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論金融體系中的的信用


作者:清湖漁夫
日期:2011/06/20

第一部分:市場中的信用  

信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在經濟金融思想領域,因為為資本利益服務的西方經濟哲學的緣故,人們的認識僅僅在現象的層面遊弋,因此引起的謬誤和錯誤也就夠多。信用的產生,有著一定的歷史條件;信用的自我演繹,基於一定的社會環境和利益動力,有著特定的社會機制。在現實的經濟領域,有關貨幣、信用、金融方面的諸多的管理和政策失靈,都和對信用問題的認識誤區有關。從大眾行為過程的社會化角度來重新理解和把握信用的諸方面,摒棄脫離資本本性和社會化的信用思想邏輯,也就尤為重要。  

信用的起源  

我們知道,由於社會分工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出現了產品的私人佔有,即私有制。商品交換,起源於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簡單的物物交換過程;產品被私人佔有並且用於交換,才成為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大量剩餘產品的出現,為商品交換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因為人類生存需要而發生的商品交換關係,推動了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品進入交換過程,生產和交換的社會化的發展也擴展了人與人的聯繫的社會維度;商品交換的社會化,越來越多的人和商品被捲入市場之中,商品交易反復而又頻繁地進行,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彼此影響,看法和想法相互溝通和交流,推動了社會觀念尤其是市場觀念的形成,從而形成市場價值。市場價值的形成,商品交換要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阻礙,以及大量商品交換的計量需要,使得個別商品成為其他所有商品的流通手段和價值尺度,該商品就轉化為貨幣。商品和貨幣均依賴于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並在市場中才能成為商品和貨幣。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價值尺度,在市場中成為所有商品聯繫的中心,將商品交換的比例轉化為價格。價格形成就個別的交易行為而言,似乎是單一的;但是就市場而言,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參與市場交換的人群的觀念和行為為內容的,是一種大眾行為過程或者群體行為過程。  

貨幣的出現和價格形成,一方面由於商品計量上的差異性或者說價格差異,催生了以獲得商品交易差價為目的的投機活動,這是商人和商業的起源;投機的反復進行,低買高賣獲取的交易差價,被商人們稱為利潤,商人手中的貨幣因為追逐利潤,成為資本的起源;資本和投機是市場天然的寵兒,依賴市場而存在,既主導了具有大眾行為特徵的價格過程,又通過這個大眾行為過程影響市場價值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另一方面,貨幣的出現,既推動了商品交易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展,將更多的人和剩餘產品納入市場之中;同時也推動了市場中買方和賣方的分離;商品交換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這種目的性以及貨幣的存在,買賣雙方的交易條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性,也使得商品交換過程中的使用價值讓渡和價值讓渡發生分離。在個別的交易者之間,會出現單純的價值讓渡--以約定時間償還貨幣為條件進行貨幣授受,或者使用價值讓渡--以到期支付貨幣為條件實現商品授受;這就是信用的起源。信用的產生,是以市場價值運動為基礎和前提的,以貨幣作為計量標準。信用進一步發展了商品交換的社會形式。  

信用基於市場價值,是價值的暫時讓渡,以價值物化形態--貨幣向貨幣或者商品的出讓者回歸而結束。這種內涵價值的貨幣或者商品的讓渡,是出讓者對受讓者的信任。這種信任,首先產生於在反復的市場交易中出讓者對受讓者的瞭解,瞭解受讓者過往的行為表現和在履約方面的自我約束,瞭解受讓者的履約能力和意願。其次產生于信用反復發生過程中有關履約行為的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社會價值方面對履約守信行為的肯定和對違約失信行為的否定;反復發生的信用行為,對人們的觀念產生影響,對社會性的信用觀念、心理和習慣進行塑造和改變,形成較穩定的關於信用的價值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和社會化行為傾向,導致信用授受行為過程中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一個個信用授受行為,構成了以市場為基礎的總體的信用活動,同時推動著社會信用觀念的形成,同時這種社會信用觀念在參與信用授受的人們中間逐漸深入人心,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又反過來影響和約束一個個信用授受過程。和市場價值一樣,信用同樣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的產物。  

信用的資本化  

市場價值是信用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市場價值的物化標準--貨幣的產生,推動了商品交換買賣雙方的時空分離,相對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滿足人的生產生活需要而言,貨幣本身是一種社會性認可和託付,因此貨幣本身包含了信用的元素。我們將以到期支付貨幣為條件實現的商品授受稱為商品信用,將以約定時間償還貨幣為條件進行的貨幣授受稱為貨幣信用。商品信用,因為商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決定了這種信用的發生的有限性,這種信用的授受發生在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和消費者之間,因為要滿足消費,與人的需要的特別目的性直接相聯繫,這種信用的歷史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貨幣信用,因為價值的普遍性,因為貨幣的資本化,隨著市場的發展經歷了高利貸信用、銀行信用、證券信用和國家信用等歷史階段和現象形態。就價值讓渡或者運動而言,貨幣信用與商品信用能夠相互轉化,具體選擇信用方式,依賴于信用授受者自身的條件和意願。  

