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從大米價格波動看大宗商品泡沫原理


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4/12/15 18:21

想要理解近期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大跌,不妨看看廚房裡不起眼的農產品:大米。

經濟學家認為,囤積在大宗商品泡沫的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不過他們到現在才獲得理解其作用原理所需的証據。經濟學家的研究所形成的結果之一是:價格尚未觸底。

有關大宗商品泡沫形成的標準理論總是從供需失衡開始講起。這會導致價格上漲並引發小規模囤積行為。導致囤積的原因或是擔心供應不足,或是希望未來能夠賣個好價錢。這會進一步限制供應、推高價格。於是防御性囤積搖身一變,成了大規模囤積,泡沫也由此膨脹。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Harrison Hong說,但是從上述內容依然難以看出泡沫形成過程。因為大宗商品市場是一個由供應商、中間商和消費者組成的復雜網絡。

棉花價格在2011年創下140年新高,很顯然當時市場發生了囤積,但沒人知道囤積的規模有多大。包括印度和巴西在內的產棉大國沒有提供庫存數據。當年1月《華爾街日報》到訪中國山東省,山東農戶在家中囤積了數千磅棉花。眼下棉花價格已經從峰值下跌大約70%。

不過最近研究人員則有機會接觸大量消費者行為數據。咨詢公司尼爾森(Nielsen)和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合作進行了一個項目Nielsen Homescan Panel,有10萬美國家庭為該項目記錄所購買的每件包裝商品的條形碼,從而提供消費行為信息。

Harrison Hong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經濟學家Aureo de Paula 和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經濟學家Vishal Singh合作,使用前述Homescan 數據來找尋大米價格泡沫的形成原因。這次大米價格泡沫始於2007年末,當時印度由於擔心糧食安全禁止出口大米。人們開始擔心大米短缺,恐慌性搶購接踵而至。當時美國沒有面臨大米短缺,但大米價格依然躥升,人們也開始囤積大米。好市多(Costco)批發店和山姆會員店(Sam's Club)甚至開始限制大量採購。

這些經濟學家發現了令人驚訝的現象。比如,人們可能認為較低收入家庭更容易對物價上漲感到恐慌,但事實上較高收入家庭囤積的大米最多。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新聞的追蹤更緊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錢來買大米。

真正令人奇怪的是,許多之前從不買大米的家庭卻在危機期間購買了大米,而此後卻不再買大米。這些家庭或許是為了倒賣大米,但更可能是因為受到形勢的感染。2008年年初至今,大米價格下跌了將近一半。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宗商品泡沫的養料來自非理性行為,這種泡沫不會永遠持續。最終,高昂的價格會導致消費量減少和供應增加,接下來便是價格下跌和庫存減少,而囤積居奇的中間商為了減少損失只有出貨。

也許原油和鋼鐵並不存在泡沫,但隨著原油和鐵礦石價格暴跌,類似的一幕卻在上演著。

想像一下,原油和鋼鐵的庫存正以略高出正常狀態的步伐增加著。在全球消費量將不斷上升並將始終超過供應量的預期鼓舞下,人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緊缺心態,與那些囤積大米的人如出一轍。

顯而易見的是,鐵礦石和其他一些金屬在中國“影子銀行”迅速膨脹的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投機抵押品的角色,而中國政府正在整頓“影子貸款”。在美國,勘探和開採公司曾不惜重金搶佔土地,獲得了從地區銀行到私募股權公司等各個方面的資金支持,他們相信百元油價是必然的。這些都為高收益債券市場的潛在危機埋下了禍根。

隨著人們重新面對現實,大宗商品可能還有很大的跌價空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