30多億美元。一戰使得美國一舉從戰前最大的債務國變成了戰後最大的債權國。

一戰結束後不久,美國股市進入了一個瘋狂的牛市,20世紀的20年代,在連續八年中,只有一年例外(1923年),道-鐘斯指數都在上漲,一共上漲了50%。當時的美聯儲成立不久,沒有足夠的對股市泡沫的判斷能力和遏制手段,因此沒有採取調整利率等手段來抑制過度投機。另一個推波助瀾的因素是10%的保證金制度,即投資者只要支付10%的錢就可以買股票,在一個不斷飆升的股市中,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制度安排,進一步刺激了股市的投機性。當時的美聯儲以5%的利率貸給美聯儲成員銀行,銀行以12%的利率貸給那些經紀人,經紀人再以20%的利率貸給投機者,而投資者則希望從股市中得到遠遠超過20%的回報。這樣一個逐級放大的資金鏈,孕育著巨大的風險。

1929年10月24日,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股市單日跌幅達22%,這是美國股市有史以來的單日最大百分比跌幅。到1932年,美國股市的總跌幅為89%。在這樣一場股市崩潰中,幾乎所有股票的股價都一瀉千里,所有的投資者都在劫難逃。一個典型的個股案例就是美國無線電公司,無線電作為當時的朝陽產業,相當於今天的互聯網。1929年9月股價超過500美元,1932年7月,股價僅為3美元。在當時盛傳的許多描述股市崩盤後的華爾街慘狀的笑話中,有這樣一則:五星級豪華酒店裏茲·卡頓酒店對來客的第一句問候語改為,"請問,您開房間是來住宿還是跳樓?"

第二個轉捩點:1929年的股災與羅斯福新政

1929年的股市崩盤是華爾街發展歷史上第二個轉捩點。股市崩盤之後,資本市場隱藏很久的許多問題都暴露出來。崩盤後所發生的"大蕭條",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引發了美國社會的思考。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開始實施"新政"。在金融方面,羅斯福對華爾街進行全面的改革和清理,他請老甘迺迪(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的父親)擔任剛剛成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首任主席。老甘迺迪是一個老練的市場投機家,他對市場規則的漏洞和市場中的操縱行為都非常在行,在他的領導下,華爾街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完善各種法律法規,進一步走向規範。利用莊家來打擊坐莊,正是羅斯福總統的高明之處。

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美國金融體系留下了寶貴的財產,那就是在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所建立起來的現代證券法律體系,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銀行緊急救助法令》、《聯邦證券法》等一系列法律。

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第一次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分離,實行分業經營,(摩根銀行因此被分拆成為作為商業銀行的J.P.摩根和作為投資銀行的摩根斯坦利),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銀行的存款人提供擔保。同年通過的《聯邦證券法》規定"證券的發行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禁止虛假陳述"。1934年通過了《證券交易法》,限制保證金交易,防止過度投機。同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成立。1940年通過的《投資公司法》、《投資顧問法》,主要針對共同基金做了規定,限制關聯交易,加強資訊披露,並要求基金從業人員在SEC註冊,同時規定了使用杠杆的上限,並要求共同基金的董事會設立40%以上的獨立董事。

羅斯福實施的金融新政,為華爾街在美國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和美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石,本質上是政府在市場的改革中起主導作用,這一次,華爾街是在"有形的手"的作用下實現了它的第二次轉折。

第三階段:華爾街的成熟期

經過20年代的股市崩盤、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華爾街從20世紀中期到現在,進入了"華爾街的成熟期"。

在華爾街的成熟過程中,有兩個標誌性的事件,一個是美林模式對證券經紀業的改革,另一個是證券分析手段的出現。

美林模式的開創者叫美裏爾,他在20年代來到華爾街,起初是華爾街一個並不成功的經紀人,他在一個所有人瘋狂買入的牛市里保持著相對冷靜的頭腦,一直懷疑股市即將崩盤,他甚至因為自己的這種懷疑而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在和他談完之後,卻相信了他的判斷,和他一起拋售了自己的股票。事實證明,美裏爾是正確的。1929年的股災來臨了,華爾街進入了蕭條期,在這段蕭條期,華爾街沒有什麼經紀業務可做,他只好為幾家連鎖店做財務顧問。美裏爾是一個很善於思考的人,他發現連鎖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商業模式,可以借鑒到證券業務中來。在股市回復生氣之後,他回到華爾街,將連鎖店的模式引入到經紀業務中,建立了遍佈全國的網點,使得美林證券一舉成為傲視群雄的"美林帝國"。美林證券的經紀人全部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其宗旨是為大眾提供理財的服務。而此前在人們的心目中,華爾街的經紀人一直是一群用客戶的錢養肥自己的壞蛋。美裏爾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華爾街經紀人的形象,他向美國民眾灌輸了一個專業、誠信的金融行業的概念,將資本市場從一個少數人的遊戲變成了大眾的投資場所,使證券走入了中產階級,走入了千家萬戶。

