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2/01
美國的聯邦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國會內圍繞減赤問題黨爭不斷。不過不知不覺間,美國的貿易赤字卻有了明顯的改善。2011年前三季度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為GDP的3.1%,比高峰期的2006年的6.1%下降了幾乎一半。如果扣除石油及油價上漲因素,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更已由GDP的4.4%收縮至0.9%。
儘管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經濟結構上卻已見轉變。美國去年前十一個月的儲蓄率已升至GDP的4.1%,較當年的"零儲蓄"自然是一大進步。媒體、市場關注的是聯邦赤字、主權債務,而其他領域內的債務負擔其實有明顯下降。銀行收緊按揭貸款及信用卡發行尺度,個人貸款數量急跌。危機後企業抱著現金為王的態度,少投資、多還債,超低的發債成本有利於資金成本控制,企業債務杠杆處在戰後最低水準。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削減開支。儲蓄率的回升、投資的下降、開支的控制,最終一定導致進口的調整,帶來經常收支的改善。
同時,稅務優惠、弱美元開始刺激製造業的回流,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有所回升。美國服務業依然維持著全球範圍內的強勢,以iPhone為代表的創意產業更為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與競爭優勢。
美國進口中,石油淨進口接近3000億美元,占進口總量的八成以上,節能在美國緩慢地推進著。筆者認為,當葉岩氣開發走上正途之後,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應該有大幅下降。
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減少,意味著流向海外的美元數目減少(資本專案下的美元供應暫且不提),其結果是美元出現短缺,美元升值。
這種情況其實已在發生,美元匯率止跌回升,倫敦美元拆借利率(LIBOR)上漲。市場將這種現象歸咎于歐債危機和貨幣市場對歐洲銀行的不信任。的確,風險意識高攀之下,全球資金流入美債避險,是拉動美元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美元供應減少則是另一個因素,只是相對比較隱晦。
近來美國消費、就業重拾復蘇軌道,與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日本經濟乏善可陳形成鮮明對照。美元、歐元、日元三大貨幣之間已不完全是比差的遊戲,美元的基本面正在發生實質性的改善。
美元強勢,更有中期利好故事的支持。美國經常收支的改善、儲蓄率的提高,將美元推入中期的上升軌道。這種升勢,可能會遭遇聯儲推出QE3的干擾,也會因市場情緒而出現短期波動,但是筆者相信美元匯率已經轉勢。
自從上世紀70年代初,美元每七年出現一次升勢或跌勢。除了90年代初因第一次海灣戰爭而推延了兩年外,節奏出奇地準確,筆者稱之為"七年之癢"。美元上一輪週期性跌勢,止於2008年。美國金融業的浩劫及聯儲的天量流動性注入,令美元指數在低位徘徊了數年。筆者認為,美元的中長期上升軌道已經形成。
這些對於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麼?
1、 經常專案下美元供應減少,意味著美國之外的地區需要通過資本專案管道獲取美元,美元的資金成本必有上升。這個在市場利率上已有所體現,在國債市場上一時被QE政策所掩蓋,不過以後也會顯現出來。
2、 美元升值,勢必刺激海外資金投入美元資產,全球資金流向出現改變。這種趨勢利好美股,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已見底。
3、 美元升值,不利於所有以美元計價的能源、工業商品、農產品價格。在全球增長前景不明朗之際,大宗商品價格尤其受壓。
4、 新興市場熱錢可能回流。新興市場中,本國資金沉澱相對較少,海外熱錢占交易量的比重較高,其中相當部分熱錢以美元利率計資金成本。歷史資料顯示,美元走強,對新興股市、債市均屬利空。
全球金融市場,受到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監管與突發事件的影響,金融穩定、主權債務和銀行去杠杆化在今後幾年也是舉足輕重的市場因素。美元出現拐點,則是新的趨勢,對風險資產價格走勢構成新的影響。一個2-3年前被人稱為走向衰落的弱勢貨幣,今日成為避險天堂、投資樂園,是可稱"七年河東七年河西",歷史在週期中演變、延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