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歐洲為何不能以小國為榜樣?
來源:金融時報/馬丁沃爾夫
日期:2013/05/08 06:27
人們普遍認為,緊縮既符合道義又有利於經濟。對“緊縮派”而言,金融危機是道德敗壞的標志,只有經歷緊縮之苦才能贖罪。但經濟存在於當世,而非來生。那些提倡緊縮的人必須證明,緊縮不僅符合道義,而且還很有效。如何才能證明?答案是舉出成功的例子。在歐洲,人們往往把波羅的海國家當作例子,尤其是拉脫維亞——拉脫維亞曾遭受危機沖擊,後來得到紓困,現在(我們被告知)經濟蓬勃發展。真是這樣嗎?若果真如此,其他國家能以此為榜樣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均是: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如此。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波羅的海三個小國愛沙尼亞(130萬人)、拉脫維亞(200萬人)和立陶宛(300萬人)的經濟全都在信貸的驅動下蓬勃發展。2007年,拉脫維亞經常賬戶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為22%,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比率分別為16%和14%。與資本流入對應的是國內的巨額私人部門財務赤字:拉脫維亞私人部門赤字與GDP的比率是23%,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分別是19%和13%。與往常一樣,經濟繁榮為財政狀況增色不少:2007年,愛沙尼亞凈公共債務與GDP之比是-4%,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分別為5%和11%。
隨後就出現了“金融危機四騎士”:資本流入“突然斷流”、資產價格崩潰、經濟衰退和財政赤字。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波羅的海國家決定實施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並出台緊縮措施。
2008年末,各方還就拉脫維亞巨額紓困方案舉行了談判,歐盟(EU)、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北歐等國提供了慷慨的資金支持。然而,一些人懷疑該方案能否奏效。IMF經濟顧問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在去年6月指出,“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相信,盯住美元的政策很可能導致災難,最起碼也會導致漫長而痛苦的調整,更有可能的是,該政策會因明顯無效而最終被拋棄”。事實證明,布蘭查德是錯誤的。
根據IMF的數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拉脫維亞經周期調整的政府赤字緊縮幅度是潛在GDP的5.3%,並在2012年實現了0.8%的小幅盈餘。同一時期,立陶宛經周期調整的政府赤字緊縮幅度是潛在GDP的3.3%(IMF沒有提供愛沙尼亞的數據),而希臘在2009年至2012年的緊縮幅度是潛在GDP的15%。
這種策略是如何奏效的?擁護者認為,這是由近期的快速增長導致的。例如,從2009年第三季度的低谷到2012年第四季度,拉脫維亞的經濟增長了16%。但是,從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的低谷,拉脫維亞經濟卻萎縮了25%。在2012年第四季度,拉脫維亞GDP仍比危機前的峰值低12%。這比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情況還要糟糕。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的表現稍好一些,盡管它們之前同樣出現了大幅的萎縮。
這些嚴重的衰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就拉脫維亞而言,2008年至2012年的累計產值損失相當於該國危機前年產值的77%。同一時期,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產值損失比例分別為44%和43%。如果拉脫維亞經濟保持2000年至2007年的增長趨勢,那麼其2012年第四季度的GDP原本會高於實際水平,但結果卻是實際水平比趨勢水平低了41%。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實際GDP則比趨勢GDP低了34%。失業率確實一直在下降,但拉脫維亞2012年12月的失業率仍高達14%,與愛爾蘭一樣。
簡言之,受危機沖擊最大的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遭受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蕭條。該國目前正在復蘇,但迄今仍未完全復蘇。其他國家能把該國的政策作為榜樣嗎?一句話:不可以。
波羅的海國家在推行擴張性緊縮(expansionary contraction)策略方面有四個巨大優勢。
首先,歐盟統計局(Eurostat)公佈的數據顯示,拉脫維亞2012年的每小時勞動力成本相當於歐元區整體水平的25%,相當於西班牙的30%和葡萄牙的50%。考慮到其生產率進一步快速增長的潛力,拉脫維亞不需要通過大幅壓低其實際匯率來獲得競爭力。
其次,這些國家是非常小的開放經濟體。經濟越開放,受危機沖擊的國內支出所決定的那部分產值的占比就越小。因此,與較大規模的經濟體相比,小國利用外部調整往往比利用國內刺激更有效。2007年到2012年,拉脫維亞經常賬戶赤字收縮了GDP的21%。同樣的調整隻會讓意大利的赤字收縮GDP的0.3%。拉脫維亞的貿易夥伴幾乎沒有註意到該國的調整。但意大利的貿易夥伴肯定會註意到意大利規模相對較大的調整。同樣,2007年到2012年,拉脫維亞的人口萎縮了7.6%,立陶宛萎縮了10.1%。這肯定粉飾了兩國的失業狀況。如果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人口也萎縮相同比例,那將是1100萬人。
第三,外資銀行在這些經濟體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歐元區而言,這可以取代銀行業聯盟:讓財政狀況良好國家的銀行接管較為疲弱的金融體系。
最後,波羅的海國家之所以欣然接受自己作為歐洲國家的命運,是因為它們想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它們的民眾有理由寧願選擇痛苦的調整,也不願流露出任何不願堅守這種政治承諾的跡象。其他遭受危機沖擊的國家也有理由信守對歐洲的承諾,但堅持程度要弱得多。這使得它們不太願意接受緊縮。
波羅的海國家(尤其是受危機沖擊的拉脫維亞)是擴張性緊縮策略的榜樣嗎?短期而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緊縮是收縮性的。隨後,它們能夠將巨大的外部調整與增長復蘇結合起來,然而在拉脫維亞,產值仍遠低於危機前水平,失業率非常高,大量民眾移居國外。
拉脫維亞可以作為其他國家(尤其是比它大得多的國家)的榜樣嗎?當然不可以。非常小的開放經濟體在經濟上(進而在社會和政治上)能夠做到的事情,大型且相對封閉的經濟體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認為應把每個經濟體(更不用說許多經濟體的聯合體了)都視為彼此互不關聯的小型開放經濟體,那就是腦子有病。歐元區政策制定者之所以樂於忽視需求,其調整過程之所以如此糟糕,原因皆在於此。你可以會說,拉脫維亞是小國的榜樣。但如果認為它是整個歐洲的榜樣,那你簡直是瘋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