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9日

銀行不能“大而不改”


來源:金融時報
日期:2013/07/03 06:14

金融危機對英國經濟和公共財政造成的經濟與財政負擔堪比世界大戰。殘酷的事實必然會啟發應對之策。所以,改革必須是徹底的。“一切照舊”是行不通的,因為這可能導致國家毀滅。不能允許任何一個行業這樣經營下去。正如已經卸任的英國央行(BoE)行長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近期提到的那樣:“銀行大到不能倒,大到不能‘坐牢’,或者是規模過大本身,都是不符合我們國家利益的。”

危機很可能將令英國永久性地損失六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何發生危機?答案是,我們將貨幣供應、支付系統和信貸供應這三種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提供托付給了一個私有產業。但信貸有風險,貨幣和支付必須萬無一失。因此,政府提供了越來越強的安全保障。但唯利是圖的銀行家的反應卻是把銀行變得越來越脆弱。政府好心希望增強銀行的安全性,到頭來卻給了銀行家進一步冒險的機會。



只有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才能對英國議會銀行業標準委員會(Parliamentary Commission on Banking Standards)報告的提議進行評估。這份不久前出台的報告,內容令人壓抑,但其提議的大膽程度值得矚目。它揭露了危機前英國銀行業普遍的瀆職和無能現象。

報告涉及範圍廣泛。例如,它在競爭方面發表了諸多看法。但銀行體系的健康是問題的核心。銀行家肆無忌憚地攀比誰能更加不負責任地管理自己的銀行,這只能為客戶帶來短暫的好處。當且僅當銀行決策者能夠完全內部消化風險時,才有可能實現良性競爭。但報告表明,事實並非如此。把銀行拖垮的銀行家腰纏萬貫,而整個公眾、尤其是納稅人卻要為他們收拾爛攤子。那麼應該怎麼做?本質上,答案是重點改革結構和激勵方式。

從結構上看,我曾經擔任委員的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 以下簡稱為ICB)建議將零售銀行業“圈護”起來,這樣政策制定者以後將擁有更多選擇餘地。從資本上看,我認為應當大大增加資本。允許銀行通過大肆增加杠桿來提高股本回報率(ROE)是荒謬的。但可惜的是,政府卻不這麼想,它否決了ICB一項毫不過分的提議——將被“圈護”銀行的股本要求從資產的3%提升至4%。議會委員會的主要提議之一是政府應當“放棄在政治上對杠桿率政策的控制。杠桿率政策是提高銀行體系安全保障的最重要工具,它理應由監管機構負責。”正是如此。

提高股本要求必然將刺激股東加強對銀行管理的監督。的確,如果股東要承擔的資產負債表風險少之又少,“股東控制”也就成了笑話。但我們同樣有理由激發員工尤其是高級管理層的監督動力。理由很充分:他們運營的是公共信托機構。

兩組提議特別具有說服力。第一, 採用債券式獎金,凍結10年後再發放,並且這些債券可用於銀行內部紓困。考慮到信貸周期的長度與將管理層和債權人利益協調一致的需要,這是合理的。第二,委員會建議對“不顧後果”的行為施以民事乃至刑事處罰。我支持這兩種想法,它們反映出銀行家的公共責任。

銀行家肯定會爭辯道,此類想法將營造出“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並且打擊冒險行為。對於他們的異議,我們應當不予理會。因為其他人願意毀滅他們的經濟,所以我們也應當敢於毀滅自己的經濟,這種理論是錯誤的。被“圈護”銀行面臨的國外競爭可以忽略不計,而補貼全球投行與公共利益無關。最後,正如默文‧金爵士所說:“資本不足才是發放貸款的障礙。”類似地,扭曲的刺激方式扭曲了冒險行為。

閱讀委員會的報告,很難不感到憤怒。銀行業欺騙了公眾。盡管採取了可喜的實質性改革,但它仍然本性不改。銀行業認為自己太過重要,因此不宜改革。事實上,恰恰是因為銀行業太過重要,所以它不能不改革。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近期表示:“委員會的核心看法絕對是正確的。正如他們所說:‘銀行業的高標準不會影響它們在全球範圍的成功。相反,高標準能夠刺激成功。’”他承諾在7月份“做出更為全面的回應”。他應當接受並實施這些提議。英國能夠而且必須為銀行業的改善指明道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