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價值尺度,方便了商品交換過程中的計量。由於商品交換者之間的交易條件和觀念的差異,每個商品交換者或者市場參與者對商品的估價也就存在差異,這種估價的差異,催生了低買高賣、以獲得商品交易差價為目的的投機活動,低買高賣獲取的交易差價,被商人們稱為利潤,而商人手中積累的的貨幣或者物質財富因為追逐利潤,成為資本的最原始最簡單的形式,這也是資本的起源。資本獲取利潤,投入商品和貨幣,獲得更多的商品和貨幣,在此過程中價值實現增值,就成為資本的本性。資本和投機是與市場與生俱來的,支配了市場的運行與發展,推動著以大眾行為為特徵的市場價格過程和市場價值的形成與變化。同時在市場中的資本與投機,又將市場中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資本化,暫時讓渡一定數量的貨幣或者商品,收回更多的貨幣,實現從暫時讓渡價值到歸還更多價值的信用過程。信用因此構成市場投機過程的一種形式,在信用過程中的價值也因此轉化為資本。在這裡,借貸關係或者說債權債務關係是根據信用授受的人們在過程中的地位而言的,授予信用者就是貸出者或者債權人,接受信用者就是借用者或者債務人。借貸利息--收回的價值超過讓渡的價值部分--的產生,依附于信用授受過程,成為資本在信用過程中的特定表現形式,是資本在信用過程中的利潤。在西方經濟學中,借貸利息和利息率被稱為資本的時間價值,似乎貨幣經過一定的時間,就該"自然"地增值。相對容易計量的貨幣信用而言,商品信用的資本化,則表現為商品即時出售的貨幣計量與延期支付的貨幣差額,這個貨幣差額,也就是通常所謂的現金折扣,折扣額也就是商品信用資本化的利息額,與借貸利息一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資本追逐利潤,永無止境地進行資本增值是資本的強烈渴望和貪婪本性。在信用領域中,高利貸信用作為貨幣信用的古老形式,貫穿了資本的發展史。高利貸,只不過是資本本性最露骨、最極端的表現形式之一,儘管因為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高利貸信用活動的社會領域被嚴重擠壓,但是只要具備資本無限增值的條件和土壤,高利貸信用就會一如既往地在它自己的領地演繹資本的本性和貪婪,高利貸信用也就生生不息。有高利貸活動的歷史以來,高利貸信用一直就是社會的一個另類,飽受社會譴責和打擊。即使是當代社會的人們,一提到"驢打滾、利滾利"這六個字,就自然想到了黃世仁、夏洛克這些熟悉的戲劇人物。卡爾·馬克思指出:"高利貸者除了貨幣需要者的負擔能力或抵抗能力外,再也不知道別的限制"。高利貸作為一個典型的貶義詞,存在於人們的觀念當中。這是一種社會的悖論:人們可以接受市場和資本,接受利息和信用,而作為只不過是資本在信用領域最自然表現的高利貸信用,卻飽受人們詬病,這些詬病常常超越了市場本身,擴展到道德和法律的層面對高利貸進行打擊。人們選擇性地忘記了資本的本性,也很少探究高利貸信用為什麼至今仍然存在於市場的某個角落的原因。打擊高利貸和高利貸在打擊下的生生不息貫穿了信用的全部歷史過程。  

信用市場和貨幣經營業  

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是因為觀念化的市場價值,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因為其物化標準或者說價值的物化載體,作為流通手段或者交換媒介。同樣因為這種市場價值的的物化和社會化的雙重屬性,作為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支付手段常常和信用關係的了結相聯繫。因為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貨幣從商品交換和流通領域暫時退出,被貯藏的貨幣成為貨幣信用的基礎和起點。因為商品交換和流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品所有者及其商品被捲入市場,貨幣暫時退出流通領域在越來越多的商品所有者當中發生,脫離市場而沉澱下來。因為貨幣信用的資本化,隨著信用行為的反復發生,利用貯藏的貨幣實現財富增長的願望,會喚醒沉睡的貨幣加入貨幣增值過程,暫時出讓一部分貨幣供別人使用,收回時帶來更多的貨幣;這樣越來越多的貯藏貨幣加入信用過程,實現資本化。貨幣貯藏和儲蓄在表面上看來是貨幣的結餘,但是兩者的區別在於,儲蓄本身是一種參與信用過程的資本化貨幣,是有利息的,參與了資本增值運動。貯藏的貨幣只要不重新參與到商品交換和流通過程,沉睡在地窖裡,就失去了其社會化意義,只是單純的自然物。  

