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美國和敘利亞為什麼沒打起來?


來源:華爾街日報/杜劍峰
日期:2013/09/18 07:09

“世界上是存在罪惡的力量的。非暴力運動不會阻擋希特勒的軍隊,談判不會令基地組織的頭目放下他們的武器……有的時候一個國家會發現,使用武力,單獨地或共同行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為道義所需。”

這是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在挪威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發表的一番講話。當時中東正同時進行著兩場有美國參與的戰爭,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決定一度引起外界很多爭議,所以在頒獎禮上奧巴馬花了很多時間闡述美國使用武力的必要性。五年後回頭再看,這段話完全可以作為奧巴馬在武裝打擊敘利亞前勸說國會、公眾和全世界支持自己動武決定的說辭。



然而,奧巴馬“正義需要武力維護”的理論在2013年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響應,在8月21日敘利亞境內發生化武襲擊事件後,白宮試圖對阿薩德政權進行軍事打擊的計劃在國內外遇到重重阻力。雖然奧巴馬親自上陣,苦口婆心強調動武的必要性,但是仍然沒有爭取到美國公眾對軍事行動的廣泛支持。

但事態突然峰回路轉。9月9日,俄羅斯提議讓阿薩德“交出化武換和平”,敘利亞迅速做出積極反應,表示願意考慮放棄境內的化學武器。化武危機出現和平解決的可能。9月14日,美國國務卿克裡在日內瓦同俄羅斯代表簽署協議,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解除敘利亞的化學武器。雖然奧巴馬總統在隨後的聲明中表示仍然保留武力打擊的可能,但是在相當長時間內美國應該不會再度考慮對敘利亞動武的可能。

從最初的劍拔弩張,到最後美俄簽署和平解除化武的協議,一場事先“張揚”的武裝打擊最後偃旗息鼓,幾個關鍵因素在局勢的演變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美國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在軍事幹預敘利亞的問題上分歧嚴重。

在過去兩年,美國政壇要求對敘利亞動武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主戰派的代表是曾經在2008年大選中同奧巴馬逐鹿白宮落敗的約翰‧麥凱恩。麥凱恩一直呼吁美國政府動用武力推翻阿薩德政權,認為對敘利亞的武裝幹預既符合人道主義原則,也符合美國在該地區的長期利益。他多次表示,阿薩德政權對平民百姓大開殺戒,兩年中導致十萬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有能力停止這種人道災難的美國政府不能坐視;同時敘利亞是伊朗的盟友,阿薩德當政,擴大了伊朗的地區影響力,對美國和以色列都構成巨大威脅。

為了表示對反對派武裝的支持,麥凱恩甚至於今年5月秘密進入敘利亞邊界,同反對派武裝的代表會談並合影留念。在麥凱恩同敘利亞反對派的合影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媒體上後,一家黎巴嫩的媒體迅速指出合影者中有兩個曾經綁架了11名穆斯林的恐怖分子。雖然麥凱恩一再否認來自黎巴嫩的指控,但是這個小插曲卻暴露了一個問題:進入敘利亞,你不知道你的朋友是什麼人。

這正是反戰派的觀點:敘利亞內戰局勢復雜,境內反對武裝山頭林立,目前勢力最大的幾個武裝都同基地組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大動幹戈打掉阿薩德,敘利亞很可能還是陷入軍閥混戰,而美國的武器幾乎可以肯定會落入反美的“聖戰者”手中。

8月21日的化武襲擊發生後,為了維護美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威信,奧巴馬不得不開始認真考慮對敘利亞境內的目標進行武裝打擊,以向世界証明阿薩德公然無視來自美國總統“紅線警告”的後果。但伴隨著奧巴馬的動武決定,美國國內圍繞著敘利亞問題的分歧也隨之在媒體的聚焦下被進一步擴大。

作為民主黨左翼代言人的《紐約時報》社論版於8月28日刊文批評奧巴馬政府在尚未提供充分証據証明阿薩德要為襲擊負責的情況下便急於動手,並強調軍事打擊應該盡量獲得安理會首肯,同時還應得到國會的授權。社論還指出白宮始終沒有對軍事打擊所要達到的戰略和外交目的給出清楚的說明,提醒奧巴馬不要重蹈小布什在伊拉克的覆轍。

