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6/09/19 15:56
從10月1日起,人民幣將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的儲備貨幣籃子,這將成為中國努力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一個裡程碑。
前IMF中國部主任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在其剖析人民幣崛起的新書《Gaining Currency》中表示,中國需要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進行廣泛改革,才能使人民幣真正成為可與美元平起平坐的國際貨幣。
普拉薩德在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採訪時談到了人民幣的崛起、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發展放緩或逆轉的風險以及人民幣的支配地位。現年51歲的普拉薩德目前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也是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資深研究員。
WSJ: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沒有完全放棄對人民幣管控的情況下設法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您認為中國能夠在多長時間內一直使用您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獨特模式”?
普拉薩德:人民幣甚至在沒有滿足開放資本賬戶和匯率自由化等一些傳統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就已經成為官方儲備貨幣,這一點非同尋常。當然,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是一個關鍵因素。但體量的作用也僅止於此,就連中國也不能完全擺脫經濟學基本規律的影響。除非中國完全開放資本賬戶、允許資本自由進出,並完全放開匯率,否則人民幣難以與歐元、日圓等其他主要儲備貨幣相抗衡。
WSJ:一些評論人士稱,人民幣被納入IMF儲備貨幣籃子可能有助推動中國亟需的金融改革。不過,自去年11月IMF宣布將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以來,中國的改革進展緩慢,有些情況下,政府似乎在改革之路上開了倒車。您認為出現了什麼變化?
普拉薩德:作為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前提條件的各項改革要求充當了去年中國金融和資本市場多項改革措施的重要催化劑。若不是IMF設定了最後期限,中國放開銀行存款利率、建立明確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及增強人民幣匯率(表面上而言)彈性等改革都可能推遲或根本不會實施。不過,去年夏天中國股市的劇烈波動和去年秋天至今年前幾個月的匯市動盪似乎使中國內部反對此類改革的勢力變得更加大膽,也似乎使中國政府喪失了過於積極地推進改革的勇氣。
WSJ:您在書中寫到中國政府一直“非常精明”,多年來人民幣匯率政策舉動每一步都符合中國政府的最大利益。您認為繼續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是否仍符合中國政府的最大利益?
普拉薩德: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使中國有效削弱了美國財政部長期以來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批評。但中國選擇在市場推動人民幣貶值之時落實這一改革,行動的時機對自己有利。實際上,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避免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與美國財政部長期以來有關中國提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的呼聲相悖。讓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這一目標對中國領導人仍有利。這為推進資本項目開放、金融業改革以及提高人民幣匯率彈性等提出了框架,削弱了中國國內對這些改革的反對聲音。在書中,我將這一點描述為“特洛伊木馬”策略,人民幣國際化無論走到哪一步,這些改革對中國經濟都有好處。
WSJ:人民幣真正實現全球化需要哪些條件?
普拉薩德:中國需要一個市場化程度更高的經濟,經濟受政府幹預的程度應降低,此外還需要范圍更大、流動性更強、監管更規范的金融市場。為使人民幣從儲備貨幣上升為避險貨幣,中國還需要實施能夠贏得外國投資者信任的改革,其中包括打造一個更加開放透明且受到監督和制約的政府、法治至上的準則以及獨立的央行。
WSJ:您認為中國領導層有決心採取您羅列出的所有舉措麼?
普拉薩德:盡管人民幣升值的軌跡引人注目,但有關“人民幣終將崛起為全球主導貨幣”的說法以及相關的“美元衰落”的擔憂都被嚴重夸大其詞了。中國領導層正在推進金融業的開放和有限的市場化經濟改革,但同時也強硬且明確地拒絕了政治、法律、體制方面的改革。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或許的確上升了,但若沒有這些廣泛的改革,就永遠無法獲得外國投資者的信任。
WSJ:去年年底以來,中國政府曾多次承諾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您如何看待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
普拉薩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可以說是探索兩個從根本上相沖突的動量之間矛盾能否調和的一次偉大實驗。這兩個動量一是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影響力,另一個是進行大量政府幹預以保持市場穩定及有序。我的感覺是,在中國國務院許可的情況下,中國央行願意進一步放鬆匯率管控,以便在更少約束的情況下管理貨幣政策。然而,2015年8月11日的匯率政策調整執行不力、溝通不善,引發了資本外流驅動的貨幣貶值問題。這一勢頭因中國經濟增長停滯相關擔憂而加劇。
WSJ:您如何評價自2015年8月以來中國央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管理?
普拉薩德:中國央行在向市場傳達其政策目標方面做得越來越好。然而,市場仍認為央行意圖不明確。因此,市場不得不對央行的真正目標和政策加以猜測,引發了外匯市場波動加劇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