隨著商品交換和流通的發展,為信用授受行為的頻繁發生提供了可能。但是因為彼此尋找和等待的時間、相互之間缺乏瞭解和信任、彼此間貨幣授受的條件差異,授信者和受信者之間達成信用行為存在著諸多困難,因此,這些信用行為就有零散的和偶爾發生的特點,關於利息的約定也就存在較大差別。我們知道,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因為價格差異推動了投機行為的發生,以低買高賣為內容的投機活動帶來利潤的源泉,同時催生了商人和商業,商業聯接了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而在諸多授信活動中利息的差別,也為資本在信用過程中開展新型的投機活動提供了可能。由於貨幣貯藏的積累以及授信活動的生息,在信用領域的資本積累,以獲得貨幣利息差別的投機就會發生,投機的資本一方面作為受信者,接受較低利息的貨幣授信,收集貯藏的貨幣,同時將之資本化或者儲蓄化,另一方面作為授信者,提供較高利息的信用貨幣,面對接受較高利息的受信者,將收集來的原本貯藏的貨幣貸放出去,從而賺取利息的差額。這樣,資本在信用過程中的投機活動帶來新的利潤源泉,這是貨幣經營業出現的社會動因。信用領域的投機活動,催生了貨幣經營業,貨幣經營業是現代銀行業的起源。因為用於信用的資本及其利息額的千差萬別,為了計量和比較的方便,貨幣經營業採用了利息額相對於資本的比率的方式,這就是利率,利率是資本用於授信的價格,只不過這種價格採用相對比例關係的形式。  

如同商業產生於商品交換過程、並且推動了商品市場的形成和擴大一樣,貨幣經營業也產生於日益頻繁的信用授受活動,也推動了信用市場的形成和擴展。貨幣經營業一方面作為受信者,接受儲蓄,將越來越多的貯藏貨幣和暫時退出商品流通過程的貨幣以低利率收集起來,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另一方面作為授信者將這種特殊商品以更高的利率貸放出去;從而逐漸克服了信用授受者之間彼此尋找和等待的時間、相互之間缺乏瞭解和信任、彼此間貨幣授受的條件差異等等的諸多困難,將最初的授信者和最終的受信者最大限度地聯接起來,形成一個有組織的信用市場。隨著越來越多的授信者和受信者的加入,信用市場也就得以發展和擴大。越來越多的貯藏貨幣被喚醒和資本化,加入信用市場,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得以加快,同時也推動了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市場過程的擴展,市場更加組織化,運行更有效率。  

紙幣的出現和貨幣信用摻水  

我們知道,貨幣的產生基於市場價值的形成,是價值觀念的物化,作為商品交換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使得商品交換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得以完成。貨幣的這種觀念化特徵的被發現發現,在西方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提出。在貨幣經營業(銀行是我國比照西方的翻譯,我國貨幣經營業更早的稱謂是票號或者錢莊)初期是通過承諾給付一定利息收存金銀,並向存入金銀的人開出一定的存入金銀的憑證或者存單,按照約定的條件和時間存入金銀的人到期可以從貨幣經營業者那裡憑藉憑證或者存單取回包含本金和利息的金銀,貨幣經營業者將收存的金銀以更高的利息發放貸款,獲取利差。由於商品交換的擴大,存入金銀的憑證和存單的偶爾作為支付手段,以及憑證或者存單在長途旅行中攜帶方便,推動了更加標準化的銀票和銀行券的產生,發出銀票和銀行券的貨幣經營業者承諾見票見券兌取金銀。在金銀與銀行券或者銀票混合流通的情況下,銀票和銀行券就逐步代替金銀行使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金銀反而成為貯藏手段和最後支付手段。在較長期的經營中,貨幣經營者發現,由於存入金銀的人眾多以及使用貸款的人也可以開出銀票或者銀行券代替金銀,實際收存的金銀量遠大於要兌付的金銀量,因此為了更多地發放貸款收取利息,就可以更多地開出銀行券或者銀票,這樣,貨幣經營業者為了更多地獲取利潤,利用商品交換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差異和實際金銀兌付的有限性,將流通中銀行券或者銀票擴大和膨脹至實際金銀量的幾倍或者十幾倍。金銀由流通的貨幣,轉化成為專門兌付金銀的儲備,或者準備金。這是通貨膨脹的原始形式。  

