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群體發洩民怨,中國風險社會來了



來源:時報資訊
日期:2012/10/22 09:19

四川瀘州十月十七日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一個單純的警察處理交通違規,演變為一場萬人參與、最少五輛警車被毀的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多是「無利益相關者」,只因累積社會不滿,終於尋得發洩機會。

胡、溫主政時期是以經濟手段配以維穩手段,企求達到最少是表面上的「和諧社會」目標,其防堵的標的在於民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于建嶸指出,根據大陸群體性治件在規模、頻率上的發展趨勢,以及涉及公共安全意外事故的不斷增加來判斷,大陸社會已經進入西方研究者所界定的「風險社會」。

在問題呈現上,大陸風險社會的表徵包含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的不斷拉大,「三農」與農民工問題始終棘手,城市住民普遍遭遇的看病難、讀書難、就業難等「三難」,逐漸增加的環保問題抗爭,城、鄉之間因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公現象,以及最終的、問題的具體呈現,即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生。



根據統計,大陸從一九九三年到○四年,全國的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從八七○九起增加到了七.四萬起,涉及人數從七十萬人增加到了三百多萬人。近年的數據,○五年增加到了八.七萬起,據推估,二○一一年已達十八.二五萬起。

造成大陸風險社會的原因,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已失去共識,多數人越改越貧,形成一種「斷裂社會」。在說明「斷裂社會」時,孫立平引用西方學者的譬喻說,就像一場馬拉松,每跑一段,都會有人掉隊,被甩到社會結構之外,而被甩出去的人,甚至不再是社會結構的底層,而是處於社會結構之外。

在繼續向前發展的同時,如何兼顧機會與立足點平等,要花費多少力氣回頭照顧掉隊、處於社會結構之外的人,是大陸下一代領導人必須面對的社會課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