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席勒:景氣復甦...要強化願景靈感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5/05/23 03:16
2008年金融海嘯已過去七年,但全球經濟仍千瘡百孔。憂懼讓個人勒緊褲帶、使企業怯於投資,結果使經濟更弱,憂懼更上心頭,於是更約束支出。惡性循環使經濟愈陷愈深,終難自拔。金融海嘯已成過去,但我們仍未擺脫情緒的低潮。
這有點像「怯場」心態。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會令人猶豫不決、或喪失靈感。憂懼也造成焦慮,使人表現不佳。一旦惡性循環開始,便難以煞車。
然而,現在許多人認為當前經濟疲軟絕不只是因為「回饋圈」效應,一定還有更實際的東西。但實情並非如此,而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儘管利率已到谷底,投資就是無法回升。
過去五年多來,全球多數國家實質利率(經過通膨調整)都在零附近。公債最明顯,公司債殖利率也降到歷史低點。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考慮修橋建路應是理想時機。若修一條路的成本為10億美元,之後每年將支出養護費用,每年對社會創造的淨利益是2,000萬美元,當長期實質利率為3%時,修路就不划算,因為利息成本會超過社會利益,但若長期實質利率只有1%,政府就應該借錢修路。這會是一項正確的投資。
以4日為例,3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經通膨調整後僅0.86%,目前許多國家的利率都跟美國差不多。我們對提升道路品質的需求並未降低,因為隨著人口增加,投資的需求也將更明顯。但為何卻看不到修路熱潮?
人們承擔經濟風險的胃口之所以會減弱,可能並非完全源自於憂懼,也可能是認為其他人會害怕、或莫名其妙地認為景氣環境不適合,或甚至根本就缺乏靈感,而靈感卻適足以幫我們克服憂懼。
我要強調的是,在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美國經濟成長最快的時期是1950年代及1960年代,當時政府大舉投資興建跨州公路系統。
再看當前美國經濟之所以相對較佳,靠的便是一些靈感。頁岩石油革命使能源價格下降,也使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降低。
近年來通訊業的大躍進,例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硬體及各種軟體等,也都原產於美國。
政府擴大支出如能引發像跨州公路系統那樣的靈感,就能刺激經濟進一步成長。如果認為政府無法刺激民眾的想像力,其實大錯特錯。政府不需要東做一點、西做一點,而是要幹大事、做革命性的事。
各國政府出資進行的太空探險計畫,如果是由科學家領導,而非官僚當家,就能引發豐富的靈感。憂懼正是當前經濟進步的重大障礙,而能夠為未來創造願景的靈感愈強,憂懼自然就會節節敗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