銀行券和銀票是紙幣的前身。如果貨幣經營業者的經營持續,並且發出的銀行券或者銀票能夠保證見票兌付,銀行券或者銀票和金銀一樣,都一樣能夠行使貨幣職能,並且在所有持有者的觀念中具有和金銀同樣的市場價值,發出銀行券或者銀票的貨幣經營者在這些人當中的信用不會受到懷疑,這種信任不是來自于貨幣經營者的自我吹捧,而是在一次次的見票兌付金銀的行為中和銀行券或者銀票一次次地在商品交換中被人所接受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在這種信任的社會氛圍和行為過程中。貨幣經營者為了擴大利息收入以追求更大利潤,開始擴大授信行為,使外出流通的銀行券或者銀票,大大超過存入的金銀量,在比較廣泛的的市場信譽中不自覺地加入了自己的私利。所有的銀行券和銀票的持有人對貨幣經營業者的信任被一次次摻水了,這種摻入的"水分",只要經過一次集中的同時的一群人的擠兌行為或者風潮,不僅會把水分擠幹,而且相應的信譽也蕩然無存,銀行券或者銀票成為廢紙。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不得不重新回到金銀之上。當擠兌發生時,大多數作為貸款發出的銀行券或者銀票,尚處於資本迴圈中,未能全部收回,貨幣經營者因為拿不出足夠的金銀兌付,被逼破產;或者某個對銀行券或者銀票有心的收集者,拿了一大堆庫存金銀不夠兌付的銀行券或者銀票來奪去貨幣經營者的產業。信用和信用摻水都是人的行為的產物,信用膨脹或者通貨膨脹肇始於資本的牟利動機和欺詐行為,與貨幣本身無關。  

第二部分:國家信用  

資本與國家  

從抽象的角度,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基於一定的觀念、規則和利益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國家政權是國家的具體化身,這是通常意義上對國家的理解。國家首先是一種社會觀念的集合,國家觀念的形成,來自于一定範圍人群的社會聯繫的建立,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繫既推動了社會分工和和社會協作,又是社會分工和社會協作發展的結果。社會聯繫將人們的行為彼此影響,推動了人們的思想交流,經過思想和行動之間的反復互動,對社會理念和國家觀念進行塑造,逐漸形成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習慣和價值觀,這些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習慣和價值觀也隨著人群的群體行為不斷發展,同時演化成不斷豐富的社會規則體系,又反過來影響人群內人與人的關係和約束他們的行為。國家是作為這些規則的守護者和執行者而出現的,是國家觀念的現實存在,體現這個人群的意志。國家作為一個社會管理的主體,制定和執行一整套的規則體系,對這個範圍的人群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管理,這就是國家行為。國家行為是由這個範圍人群中的具體的人來執行的,這些人也必須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通過稅收來獲得國家機構運行的資源,並且運用這些資源提供社會管理和服務,這就是國家對經濟活動基本參與。經濟活動本身是社會活動的一個側面或者層面,經濟本質內涵于這個人群的大眾行為或者群體行為之中。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不僅意味著資本主導市場和經濟活動,同時也意味著資本對社會和國家的影響與控制,對國家觀念重新進行塑造。資本通過傳輸便利於資本追逐利潤的理念,從而塑造市場價值和影響參與到市場中的大眾行為,建立市場機制;同時通過這個機制,對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進行影響;一方面,市場的邊界在不斷擴展,將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納入市場體系,同時資本的逐利觀念等資本主義理念也在人群中傳播,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過對社會的影響和控制,主要是對人的觀念和群體行為的控制,與國家爭奪對社會的控制權,對國家觀念進行改造,同時派出自己的利益代理人,對國家行為進行主導,從而使國家行為以及國家行為約束和規範的群體行為服從於資本追逐利潤的需要。  

國家信用( state credit )與紙幣  

國家觀念本身產生於千百年來人群之間的反復的群體行為過程和一定範圍人群的價值觀的歷史積累。國家信用產生於國家管轄範圍內的人群的共同的價值觀,同時國家行為在維護這個人群的利益方面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被這個人群認可,這是廣義的國家信用。國家作為資本主導下的市場的一個參與者而產生的信用授受活動,我們稱之為狹義的國家信用。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以國家名義出現的信用,在國家管轄的社會或者人群中,既包含了傳統意義上或者廣義的國家信用觀念,同時也浸透了資本的本性,也就是國家信用的資本化,這是資本主義佔據統治地位時期的特有的國家觀念複合體。  