國會和媒體中的主戰派對白宮的計劃也不買賬。鷹派們認為計劃中的打擊規模太小,對敘利亞國內局勢不會有實質性的影響。《華爾街日報》更認為敘利亞問題的核心是阿薩德政權,美國政府的軍事行動應該將推翻阿薩德作為戰略目標。麥凱恩諷刺白宮提前向媒體吐露打擊規模的行為相當於“天氣預報”,等於“告訴阿薩德明天下雪,不要出門”,這樣的打擊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敷衍了事。

其次,白宮箭在弦上,卻引而不發,更根本的原因在於,華盛頓諸公的反對聲音背後,是美國公眾中強烈的反戰、厭戰情緒。

在奧巴馬提出要申請國會對軍事打擊的授權後,多家媒體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數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美國民眾反對介入敘利亞內戰。過去20余年美國政府在境外發動的大型軍事行動,在開戰前都獲得了大多數美國民眾的支持,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曠日持久的戰事使美國民眾對戰爭產生了厭倦情緒,越來越多的民眾傾向於認為,在美國國家利益沒有受到影響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不應再貿然對國際事務進行軍事幹預。

白宮在爭取公眾支持的努力中,花了很多精力試圖証明阿薩德政權是使用化武的元兇,以強調美國政府動武的正當性。但是CNN的一項調查表明,有80%的民眾相信美國政府的說法,認定敘利亞政府軍要對8月21日的悲劇負責,但是仍然有近60%的人反對採取軍事行動。《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指出,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使美國患上了“全社會范圍的‘創傷後應激綜合症’(PTSD)’”,所以公眾對敘利亞爭端望而卻步。

就在美國輿論就是否應該動武爭論不休時,9月6日勞工部發布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美國失業率仍高達7.3%,勞動力參與率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在國內經濟沒有完全走出低谷、大量的普通百姓仍然為飯碗和生計發愁時,試圖說服公眾為敘利亞局勢擔憂變得更加艱難。

由於美國眾議員任期只有兩年,所有眾議員在2014年中期選舉中都面臨換屆重選,所以他們對民意格外敏感,在大多數百姓反戰、厭戰的情況下,對總統的授權請求說“不”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政客們的觀點分歧和公眾的反戰情緒,美軍最終沒有施行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同奧巴馬一貫的反戰立場也有很大的關系。

作為一名自由派民主黨人,武力幹預同奧巴馬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原則有抵觸。他在出任總統前一直以反戰聞名,早在2008年的總統初選中,在同強大的希拉裡時角逐黨內提名時,當初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立場使他受益匪淺;在獲得黨內提名後,指責小布什政府不負責任地發動伊拉克戰爭也是他競選的“主旋律”之一。

上任伊始,奧巴馬在著名的埃及講話中闡明了自己同小布什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反對美國至上,反對動輒使用武力,在其它場合也多次表示要以和談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手段,並強調聯合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權威地位。2011年北約對卡紮菲政權採取行動,也是在從安理會得到綠燈後奧巴馬才下令參戰。

另外,作為一名精明的政客,奧巴馬在執政過程中對民意波動非常敏感。雖然戰火已經燃燒了兩年,但美國公眾對敘利亞局勢關注度非常低。對於奧巴馬來說,這次對敘利亞動武,在政治上是減分的一項任務。現在他更希望在國會山上同政敵共和黨們就預算問題打一場勝算很大的遭遇戰,而不是在一場不得民心的戰事中消耗政治資本。所以在美國軍艦已經在地中海集結待命後,他還遲遲下不了決心,猶豫再三,決定向國會申請授權,希望“責任均攤”,不想一個人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正是他向國會申請授權的決定,成為這次危機的轉折點,最後使俄羅斯介入、簽訂和談協議成為可能。

在同俄羅斯簽署協議前夕,奧巴馬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電視採訪時表示:“過去兩到三周美國政府努力的結果,是現在敘利亞政府承認擁有化學武器,並願意加入《國際禁止化武條約》,而敘利亞最重要的支持者俄羅斯表示將向敘利亞施加壓力,接受(解除化武的)協議──對於我來說,這些都顯示我們的努力是正確的。”

雖然輿論對美俄協議是否能得以順利落實充滿疑慮,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奧巴馬的領導能力也招致廣泛質疑,但以和談的方式暫解危機,使奧巴馬避免了下令發動一場自己信心不足、又缺少民眾支持的戰爭,對他來說,應該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作者杜劍峰現在美國從事生物醫學的博士後研究。在工作之余,一直關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尤其對美國總統競選和娛樂工業有濃厚興趣。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您可以通過新浪微博與作者聯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