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中國人開錢包 美國人勒褲腰


來源:華爾街日報/Jon Hilsenrath/Laurie Burkitt/Elizabeth Holmes
日期:2011/06/21 22:46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10多年時間里﹐隨著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薪工人融入全球經濟、生產出大量廉價產品輸往美國﹐美國通脹率下降了。

這個趨勢讓美國消費者產生富足的感覺﹐並通過抑制消費價格的上漲﹐幫助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得以用低利率推動美國經濟增長。

數以百萬的中國年輕消費者正在推升中國的服裝銷售﹐去年中國的服裝銷售總額達到約2205億美元。不斷增長的需求是推高中國和世界各地價格及生產成本的一個因素。《華爾街日報》的Angela Yeoh發自北京的報導。這樣一個時代似乎已經結束。在美國﹐進口商品價格正在攀升﹐成為通脹壓力的一個來源。從鞋子到汽車零部件再到飾品﹐國外製造的很多日常用品在抵靠美國碼頭時都標上了更高的價格。

美國刨除石油的進口商品價格在過去兩年上漲了8%﹐相比延續20年的降價趨勢是一個歷史性轉變。如果把因為全球需求和中東動盪局勢而出現價格上漲的石油包括在內﹐這個漲幅還要更高。

近幾週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這種壓力有所減輕﹐但有跡象表明﹐隨著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勞動者爭取到更高工資、並成為急於花錢的國內消費者﹐美國進口商品的漲價壓力將長期存在﹐難以擺脫。

包括這種變化在內﹐一種更大的改變正在重塑美國經濟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並帶來相應的苦痛和利益。多年來﹐美國消費者盡享廉價進口商品之利──廉價的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匯率保持低估。這進一步擴大了美國巨大的貿易逆差。

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美國需要減少對進口商品的消費﹐把更多的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到國外。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為實現這一轉變創造了條件。

匯率在其中扮演著一個角色。華盛頓一直敦促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並鼓勵國內消費﹐而中國在這兩方面都已經有不同程度的作為。人民幣六年來兌美元上漲28%。美元貶值有利於美國出口企業﹐但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國內因內需造成的物價上漲﹐給美國的消費品價格帶來了上漲壓力。

棉花價格上漲等因素抬高了美國進口服裝的價格,而中國消費者自己的購買量也已經增加。圖為中國陝西省一家紡織廠。這些變化尤其明顯地體現於衣服和鞋子。美國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的數據顯示﹐過去17年里﹐美國服裝消費價格有13年呈現下降。而現在﹐零售企業和製造企業都發出了在適當時機漲價的預警﹐涉及產品包括耐克(Nike)運動鞋、恒適(Hanes)內衣、Abercrombie & Fitch和Polo牌服裝以及Ugg牌鞋子等。

關鍵因素在於﹐一定程度上受發展中經濟體國內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棉花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中國勞動力成本、交通運輸成本的上漲和人民幣的升值﹐也在促使生產商和零售商上調價格。

截至今年5月底的12個月裡﹐美國服裝價格上漲了1%。美國衣履協會(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估計﹐今年秋季其成員企業的產品價格將同比上漲4%到6%。

該協會會長伯克(Kevin Burke)說﹐我們的產品相對於其他零售產品降價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因此﹐服裝價格和其他進口產品價格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幫助美聯儲控制通脹﹐反而有可能在美聯儲想方設法提振泡沫破滅後舉步維艱的美國經濟之時﹐不時束縛它的手腳。

由於經濟仍然疲弱﹐整體通貨膨脹率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飆升的可能性不大。美國不高的通貨膨脹率一直使美聯儲官員得以將短期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但他們對採取新的放鬆貨幣舉措猶豫不決﹐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通脹率已經開始小幅上升。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費舍爾(Richard Fisher)本月接受採訪時說﹐來自國外的“通脹沖擊”使得美聯儲必須“小心行事”。

在截至今年5月底的一年內﹐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了3.6%﹐高於2%這一美聯儲非正式的物價上漲目標。這主要是汽油價格上漲引起的﹐但其它門類商品價格的上漲壓力也在加大。排除價格波動較大的食品和汽油之後﹐5月CPI同比依舊上升1.5%﹐去年同期這一增幅不到1%。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說﹐中國制止通貨膨脹的力量開始減弱﹐通脹壓力開始加大。格林斯潘曾在2007年出版的自傳中預測到了這種轉變。他說其繼任者貝南克(Ben Bernanke)所面臨的環境比他在執掌美聯儲的19年中所遭遇的更具挑戰性。

美國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公佈的數據顯示﹐在美國進口的以下幾類商品中﹐中國產品所佔比例分別為:鞋類﹐78%﹔領帶﹐71%﹔手套﹐55%﹔成人服裝和嬰兒服裝﹐約50%﹔家居拖鞋﹐90%。

和幾十年來大批來自農村的中國工人壓低了工廠的勞動力成本這一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中國工人要求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條件。

中國工人也逐漸成為一支消費大軍﹐其購物行為增加了全球物價的上漲壓力。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北京辦事處29歲的電信經理施雨涵(音)說﹐現在我甚至能買得起那些精品了。施雨涵的月收入超過4,600美元。