資本主導國家行為在信用領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國家的貨幣發行權逐步向資本轉移。傳統的廣義的國家信用的建立和存在基於這個國家的大眾行為或者群體行為,貨幣在市場中的信用或者說被廣泛接受和使用,也是基於統一於這個國家的市場的大眾行為或者群體行為。在資本主義體系完全建立和資本對國家的控制完成之前,貨幣信用僅僅局限於市場領域,依賴市場價值的逐步發展和市場的大眾行為過程;資本不僅通過貨幣和商品交換來瓦解舊有的社會關係,而且對社會體系進行改造和逐步加強控制。一個國家的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意味著資本在這個市場佔據了主導地位和控制了這個市場;在資本與國家爭奪對社會和人群的控制權的同時,國家機構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其基本的經濟來源依賴於這個市場;因為資本控制了所有的經濟命脈,也就控制國家機構運行需要的資源。資本通過培養和派出代理人對國家機構的運行予以操縱,利用國家法令或者規則對國家範圍內的人群的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利用國家行為來實現資本的目的;這樣國家就成為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這為國家信用取代貨幣的市場信用提供了基本條件。資本主義早期在全國範圍發行銀行券的大銀行或者儲備銀行,都是國家特許的,都有被大的金融財團參股和控制的歷史,國家的鑄幣權,逐步讓步于銀行券的發行權,進而將銀行券作為國家法定貨幣,資本在市場中的權威逐步加蓋了國家信用的戳記。  

國家信用的資本化  

紙幣在進入市場之前,只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物;一旦進入市場領域,與千千萬萬種商品發生商品交換關係,就被賦予了觀念化和社會化的意義。國家作為貨幣發行者,它印刷和發行紙幣,只不過是一種製造流通工具的印刷工廠,這個工廠中作為印刷品的紙幣,尚在市場之外。一旦印刷出的紙幣或者電腦中的貨幣符號進入市場,就整個的信用市場體系而言,國家就成為信用市場的授信者,一方面,進入市場的紙幣由於既有的市場過程,獲得了自身的價值,並在市場中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另一方面,同銀行提供的貨幣信用和企業間的商品信用一樣,國家通過新發行並注入市場的紙幣提供國家信用,並且資本化,這些紙幣同樣參與資本的迴圈過程和市場價格過程,同樣具有增值的動機。在資本主導和掌控的市場,新注入市場的紙幣和其他的貨幣信用一樣,同樣被千千萬萬人所接受,共同參與市場的社會化過程;新進入市場的紙幣擴大了資本規模和實力,同樣通過追求利潤或者資本增值來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中央銀行再貸款的利率高低一方面反映了這種分配過程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國家作為市場授信者,對資本增值的要求。  

國家一方面作為授信者進入信用市場,向市場提供貨幣並被資本化;另一方面,國家也作為受信者,在信用市場獲得資本的同時為資本提供一個特殊的資本迴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作為獲得信用的主體,其獲得的信用就是國家對信用市場的不特定受信者承擔的債務。這些債務的還本付息是以國家在信用期內獲得的財政收入作為基礎和來源的;就資本看來,這個過程也必須增值,以國家對外債務的利息為資本增值的幅度。就一般的意義而言,國家為了獲得其機構運行所必需的資源,利用稅收徵集獲得的貨幣進入商品市場採購,國家就是一個商品的消費者。在這裡,國家通過信用而借入的貨幣,則具有資本性質,有增值的要求,與國家將借入的貨幣如何使用不相干。  

國家信用摻水  

國家觀念或者廣義的國家信用,是經過一定歷史時期的價值觀的積累,他們存在於這個國家範圍的人群的心中,國家觀念的形成和廣義的國家信用的建立,是以國家機構或者負責運行國家機構的人群為全體國民服務和維護國民整體利益為前提的,獲得運行國家機構和體制的人群因此獲得公權力,為國民服務。通過國家機構運行體現的國家信用或者說國家行為,全部具有公益特徵。利用國家公權力為某個人群謀取利益,使得國家信用和國家行為脫離了國家公益的本來方向,從而忽視甚至損害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整體利益,國家就成為為某個人群或者某一部分人謀取利益的工具,國家信用或相應的國家行為的公信力會下降。這種偏離純公益特徵並且為某一部分人利益服務的國家行為,就是國家信用的濫用。這種國家信用的濫用有著悠久的歷史,財產私有制和人性向利的思潮是其社會根源。戰國時期周赧王(西元前314~前256)由於負債太多無力償還,避居高臺之上,周人稱為逃債台(這也是成語"債臺高築"的由來)。東漢時期,政府財政拮据,有時也向富戶和貴族舉債。以後歷代也有向公眾舉債以充國用的。這裡的所謂國用,實際上是利用國家行為和國家信用斂財,為執掌公權力的人們私用。在資本主義時期,資本首先通過市場對社會財富的生產與消費進行控制,並且利用國家信用被濫用和執掌公權力的人們擴張國家消費的傾向,逐步對國家行為加強影響和控制,將國家機構作為維護資本統治和進一步追逐利潤的工具,國家信用在公益的幌子下被塞進了資本自身增值欲望的大量私貨,國家信用因此被大量摻水。  

