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日報/Darrell Delamaide
日期:2012/07/25 13:27
歐洲就是一個等著點燃的火藥桶。
銀行擠兌風潮加劇了經濟大蕭條。歐洲的金融震盪造成的局勢或許已經超出了決策者的把控能力。
當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總幹事、長期擔任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前主席德洛爾(Jacques Delors)幕僚長的拉米(Pascal Lamy)這種解決問題的老手都說歐洲局勢“艱難、非常艱難、非常艱難、非常艱難”時﹐你就知道該去找掩護了。
現在這場危機已經遠遠不只是歐元解體的可能性問題﹐它還有可能引起歐洲金融與經濟的全面崩潰﹐進而讓整個世界陷入第二次大蕭條。
很少有美國人注意到﹐上一次大蕭條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奧地利和德國銀行紛紛破產引發了一場波及全球的銀行業危機。
1931年維也納銀行Creditanstalt破產﹐迫使德國大銀行Danatbank倒閉﹐引發銀行信貸危機﹐促使全世界銀行放假﹐進一步加劇了已經很嚴重的經濟危機。
引爆當前危機的火花有可能是一家銀行的破產﹐而且不一定是在西班牙。可能是意大利的某家銀行﹐也有可能是奧地利或德國的銀行。眾所周知﹐德國銀行業資本不足、監管不力﹐從1974年Herstatt Bank破產以來的幾十年里﹐德國銀行業曾經引發過一系列小規模危機。
在去年秋季在一篇評論文章里﹐德國經濟學家林德納(Fabian Lindner)提到當前危機與1931年的相似之處。他把目前德國對南歐的不妥協態度比作大蕭條時期美國、法國對德國的嚴厲態度。
他在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撰寫評論文章說﹐德國公眾和政治家都應汲取歷史教訓﹔與危機國家團結一致﹐符合德國的長遠利益﹐德國政府不應繼續濫施權力要求其他國家緊縮經濟﹐不然歐洲國家就會陷入經濟停滯﹐相互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大。這篇文章也發表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上。
林德納原本希望重溫歷史能給德國帶來一些啟示﹐不過這一努力卻徒勞無功。自那以後形勢一路惡化。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不但未聽勸告﹐反而緊緊抓著一張在林德納看來會導致災難的藥方不放。魏德曼說﹐德國和德國央行要求歐元區出現債務危機的成員國實行嚴格的財政緊縮。作為回報﹐德國只是拋出了零碎的、力度不夠的救助。這樣的救助措施力度太小﹐為時已晚。
就在西班牙經濟還在繼續萎縮的同時﹐西班牙議會上週又批准了一批財政緊縮措施。這些措施導致西班牙街頭出現新的騷亂﹐並將西班牙國債收益率推高至7%以上﹐同時加大了危機傳導至意大利的風險。外界認為西班牙無力承受其國債收益率持續超過7%。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部長勒斯勒爾(Philipp Roesler)故作輕鬆地說﹐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已經不再那麼可怕。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ueble)則說﹐希臘必須做出更大努力來兌現其財政緊縮承諾。
不過各位﹐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可憐的希臘(自從一幫自以為是的德國官僚免除了希臘的債務以後希臘就不再是主要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發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兩國發生債務違約將導致歐洲大陸各國的銀行紛紛倒閉﹐並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當前這場危機開始之初曾風趣地說﹐有人能給艾哈邁德(Liaquat Ahamed)那本獲普利策獎的名作《金融列王紀》(Lords of Finance)寫一部續篇。《金融列王紀》記述了當時全球四大央行行長如何用錯誤的決策把世界推入大蕭條之中的歷史。克魯格曼說﹐續篇可以叫做《金融列王紀:新一代的列王》(Lords of Finance: The Next Generation)。
克魯格曼當時諷刺的對象是時任歐洲央行行長的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但特里謝的繼任者德拉吉(Mario Draghi)已經在他的公開講話和行動中證明了自己同樣無能。
美聯儲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一個號稱欣賞艾哈邁德那部作品的人﹐近幾個月來卻變得比較怯懦。他努力保持自己和歐債危機的距離﹐對於美聯儲沒有採取行動以履行其促進美國就業的使命一事﹐貝南克也沒能拿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
歷史對貝南克及其同僚未必會比對歐洲的決策者更為仁慈。歐洲的決策者全都不稱職。
我們仍有可能避免最糟糕的情況﹐但我們面臨的挑戰也非常、非常、非常艱巨。目前還難以看到我們的救星可能來自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