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高壓經濟的副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6/10/19 01:25

無論「高壓經濟」(high pressure economy)作為貨幣政策是好是壞,都可能對股市和債市帶來莫大風險。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上周建議,運行某種「高壓經濟」,有助扭轉2008至2009年大衰退殘餘的影響,提供股、債市短期支撐。

但除非葉倫能吸引勞工返回職場,同時又不會種下通貨膨脹復熾的惡果,否則股、債市面臨的風險是易跌難漲。

通膨不僅可能自我延續,且有損股票和債券未來投資收益的價值。這還未計入通膨竄高導致利率急升、加劇資產價格波動的因素。



提到閒置勞動力、低生產力和低度投資可能自我延續,也就是所謂「遲滯」(hysteresis)觀念時,葉倫拋出Fed在經濟升溫時持續寬鬆貨幣的可能性。

葉倫說:「假設大衰退後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遲滯,很自然帶出一個問題:可不可能藉暫時維持某種『高壓經濟』,兼具總需求強勁與勞動市場吃緊,藉此扭轉這些對供給面產生的負面影響?」

對企業而言,這當然是好事,因為「高壓經濟」意味更多勞工受僱、支出更多,且會刺激企業擴大投資。但從投資人角度來看,「對經濟有益」、「對企業營收有益」和「對資產價格有益」,其間是有差別的,必須區分清楚。

葉倫的論點是,在當前這波復甦,就業成長與通膨的關聯性不若昔日密切。但為修正上波衰退造成的傷害,而讓通膨蓄勢待發,是一大賭注。

這種做法對決策者有吸引力。經濟遭遇投資和勞工參與率俱低的問題,未來兩、三年Fed若顯著升息,萬一衰退來襲,將可降息刺激經濟,較目前的零利率政策更能應變。

但對資產持有人而言,這卻提供不了慰藉。債市想必嫌惡這種讓通膨侵蝕微薄報酬的政策,資本價值必受重創。

股市賴以支撐的兩大支柱—低工資漲幅(有利企業財務)以及低通膨與超寬鬆貨幣政策(誘使資金撤出安全資產、轉進股市)—則將隨「高壓經濟」奏效、導致Fed升息而撤除。

葉倫的說法可能只是釋出風向球。但莫忘了,在危機時期,央行貨幣政策是要以不尋常的幅度撐起資產價格;隨著政策正常化,價格相對於報酬的比率也勢必下降。(作者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