國家首先是作為受信者進入信用市場的。由於資本對社會財富的控制和在社會分配中佔據絕大部分份額,越來越多的人群加入無產者的行列,僅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因此資本主義的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仍然是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如果國家的財政收入不能滿足國家消費的需要,國家只能通過對外借債來暫時彌補財政赤字,借入資本化的貨幣才能維持國家機構的運行。因為資本對國家的經濟命脈的控制,是國家機構運行的資源的最主要的提供者,對國家行為就有了決定性影響,國家行為也就有必要看資本的臉色,為錢著想;否則國家機構的生存和運轉將難以為繼。這樣,國家信用就成為了資本增值的新途徑和新方式,首先要滿足資本的增值要求,國家要向授信的資本支付利息,其次,國家行為不僅要支付利息,而且要將資本的規則和體系在國家和社會的範疇上進行規定,作為國家的具體形式的政權以及被市場覆蓋越來越深廣的社會和人群必須置於資本的控制之下,以利於資本獲取利潤。這樣,國家消費的擴張不僅依賴於資本提供的信用,而且國家消費還必須順應資本增值的欲望而無止境地擴張,越來越大的國家債務使得國家行為越來越依賴於資本提供的信用,同時國家通過各種形式的戰爭為資本獲取利潤創造機會,這也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國家債務越滾越大的根源。  

國家其次是作為授信者進入信用市場的。在資本控制國家政權以前,銀行體系的最後貸款者並不是國家或者中央銀行,而是私有的大銀行或者中央銀行。銀行券的發行集中在這些私有的大銀行或者中央銀行手中;這些私有大銀行又通過代理國庫,其銀行券的發行獲得國家認可並且通過法令強制流通。資本由此獲得了濫用國家信用的自由,紙幣開始大量發行。基於市場信用的貨幣在轉變為依賴國家信用的紙幣的同時,資本也就將貨幣經營業或者銀行業中的利用貨幣信用摻水獲取利潤的方式植入到以國家信用名義發行的銀行券之中,將國家信用開始摻水。發行貨幣意味著國家向資本提供信用,首先擴張的是以貨幣信用表示的資本總量;一方面,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讓擴大的商品流通更加順暢;另一方面,鞏固和擴大資本優勢,推動資本透過投機主導的市場價格過程,擴大資本獲取利潤和掠奪社會財富的份額。增加的貨幣量參加了資本的迴圈,資本通過吸收增發的貨幣加強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的同時,也賦予了這部分貨幣的增值欲望。資本對國家信用進行控制和摻水最露骨的例子莫過於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南森·羅斯柴爾德,他毫不掩飾他征服了大英帝國和英格蘭銀行的驕傲:"我不在乎什麼樣的英格蘭傀儡被放在王位上來統治這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我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他還說:"那些少數能理解這個系統(支票貨幣和信用貨幣)的人,要麼是對這個系統所產生的利潤非常感興趣,要麼就是非常依賴這個系統的施捨(政治家),這個階層的人是不會反對我們的。在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人民在智力上是不足以理解基於這個系統所衍生出的資本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他們將承受壓迫而且毫無怨言,甚至一點都不會懷疑這個系統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大量紙幣增發的結果,日益侵蝕和動搖以黃金為紙幣發行儲備並且能夠以紙幣兌換黃金的貨幣體制。在此方面最具標誌性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過程,黃金徹底退出貨幣流通領域,美元紙幣的全球信用完全由美國國家信用作為支撐。就貨幣經營業者而言,信用過度摻水的後果是其自身的破產,而就國家信用而言,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給美元摻水的後果,只能是美國採取賴帳的國家行為,不再承擔以美元兌換黃金的國際義務。紙幣與黃金脫鉤,為資本濫用國家信用提供了更多方便;資本逐利而製造的信用膨脹後果--擠兌風潮,使得國家不得不出來挽救銀行體系以免於崩潰:而地方政府的財政信用膨脹後果也常常由中央政府補貼了事,以免於地方財政破產。因為資本的追逐利潤的無休止動機和行為帶來的一切社會後果,在資本對國家政權的運行完全控制的條件下,被資本通過國家體制向國家範圍內的市場人群轉嫁,這些後果都由國家來最後付費。資本不斷給國家信用摻水,國家也就不斷地為這些無止無休的"龐氏騙局"導致的危機買單,這也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信用膨脹和國債膨脹有增無已的深刻根源。  

資本對國家的控制和操縱,意味著資本主義體系的統治地位的確立,同時也意味著資本將普通大眾作為掠奪對象的不公平的社會財富分配秩序在全社會範圍內的建立,國家完全淪為資本增值的工具的過程也是資本主導的信用不斷向國家信用摻水的過程。一旦這種本質被暴露在社會大眾面前,社會大眾的利益被資本操縱的國家行為不斷侵害,人們既有的國家觀念和國家信用的認同就會逐漸消失,國家的信用授受行為就會越來越困難,國家發行的貨幣要麼被加快轉手,甚是被拒收,商品流通甚至會轉向物物交換或者退回金銀貨幣交換;國債的發行或者購買者寥寥,或者大幅折價發行;這兩者的最終的發展都會走向國家信用的崩潰。  

