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此處、彼處,到處都是起義


日期:2013/07/01

持續至今的土耳其起義跟來了巴西更大的起義,緊跟著又是較少得到注意但同樣真實的保加利亞起義。當然,這些起義並不是第一次,而僅僅是近年來一系列這類真正世界範圍起義的最新一批。分析這一現象有許多角度。我認為這些起義是1968年開始的世界革命的延續過程。

可以肯定的是,各國每次起義在細節和國內力量對比上都有其特點。但是,如果我們要領悟當前事件的意義,並決定我們大家--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團體--應該如何去做,就必須看到某些相似之處。

第一個共同特點是,所有起義一開始往往都很小—幾個勇敢的人由於某事進行示威。隨後,如果擴散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知的—那就變成了大規模起義。突然之間,不僅政府受到攻擊,在一定程度上,國家也受到攻擊。這些起義是以下兩者的結合,即一些人要求換上一個更好的政府,另一些人則對國家合法性本身提出質疑。這兩個群體都以民主和人權為題,儘管他們對這兩個術語的定義很不一樣。整體而言,這些起義的色彩是從政治舞臺左邊開始的。



掌握權力的政府當然會做出反應。他們要麼試圖鎮壓起義,要麼試圖用某些讓步安撫起義,要麼兩手並用。鎮壓常常有效,但對在位政府而言有時適得其反,導致更多的人上街。讓步常常有效,但對政府而言有時也適得其反,導致街頭民眾的要求升級。一般來說,政府試圖鎮壓甚於讓步。也是一般來說,相對短時內,鎮壓往往奏效。

這些起義的第二個共同特點是它們的高速運轉都不能維持太久。示威者在鎮壓措施下讓步。或者他們多少讓政府招安了。或者他們厭倦了不斷示威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公開抗議的消退絕對是正常的。這並不表示抗議失敗了。

這就是起義的第三個共同特徵。不管它們如何結束,它們都留下了一份遺產。它們在國家政治中改變了一些東西,而且幾乎總是向好的方面改變。它們把一些重大問題,例如不平等擺到了公眾議程上。或者,它們提高了底層民眾的尊嚴感。或者,它們增加了對政府掩蓋其政策的那些大話的懷疑。

第四個共同特點是,在每次起義中,許多參加起義的人,特別是後來參加的人,不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實現最初的目標,而是為了濫用這些目標或者為右翼集團謀取政治權力,後者雖不同於目前的當政者,但他們絕非更民主或更關心人權。

第五個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捲入了地緣政治角力中。發生動盪的國家以外的強大政府竭力幫助有利於外國政府利益的集團上臺,儘管不總是成功。這種情況如此經常,以至於到現在為止,對某個起義的直接問題之一始終是,或者應該永遠是:就作為整體的世界體系而言,其後果將是如何。這一點非常難,因為潛在的地緣政治後果,可能會導致人們希望走向與最初反獨裁方向相反的方向。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一點:正如現在正在發生的一切一樣,我們正處於從衰落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向一個新體系的結構性轉型之中。但那個新體系有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這是未來20~40年真正的戰鬥所在。我們在此處、彼處和各處如何行動,必須由這個基本的、重大的世界範圍的政治鬥爭任務決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