現代證券分析方法起源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之前,投資者對證券的內在價值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股票價格往往和企業的實際價值沒有任何的關係,股市完全是一個投機者坐莊和投機的場所,股票也完全是投機家投機的工具。格雷厄姆提出了許多嶄新的概念,比如現金流、公司運營資本等,這些概念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金融學最基本的常識。他也創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分析方法和投資手段,例如強調無形資產和核心技術對公司的重要意義,發明瞭現金流量折現法的公司估值方法,這些方法今天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的基金經理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格雷厄姆使用自己發明的分析方法賺了很多錢,名聲大噪,人們接踵而來,向他學習投資,其中就有後來成為投資大師的巴菲特。格雷厄姆還著書立說,藉此在更廣泛的範圍傳播他的投資理念,他的分析方法和投資理念逐步成為了現代金融分析方法的主流和標準。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經濟繁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幫助美國結束了"大蕭條"。二戰期間,美國經濟增長125%,到1945年,美國的失業人口僅為70萬,只有1940年的10%。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整個二戰期間,美國股市一直在上漲,道-鐘斯指數從130點增長到210點。

戰時的軍事工業抑制了民用工業的發展,也引發了戰後經濟的迅速繁榮。到1960年代,美國股市的規模越來越龐大,任何一個人或是機構都很難再坐莊,因為坐莊的成本太高,於是莊股從美國股市消失了。在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的事件是美國共同基金(也就是機構投資者)的起飛。基金起源於英國,早期英國和美國的基金都是封閉式基金,最早的開放式基金是美國波士頓的麻塞諸塞金投資信託基金(該基金成立時只有5萬美元的資產,在第一年結束時資產膨脹至39.4萬美元,目前其資產已經超過10億美元)。在1970年代以前,基金的發展非常平淡,此後,基金業開始起飛,進入1990年代,共同基金每年增長25%,很難有一個行業能在這麼長時間內一直保持如此持續的高速增長。到2004年底,美國共同基金規模為8.1萬億美元,占全球共同基金規模的半壁江山。

美國共同基金之所以在此時興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國在1930年代通過了一系列的證券業法律,奠定了比較嚴格的基金監管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二戰後經濟平穩高速發展,居民的財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帶來了巨大的投資理財需求。

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較散戶更加專業,使市場漸趨理性,並對上市公司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監督。機構投資者的出現使得投資成為一種產業,實現了規模效應,相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機構投資者更有能力對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考察,這大大地提高了資訊的透明度和市場的有效性。

1970年代以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出現了一輪高科技浪潮,一大批科技含量極高的企業陸續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這些企業包括Apple、Intel等,小型機、個人電腦、半導體工業、網路、生物技術等高科技行業開始湧現。

在1970年代後的幾十年,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所有的高科技產業都是在美國興起的,經濟學家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事實證明,資本市場和科技進步高度有效的結合,營造出一個強大的創新機制,這個機制是美國經濟和科技產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它創造出了"矽穀"這樣的神話;它不斷地發現和推動一輪又一輪的高科技浪潮,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革命性的深刻變化,實現了美國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的轉型,並使其在全球範圍內至今仍然保持領先地位。

在高科技產業的帶領下,美國資本市場迎來了咆哮的九十年代。道-鐘斯工業指數從1990年2000多點起步,持續上漲到2000年的12000點左右,市值上漲接近六倍,而美國資本市場牢牢佔據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市值占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雖然九十年代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股市危機,1998年長期資本資產管理公司破產引發的股市危機,以及2000年中期互聯網泡沫引發的股市調整,等等,但總的來說,90年代的美國股市可以說進入了一日千里的發展時代。

進入新世紀之後,美國的資本市場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危機。"9·11事件"對美國民眾的心理形成了極大的打擊,而安然、世通和安達信醜聞的出現,說明瞭即使在一個嚴格監管、運作良好的市場上,也會出現監管漏洞,或許這一點對市場投資者信心的打擊更為嚴重。

儘管美國的資本市場在新世紀遭受了這些負面的衝擊,但是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內生的機制開始發揮作用。例如,在股市危機出現的時候,美聯儲大幅投放貨幣對市場形成支持;美國證監會在安然事件出現後迅速出臺了《薩班尼斯-奧克利法案》,加強了監管力度,等等。因此,市場仍然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在進入新的千年之後,美國道-鐘斯指數基本上維持在1萬點左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