她幾乎每周都會逛一逛價格不菲的店舖﹐每次消費在150美元或以上。施雨涵新近採購的衣服包括西班牙零售商Zara推出的一款吊帶裙﹐一件Burberry風衣以及一雙繡有她英文名Rebecca的阿迪達斯運動鞋。施雨涵說﹐最近一家競爭對手公司試圖挖走她﹐她借機和老板談判﹐漲薪30%。現在她的收入是四年前的兩倍。

美國人麥格拉思(Peter McGrath)是一名服務於大企業的採購顧問﹐他說中國需求正在極大地影響全球價格走勢。

麥格拉思是擁有1,400家店面的中國男士服裝零售商希尼亞(Xiniya Fashions)的董事。他說中國消費者最多會花25美元在希尼亞購買馬球衫﹐而同樣的衣服在美國只賣15美元。

即便中國制衣企業能夠享受出口退稅﹐但馬球衫在國內能賣到25美元一件高價的現狀﹐還是使得中國生產商不再那麼願意接受以低價出口產品﹐雖然這在過去曾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麥格拉思說﹐把衣服賣給中國市場能賺更多的錢。

當然中國的需求也推高了大宗商品的價格。去年中國消費了全球40%的棉花﹐十年前這一比例只有25%﹐巨大的消費量推動棉花價格自去年8月以來翻了不止一番。大部分棉花被制成衣物出口﹐所以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了產成品價格的上升。

江西克萊特實業有限公司(Jiangxi Creator Knitwear Garments Co.)有150名員工﹐每班工人的工作時間為10小時。該公司為Fruit of the Loom等品牌生產內衣和襯衫。公司經理李經建(音)介紹說﹐工廠工人的月薪約為309美元﹐是四年前的兩倍﹐公司試圖把增加的成本轉嫁一半給國外買家。

李經建說﹐我們已經給工人提供免費食宿﹐過生日時還送蛋糕﹐但工人的要求更高。為了留住工人﹐他不得不漲薪。中國的很多工廠都出現了“用工荒”問題。

很多中國年青人回避工廠工作﹐他們希望從事體力勞動較少的辦公室工作﹐或進入電子等收入較高的行業。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說﹐去年中國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上升至約5,500美元﹐比2009年增長了13%﹐比五年前提高了77%。

另外一個因素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李經建說﹐沒有人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在工廠打工。

由於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未來幾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可能會進一步緊張。10年前﹐中國14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的23%﹐如今這個比例只有16.6%﹐意味著今後進入就業大軍的人口比例在減小。

推高工資的還有其他因素﹐包括中國過熱的經濟(事實可能證明﹐經濟過熱可能是暫時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1990年至2005年﹐全球勞動人口(僅計算從事出口導向型行業的人口)增加了5.32億。IMF預測﹐未來40年將繼續增加﹐不過增速會有所放緩﹐15年中約增加4.50億。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家拉迪(Nicholas Lardy)說﹐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望幫助抵消全球勞動力人口增速的放緩。勞動生產率指的是單位工時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IMF估計﹐2000年至2008年﹐中國出口導向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以每年9.3%的速度增長﹐遠遠高於中國貿易伙伴2.3%的增速。

此外﹐美國品牌開始找到適應不斷變化的成本格局的方法。多年來﹐服裝生產商一直在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對一些公司來說﹐最近這個過程有所增強。

制鞋公司Steve Madden Ltd.開始考慮將生產從中國南部的大型鞋類生產地區轉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北部地區﹐此外還有墨西哥。該公司的成本每年上升5%至8%。該公司已經提高了價格﹐並暗示可能會進一步漲價。

奢侈皮製品生產商Coach Inc.正處於在中國之外實現產地多元化的四年計劃的第一年。該公司首席財務長迪瓦恩(Michael Devine)最近在大會上說﹐通貨膨脹壓力是切實的﹐並且說該公司最擔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工資﹐因為工資沒有降低﹐而是一直在上升。海外的價格上漲決不會全部轉嫁到美國消費價格中。零售商不願測試手頭緊張的美國消費者接受更高價格的意願。

零售商有時可以擠壓其他領域的資金﹐比如營銷、運輸和國內工資﹐以避免不得不將海外成本的上升全部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不過﹐在很多領域的成本壓力都在不斷積聚之際﹐這樣做難度變大。

新澤西州鞋類進口商SG Footwear首席執行長雷弗(Bernard Leifer)說﹐在華的60家供應商有很多都抱怨勞動力短缺。該公司每年向美國零售商出售2,000萬至3,000萬雙拖鞋、涼鞋、運動鞋和其他類鞋。皮革、塑料和運輸價格上升﹐加上人民幣的升值﹐這些因素都造成生產和向美國運輸的成本升高。

雷弗說﹐如今﹐一個40英尺的鞋類集裝箱運到西海岸需要支付約2,100美元﹐三年前為1,000美元。這樣﹐他銷售的售價3美元的拖鞋每雙成本上升約0.25美元。

他說﹐自1988年他在香港開展業務以來﹐鞋子價格一直在暴跌﹐不過現在形勢變了。他估計﹐今年秋季美國拖鞋零售價格將較去年同期上漲10%至15%。

雷弗說﹐優勢方一直在發生變化。過去是零售商要求更低價格。像我們這樣的批發商向工廠要求更低價格。工廠通常會勉強同意。如今一切都反過來了。最終美國消費者將付更高的價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