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全球原油價格究竟緣何下跌?


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4/12/16 07:41

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尼日利亞源源不斷地向北美地區的煉油廠提供高品質原油。到了2010年,這一貿易規模達到了平均每天100萬桶。

隨後美國迎來了能源業的繁榮期。到了今年7月份,尼日利亞已不再向美國出口石油。

在被美國國內激增的石油產量所取代後,數百萬桶的尼日利亞原油如今湧向了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而這些國家也正是中東各國所欲吸引的買家。由此引發的市場份額之爭,或將重塑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簡稱:歐佩克),並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石油市場。



近來全球原油價格從每桶100美元上方驟然跌至65美元以下,一些人將此形容為全球兩大產油國——沙特和美國相互對抗所造成的結果。然而實際情況要更加複雜,這其中涉及到利比亞的叛軍、印尼的出租車司機、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石油工人乃至中東各國的油長。這既反映出了原油供應的大幅增加,也折射出原油需求的下滑。

而油價的大幅跌勢可能不會很快結束。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稱,美國油價在2015年可能會跌至每桶50美元。上週四,美國油價多年來首次收於60美元/桶下方。

這次油價下跌的根源要回溯到2008年德克薩斯州科圖拉附近的一個小鎮,在圣安東尼奧和墨西哥邊境之間。Eagle Ford頁岩區的第一口井就在這里鉆探。當時美國原油日產量大約為470萬桶。

2009和2010年,全球經濟復蘇,石油需求增加,原油價格上漲,為發現新的供應提供了動力。在科圖拉和其他地區,美國鉆探商響應了這一趨勢。達拉斯Coquest的石油貿易商Dean Hazelcorn稱,當時的情況就像是石油業的軍備競賽,大量的石油礦藏被發現。

如今,德克薩斯州南部分布著200多個鉆井平台,在地面下的岩石中鉆探。一旦經過鉆探和液壓斷裂處理,這些礦井將出產大量優質石油。目前,美國的原油日產量為890萬桶,得益于Eagle Ford和其他新開采油井的貢獻。

美國并沒有增加汽油產量,否則他們將耗盡所有新增原油。而且根據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美國法律,出口原油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美國煉油企業從德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采購低價的優質原油,來取代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巴西的原油,以及除加拿大以外的其他所有石油生產國的原油。

2008年8月,也就是Eagle Ford打下第一口頁岩油井一個月之前,歐佩克出口至美國的原油為1.806億桶。到了2014年8月,歐佩克對美國的石油出口量只剩下這一數字的一半,約為9,290萬桶。這相當於抵達美國港口的油輪數量減少約100艘。減少的油輪到其他地方去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全球對原油不斷增長的胃口似乎能夠吸收所有這些美國不再需要的原油。到2011年,油價開始在每桶90美元至100美元之間徘徊,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這一價格區間。

但到今年早些時候,另一種趨勢開始成為關注焦點,令華爾街能源分析師和其他市場觀察人士感到意外。今年3月,許多分析師預測今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將增加140萬桶,至9,270萬桶。

現在看來這一預測過分樂觀。

Macquarie Research的能源策略師Vikas Dwivedi稱,全球經濟增速普遍下降削弱了部分需求。與此同時,一些亞洲貨幣兌美元走軟。

在印尼、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油價出現上漲,而這些國家時正在逐步取消燃料補貼。在雅加達和孟買,駕車人減少了汽油使用量。

Dwivedi說,原油供應增長勢頭強勁的事實并不讓人意外,但石油需求直線下滑,本來就看跌油價的市場還充斥著各種對油價不利的消息。

供應增加與需求下滑并存的局面給油價帶來了下行壓力。然而今年整個夏季,伊拉克動亂擔憂還一度導致油價居高不下。當時交易員擔心,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簡稱ISIS)武裝分子可能迫使伊拉克減產。

接著,兩大事件改變了原油市場的走勢。6月底,《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報道稱,美國政府近40年來首次批準出口美國原油。雖然被允許出口的油品有限,但市場認為這標志著美國首次打破了長期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不僅減少了原油進口量,還可能很快開始出口一定量的原油。這一消息攪動了原油市場,油價開始從夏季高點回落。

今年7月1日,利比亞叛軍同意開放Es Sider和Ras Lanuf港口。這兩大石油出口港口被關閉了一年。利比亞石油經由地中海出口到歐洲。尼日利亞已不再向美國墨西哥灣和加拿大東部出口石油,向歐洲的出口也將很快被取代。

尼日利亞日漸加大對中國的石油出口。

油價跌勢開啟。7月底,美國原油價格跌破每桶100美元。9月初,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IEA)指出,原油需求增速已顯著放緩。一個月后,油價跌破每桶90美元。

9月中旬,《石油情報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稱,大西洋兩岸的石油供應過剩,尼日利亞需要在亞洲為其所產的輕質低硫原油找到新客戶。

沙特并不希望尼日利亞與亞洲煉油廠商建立長期關系。9月末,沙特決定立即降價以鞏固自己在市場的地位。該國將銷往亞洲的原油官方價格每桶下調1美元,一周之內,伊朗和科威特也緊隨其后選擇降價。

兩周之后,IEA再度將全年石油日需求量增長預期下調20萬桶,至70萬桶,這一預期只有該機構年初預期的約一般水平。受這一消息影響,油價每桶下跌近4美元。

這時的石油市場似乎已進入直線下跌階段。10月份的23個交易日中,原油價格有八個交易日跌幅超過1美元,有一個交易日上漲了1美元。

交易員的注意力轉向了歐佩克。以往歐佩克會在油價下跌時減產、在油價上漲時增產,起到市場穩定器的作用。其實很多歐佩克國家並不希望減產,因為它們依靠石油賺取的現金來支付龐大的福利開銷。

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Ali al-Naimi)數週以來一直保持沉默。過去每當沙特減產,總會引火燒身,唯一的結果是其他國家繼續生產石油並搶走沙特的石油客戶。

紐約追蹤全球原油市場動態的公司ClipperData的首席營運長蔡恩(Abudi Zein)表示,沙特也已經感覺到了這種競爭。他說,以往主要將石油出口到美國的哥倫比亞今年發現其最大的買家是中國,而中國是歐佩克的一個重要市場。

蔡恩說,對沙特而言,亞洲是個增長的市場。他表示,在北美尼日利亞和哥倫比亞已經被踢出當地市場,沙特必須得採取點措施。

11月晚些時候在維也納的例行會議上,歐佩克維持產量不變,美國和歐洲的石油價格則每桶再降7美元。

上週三納伊米曾被問及歐佩克是否很快採取行動減少出口,而納伊米的則反問,歐佩克為何要減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