紙幣的價值  

與金銀相比,紙幣自身的價值更加具有觀念性特徵。紙幣因為國家信用被接受,其自身價值卻不是國家信用所規定,而是依賴於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市場過程。一個商品的價值通過紙幣來衡量,體現為商品價格,由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市場大眾行為過程,將商品價值發現於一組變動的價格過程之中,通過一個個交易行為來表現。紙幣因為這種社會化的過程而存在和被廣泛接受。紙幣本身的價值和商品價值在這種交換過程中被相互界定,兩者均內涵於價格之中。曾經作為貨幣的黃金,在喪失了貨幣職能之後,留下了其貴金屬的自然屬性並且轉變為商品世界的一份子;黃金退出貨幣領域是資本追逐利潤的需要,能否回到貨幣角色應資本利益的需要而定。紙幣作為市場商品交換的中心,同時與千千萬萬種商品發生轉換,其價值和這千千萬萬種商品的價值一樣,都是通過市場過程來確定。紙幣的價值,就存在於千千萬萬個交換行為中。物價上漲不能歸咎於紙幣的膨脹,而只能歸咎于資本的本性和資本在市場中的投機過程。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並沒有因果關係。  

第三部分:信用迴圈與金融市場過程  

信用基於市場價值,是價值的暫時讓渡,以價值物化形態--貨幣向貨幣或者商品的出讓者回歸而結束。這種貨幣向出讓者回歸,是以資本迴圈的順暢為前提的;一旦資本迴圈發生阻滯,這種貨幣的回歸就會發生阻滯,或者回歸遙遙無期。一般而言,受信者接受信用,並且承諾到時還本付息,是以能夠將授信所得的資本參與資本迴圈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作為假設的。只有及時將資本迴圈中的資本轉化為貨幣,才能按時還本付息。商品轉化為貨幣是驚險的一跳,如果這一跳沒能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如果這個商品所有者還是受信者,商品所有者在摔下的同時還通過信用捆綁了別人的資本,那麼這個商品所有者和受信者會摔得更重!毫無疑問這個商品所有者作為受信者會受到授信者的追索,受信者被要求還本付息,直到所借的貨幣的本息全部付清為止。  

信用迴圈  

信用授受活動是伴著產業週期和經濟週期進行的,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是與產業的擴展和收縮同步的(注?)。在產業的初創期,產業的資本流入基本是自有資本的冒險活動,在產業的成長期和繁榮期,會發生資本的加速流入,基於產業前景的社會樂觀氣氛,此時的資本流入伴隨著大量的信用授受活動,社會資本迅速向某個或者某幾個產業集中,資本被物化為設備、廠房、材料和工資等等物質狀態,然後通過生產過程向商品轉化;在此期間大量的物質財富被創造,商品到貨幣的轉化伴隨著大量的資本利潤的實現,越來越多的資本通過信用被動員起來加入到資本迴圈當中,直到新產品的消費達到飽和為止。在消費飽和以前,資本迴圈保持順暢,以還本付息為內容的信用迴圈同樣順暢。在消費飽和以後,由於消費的相對萎縮,實際消費回落到某個穩定水準(產品使用壽命到期的更換消費量),商品的價格進入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下降過程,整個產業的資本迴圈不僅在規模上縮小,而且在時間上變慢,集中到產業的資本出現相對過剩。物化的資本,向貨幣回流儘管不會完全中斷,但是是以商品相對更低的價格和轉變為更少的貨幣量回流的,這些回流的貨幣,必須先行還本付息。如果集中到期的債務的還本付息,超過了貨幣的回流流量和速度,信用迴圈就會發生阻滯。違約行為如果只是偶爾產生,參與授信的人們認為不過是個別現象,除了當事者之外估計很少人關心;如果發生的頻率過高並且在一定的人群中普遍發生(這具有必然性),就會引起人們的警惕,在新的授信活動中更加謹慎,對已有的授信會加速到期;由於信用來源的縮減導致了借舊還新的困難和縮減,同時追索債務行為更多的發生,會使越來越多的授信人加入到討債的行列。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隨著信用的收縮,商品到貨幣的轉化的萎縮,大量的被物化的產業資本會越來越多地閒置;同時由於這些閒置的被物化的產業資本再也難以進入相應的市場過程和失去轉化為貨幣的機會,其價值會逐步喪失,產業資本也同時滅失,物化在這些產業資本上的授信資本也會逐步滅失,相應的債權債務可能成為廢紙。儘管會有許多保障授信人的擔保措施,可能會出現這些被物化的產業資本或者財產的所有權的轉移,使得自有資本的滅失更加早於授信資本,但是如果這些被物化的產業資本不能重新進入相應的市場過程,授信資本的結局和自有資本不會有什麼兩樣。  

