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中國和美國:對手、敵人、還是合作者?

日期:2012/01/15

中美關係是熱聊群體(部落格、媒體、政客、國際官僚)的一個重點話題。人們的分析通常著眼於衰落的超級大國即美國和迅速崛起的“新興”國家即中國之間的關係。在西方世界,這種關係通常被從負面定義,中國被看作一個“威脅。”但威脅了誰,又怎麼威脅了?

有些人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是其全球中心地位的復歸,他們曾經一度擁有這種中心地位而當前正在恢復。有些人把這看作是新近的現象,即中國在現代世界體系的地緣政治和世界經濟關係變動中發揮新的作用。



19世紀中葉以來,兩國關係一直含含糊糊。一方面,在那個時代,美國開始擴大其對中國的貿易管道。它開始派出基督教傳教士。20世紀之交,它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主要還不是針對中國而是針對其他歐洲列強。美國要參與分贓。但此後不久,它與其他西方國家一道鎮壓了反對帝國主義外來者的義和團起義。而在美國國內,美國政府(和美國工會)則設法防止中國人移民到美國。

另一方面,對中國文明勉強有所尊重。遠東(中國加上日本)是傳教工作的首選地,排在印度和非洲之前,其理由就是以為中國是一種“更高”的文明。這也可能由於以下事實,即無論中國還是日本大都未被直接殖民,因此,沒有歐洲殖民勢力試圖為改變宗教信仰的本國國民保留其殖民地。

1911年中國革命後,曾在美國住過的孫中山成了美國輿論同情的人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被當作抗日的盟友。事實上,正是美國堅持讓中國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當然,在中國共產黨征服了中國大陸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之後,中國和美國似乎成了死敵。在朝鮮戰爭中,兩國是對立方,而正是中國支援北朝鮮的積極軍事參與,確保了戰爭以僵局告終。

儘管如此,不長時間之後,尼克森總統進行了著名的北京之行,會見了毛澤東,並建立了針對蘇聯的事實上的聯盟。地緣政治世界好像翻了個兒。作為與中國協定的一部分,美國斷絕了它與臺灣的外交關係(儘管它繼續作為保證人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跨海入台)。鄧小平成為中國領導人之後,中國進入對市場運作緩慢開放和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貿易洪流的過程。

儘管蘇聯解體使任何旨在反對它的中美聯盟變得沒有意義,但兩國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真正改變。如果說有變化的話,那也是它們更接近了。世界今天的局面是,中國對美國有巨大國際收支順差,其中很多投資美國國債,從而讓美國政府能繼續耗費大量資源用於其在世界各地的多次軍事行動(特別是在中東),並且成了中國出口商品的一個好客戶。

兩國政府目前用來指責對方的說辭時常不免有些嚴厲,但遠不能與美蘇之間的冷戰言論相提並論。並且,對這些說辭過於在意從來都是不明智的。在全球事務中,這類修辭通常主要為了在本國國內產生政治影響,而不是反映對其表面針對的那個國家的真實政策。

大家應該更重視兩國的行動。請注意如下事實:2001年(就在9/11之前),在海南島附近,一架中國飛機和一架美國飛機相撞。美國飛機可能在對中國進行間諜活動。有美國政客呼籲採取軍事回應。喬治‧布希總統沒有同意。他或多或少地向中國道了個歉,使飛機和被俘的24名美國飛行員最終返回。在美國屢次努力獲得聯合國支援其各種行動時,中國經常持異議。但他們從未事實上否決美國發起的決議。雙方的謹慎似乎是首選的行動方式,儘管發佈一些說辭。

那麼,當前是什麼局面?正如今天所有大國一樣,中國有多層面的外交政策,它與世界所有部分打交道。問題在於其優先事項是什麼。我認為,排名第一的優先事項是它與日本和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關係。中國是強大的,不錯,但如果它成為一個東北亞邦聯的一部分,那它的強大更是不可估量。

中國和日本相互需要,首先是作為經濟夥伴,其次要確保不發生任何形式的軍事對抗。儘管偶爾爆發民族主義情緒,但他們明顯是朝這個方向發展。最近的舉動是共同決定在雙邊貿易中使用它們本國貨幣,從而放棄使用美元,使它們免受美元價值日益頻繁波動的影響。此外,日本正在考慮美國軍事保護傘可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種不確定性,因此,它需要與中國和解。

韓國面臨與日本一樣的困境,再加上如何對待朝鮮的棘手問題。對韓國來說,中國是朝鮮的關鍵性制約因素。而對中國來說,朝鮮的不穩定將對它自身的穩定構成直接威脅。中國可以為韓國發揮美國不再能發揮的作用。而在中國和日本對其嚮往的合作所進行的艱難調整中,韓國(或者說一個或能統一的朝鮮半島)可以發揮十分重要的平衡作用。

由於美國意識到這些事態發展,難道沒有理由地假定,它正在試圖接受這種把自身構成邦聯的東北亞嗎?人們可以分析美國在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的軍事姿態,不是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軍事立場來看,而是當作未來十年地緣政治遊戲的一項談判策略來看。

中國和美國是對手嗎?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敵人嗎?不,他們不是敵人。他們是合作者嗎?他們已經是合作者而且比他們承認的更密切,而今後十年更將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