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大宗商品遭遇中國經濟放緩寒流


來源:華爾街日報/DANIEL YERGIN
日期:2013/08/09 16:26

6月份已進入夏季﹐但是今年6月份舉行的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卻讓人感到些許寒意。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說﹐我們沒有可以揮舞的魔杖﹐他承認俄羅斯經濟增長突然減速。他在這次論壇上說﹐俄羅斯主要出口商品的價格多年來一直上漲迅速﹐但現在情況發生改變﹐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

讓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打冷顫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寒流。這意味著曾經依賴於中國強勁需求的出口國現在需要調整策略了。大宗商品出口國面臨的挑戰尤其大。過去10年﹐他們是大宗商品“超級週期”(需求加速增長以及商品價格不斷攀升共同作用下帶來的經濟增長)的極大受益者。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這種超級週期也結束了﹐也就是說他們未來面臨艱難的選擇。

這個超級週期始於10年前﹐也就是2003年中期。此前中國已經經歷了20年的高速增長期﹐每年經濟增幅達10%。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開始提速﹐主要受側重發展重工業提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導致對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加速上升。中國經濟在2003至2012年期間增長了近2.5倍。因此為了給工業機器提供充足燃料以及支持每年2,000萬人口從農村遷移至城市的趨勢﹐中國對大宗商品產生龐大的需求。



然而已經習慣於產能過剩和需求疲軟的全球大宗商品供給系統當時還沒有做好迎接這個超級週期的準備。但是總會有一些被動的改變﹐那就是價格。大宗商品價格一度以驚人的速度上漲。2008年底衰退初期這波漲勢一度有所回落。而後﹐隨著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刺激計劃﹐中國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也隨之回暖。銅價在2011年觸及峰值﹐比2003年高出六倍。中國的銅消費量佔全球總消費量的40%左右﹐2003年則不到20%。

以這樣的經濟規模在30年中保持10%的年增長率在全球經濟中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從某方面來看﹐這樣的增長趨勢注定難以持續﹐中國目前就在發生這種情況。中國已經面臨總理李克強所稱的“中等收入”國家會面臨的“嚴峻的結構性問題”。中國不能再繼續依賴出口作為主要增長引擎。快速上漲的工資水平(沿海省份工資水平年均增速高達15%-20%)正在侵蝕曾經提振中國出口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這種情況在經濟表現中有所顯現。過去五個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都低於8%﹐截至6月份的最近一個季度增速為7.5%。中國領導人似乎已經發現﹐中國正面臨從出口帶動型增長向內需拉動型增長的歷史性轉變。中國主席習近平4月份對外國商人說﹐我不認為中國能夠保持超高速增長﹐這也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中國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

對於經濟命運和GDP都依賴於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來說﹐中國這股寒流著實寒風凜冽。中國仍將是工業商品的最大市場﹐但是需求增速不再像以往那樣快。與此同時﹐此前為了滿足超級週期的需求﹐全球大宗商品產能已經大幅擴張。

正因為中國做了這麼多事情刺激這一超級週期﹐因此其經濟放緩才是導致這個超期週期終結的最重要的因素。這一變化也體現在商品價格上。銅價較2011年高點下跌30%﹐鐵礦石跌32%。整體上﹐HIS非原油大宗商品指數自2008年以來下跌了27%。

這一超級週期終結也意味著大宗商品不再步調一致。比如﹐鋁價幾乎回到了2004年初的水平。中國煤炭價格自2008年低點下跌了40%。另一方面﹐鐵礦石價格仍然遠高於10年前的水平﹐過去幾週也有所攀升﹐原因是新的中國貿易數據顯示大宗商品進口增加。

包括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在內的石油生產國極大地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10年前﹐人們普遍預期油價將保持在每桶20至28美元的區間。2004年2月的一次歐佩克(OPEC)會議上﹐一位石油部長警告說﹐油價可能下跌﹐而且沒有底線。

但隨後需求開始上升﹐油價也一飛沖天。這同樣是上述超級週期的一部分。在2003至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中﹐中國就佔據了60%的份額。中國正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油價上漲同時也是受過去10年中諸多國家的石油供應“集體中斷”所推動﹐其中包括伊拉克、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和美國(因颶風“麗塔”(Rita)和“卡特里娜”(Katrina)所致)。

當前油價大體上位於每桶105至110美元的區間﹐比10年前的水平高出三倍以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油價沒有受到大宗商品價格整體疲軟的影響。其中有地緣政治的原因──中東形勢不穩定﹐伊朗原油遭禁運對供應的影響﹐以及利比亞、尼日利亞、也門和南蘇丹等國供應持續中斷。然而在這方面﹐出於對高企價格的響應﹐供應狀況也在發生變化。美國原油產量自2008年以來增加了近50%﹐主要來自北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和其他州的致密油或頁巖油。這種非傳統原油供應的持續增長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緩解油價。

“中國寒流”也已經給礦業公司的規劃和投資造成混亂。這些公司的管理層也是一樣。包括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力拓(Rio Tinto)和英美資源(Anglo American)在內的頂級採礦和金屬公司絕大多數都在過去一年內撤換了首席執行長。它們的新領袖主要關注的不是擴張﹐而是控制投資、縮減項目以及整合業務。

歸根結底﹐已經習慣了中國需求無止境增長的那些國家會在這股寒流中受到多大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要取決於世界經濟狀況﹐尤其是歐洲經濟。同時還取決於北京實現經濟軟著陸的情況﹐以及將經濟從出口驅動轉向內需驅動的再平衡實施得如何。

但出口國不能再指望以豐厚的原材料出口收入來維持經濟增長以及為政府開支提供資金。對於那些在如今已不存在的超級週期中風生水起的國家而言﹐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降溫將會令它們的政治局勢升溫。面對經濟動盪﹐澳大利亞、巴西、南非和眾多其他國家(包括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將不得不面對市場改革及經濟和稅收政策等艱難問題﹐這些曾經是它們在超級週期中得以避開的問題。

(本文作者著有《探索:能源、安全和現代世界的重建》(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企鵝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並任環球通視(HIS)副董事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