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熔斷機制首日 中港爆小股災 官媒權威訪談被指掃巴星
來源:鉅亨網
日期:2016/01/05 08:25
元旦假後首個交易日,中港股市齊爆小股災,而內地熔斷機制首日實施,就創造歷史。A股在接連觸發5%及7%兩度熔斷閾值後,深滬交易所於下午1:30分提早收市,全日實際交易時間大大縮短至只有約2小時32分鐘。滬深接近1400支股票跌停,千股跌停,單日市值蒸發近4兆元人民幣,更有大陸經濟學家呼籲國家隊入市維穩。同於昨日假後復市的港股,亦受拖累,陪跌近600點。外圍股市昨晚亦大跌,美股早段急挫400點。同日,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刊出權威人士訪談,被市場指為股災的掃把星。
A股昨(4)日在早盤大跌4%後,愈跌愈有,滬深300指數午後甫開市,即下午1:12分,跌幅便擴大至5%,觸發第一次熔斷,市場暫停交易15分鐘。然而重新恢復交易僅5分鐘,該指數跌幅迅速擴大至7%,出現第二次熔斷,A股正式「跳掣」,全日停市。
全日計滬指重挫6.86%,創逾4個月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跌幅達8.2%;創業板指數急挫8.21%一。滬深兩市成交5962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一個交易日縮減13%。滬深兩市昨日單日,市值蒸發3.93兆元,跌至52.76兆元。
熔斷機制非旦未能發揮冷靜市場的作用,反而產生助漲助跌效果,引來大批股民創作宣泄情緒。《星島日報》引述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的批評稱,這是企圖人為壓抑市場波動的代價。由於熔斷機制不完善、幅度太窄,加上負面消息交錯,包括人民幣貶值、PMI疲弱、大股東限售令本周五解禁,潛在解禁規模達1.1兆元左右。這些因素加速市場賣壓,形成資金互相踩踏。大陸去年中爆發股災時,當局於7月份曾公布,限制大股東及高層減持股份,股市減持禁令將於本周五(8日)到期,首周解禁市值高達950億元。
其實於元旦日已流傳當局擬進一步限制股東減持,但始終未見有任何公布,而昨日大跌市後,傳深交所已向各上市公司發布通知,提醒股東不能減持相關股份,直至新規定出台為止。雖然深交所網站昨晚仍未有任何相關公布,但傳已有上市公司接到通知後,向深交所作出大股東、高管不減持的承諾。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指出,A股大跌,部分是建基於投資者對股東減持解禁的恐慌,呼籲上市公司表態,並呼籲國家隊入市維穩。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昨日收市後齊發公告,提醒投資者注意交易風險,理性投資。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也表示,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熔斷機制不僅沒有減輕市場波動,反而增加了市場波動。而過度多干預,對穩定股市是反效果,對長遠發展不利。有分析指,中國以散戶居多,羊群效應明顯,熔斷並恢復交易後,大家可能跑得更快,沽得更狠。
大陸有融斷機制,香港亦有類似的機制,首階段只針對籃籌及國指成份股。香港今年第3季將引入類似升跌停板制的「市調機制」,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表示,今次大陸熔斷機制已證明冷靜期未能令投資者冷靜之餘,更觸發恐慌性拋售,加速股價波動,「投資者最怕停,所以冷靜期後一定沽了再算,令股價跌得仲急。」他認為,港交所應觀望內地熔斷機制的效果,再決定本港應否實行「市調機制」,但港交所回應指,新機制將如期實施。
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表示,最重要是港交所不要打算設立停板制,否則將扭曲香港自由市場。他相信,香港資者相對成熟,在冷靜期後不會跟風沽貨,出現類似昨日大陸的問題。
在「市調機制」下,藍籌股份5分鐘升跌10%進入5分鐘冷靜期,限制在一個窄幅內買賣,冷靜期過後即可恢復交易,早午市各最多一次。 (接下頁)
香港《文匯報》引述多家機構分析認為,市場昨日並無實質性利空因素,但投資者卻都過不了心裡那道坎:跌到2%時市場就開始「草木皆兵」,想?離3%不遠了,5%的熔斷也是觸手可及。觸發第一次熔斷後都慌了手腳,都在等15分鐘後趕緊拋盤。這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到:滬深300指數首次觸發熔斷用了2小時12分鐘,而觸發第二檔7%閾值則僅用了6分鐘左右。原本的「冷靜期」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恐慌期」,所有人都在趕?賣出。
熔斷機制在外國並非新事物。美國市場發生的熔斷,是市場面臨真實暴跌之中來個「釜底抽薪」,而熔斷本身不會成為暴跌的催化劑。法國、日本、韓國等市場也採用熔斷機制,也未見因為熔斷而造成股市大跌。熔斷機制設立的初衷明明是為了緩解跌停帶來的恐慌情緒,結果為何投資者卻因為熔斷而倍加恐懼?
中很多散戶投資人都對熔斷不甚了解,只聽說「狼來了」,趕緊跑,還有人認為熔斷是「股票壟斷」,不得了,要拋要套現。其實,投資者不僅要克服恐懼心態,還要提高自身知識面,才不會人云亦云,方寸盡失造成人踩人現象。
大陸股市急跌,官媒《人民日報》昨(4)日再在頭版頭條轉二版,以跨版方式發表權威人士對當前經濟的論述文章。文章指出,「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形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形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民生證券解讀稱,權威人士以鮮明觀點明確未來預期,去除不必要的爭論。
該篇重量級文章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人民日報》以往類似的高規格文章,大多來自核心最高層,相信這次也不例外。權威人士指出,供給側結構有五大重點任務,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權威人士指出,「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則『病情』會愈來愈嚴重。」而且「改革有一個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
權威人士強調,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是實行需求緊縮,不是搞新的「計畫經濟」。比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可以減緩去產能帶來的「減法」效應。而去產能又會調整供求關係,防止出現通縮。
對於大家顧慮的改革陣痛,權威人士稱,「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要勇於做得罪人的事,否則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給後面,將來會得罪天下老百姓。」並指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殭屍企業,讓其入土為安,因「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實踐證明,市場的選擇是最有效的。現在成功的企業都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闖出來的。
無獨有偶,去年5月25日,《人民日報》以同樣版面,刊出同樣高規格「權威訪談」,指出要高度警愓以高槓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文章發表不到1個月,A股股災爆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