資本迴圈中的利率  

所謂金融,就是通過信用授受進行的資本融通或者資金融通。貨幣化的資本,通過信用授受進行資金融通,成為金融資本,進入產業資本迴圈,通過商品市場完成產業資本的迴圈過程,對通過信用出讓的資本進行還本付息,從而完成金融資本的迴圈。金融資本本身的增值要求在資金的融通中通過利率體現出來,並且以此為條件加入資本迴圈過程;無論金融資本加入到資本迴圈過程的哪一個階段或者時間有多長,都是以參與分割資本迴圈所帶來的利潤為前提的,貨幣本身不能創造價值增值,只能在市場之中通過投機獲取差價,從而實現資本利潤;貨幣必須先向商品或者商品化的任何物件轉化,在經過一輪投機後不論結果如何,回到貨幣本身。在這裡,資本化的貨幣似乎有著天然的增值屬性,表現為一定的利率。利率本身僅有數學上的意義,僅表示一種比例關係,它表示了金融資本在資本迴圈過後,有可能實現的本金加利息回流的貨幣上限,這是以資本迴圈正常為前提的。在資本迴圈過程中,利率僅僅具有觀念上的意義;授信者的利率要求是否真實,得看準備授信的資本能否找到受信者,能否被資本迴圈所吸收。如果資本迴圈能夠帶來足夠的利潤,並且這種利潤水準能夠持續,在這種利潤水準之下的利率的金融資本,才有可能被使用;如果資本迴圈發生阻滯,資本僅能有限地轉化成貨幣甚至滅失,本金加利息的實現,只能依賴於貨幣回流的現實數量。比如債務重整過程中的本金和利息豁免就使原定的利率失去意義。  

市場利率的形成  

一個個信用授受行為,構成了以市場為基礎的總體的信用活動,同時推動著社會信用觀念的形成和確立。就單獨的信用觀念而言,包含資本增值的信用行為的成立,如同商品的估價一樣,具有個體性和個別性,是否授予信用和接受信用,對信用授受雙方而言,都是個人看法和判斷,這些個人看法和判斷,基於個人經驗,相對于其他信用行為而言,具有個體特徵,存在相互的差異性。就總體的信用活動而言,單個的信用授受行為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動的;受信者進入信用市場,尋找和詢問授信者要求和條件,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加以比較,從而決定是否接受信用和接受信用的各方面條件;這裡既有比較,又有討價還價的談判。眾多的授信者和受信者都在相互尋找、比較和談判之中,彼此的看法和觀念都在相互傳遞、交流和因應自身的需要而變化,並且根據這些變化中的看法和觀念採取行動,實際的信用授受行為的發生意味著信用授受行為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眾多的信用授受行為則推動著社會化的信用觀念的形成,社會化的信用觀念同時將這些信用授受行為聯接成一個市場。  

在眾多的信用授受行為當中,由於各自的條件和要求千差萬別,因為在一個個信用授受行為中的利息和利率存在差別;這種差別,會引發信用授受過程中的投機活動,以低利率接受信用後再以高利率授予信用,這種投機活動,將低利率的信用授予者和高利率的信用接受著聯接起來,成為信用市場的仲介,這種仲介,就是貨幣經營業。在這裡,我們將一次信用授受行為又稱為一次交易,交易是指授信者用自己的資金換取或者購買受信者出具的信用憑證(存摺、存單、債券、股票)而言的。貨幣經營業一方面通過交易行為擴展自己的市場聯繫,與越來越多的授信者和受信者交易,減少了信用授受雙方的尋找和等待時間,極大地擴展了信用授受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貨幣經營者在瞭解眾多信用授受者們的看法和判斷的同時,向市場傳輸自己的看法和觀念,從而對越來越多的信用授受者的行為產生影響,在投機過程中的信用授受行為增加的同時貨幣經營者的看法和觀念也在這些信用授受者當中傳遞和被認可,從而推動了市場總體看法和判斷的趨同。貨幣經營業者們通過越來越擴大的投機活動,主導和加速了社會化信用觀念或者價值的形成。這種社會化信用觀念在參與信用授受的人們中間逐漸深入人心,形成穩定的價值觀或者理念體系,又反過來影響和約束一個個信用授受行為。和市場價值一樣,信用觀念和價值同樣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的產物。這個過程,是一個在反復的交易行為中逐步積累的過程,社會化信用信用觀念或者價值的變化快慢,和貨幣經營者新的看法和判斷的傳播速度密切相關。  

利率產生于資本在信用領域的增值本性。作為投機的貨幣經營者,存在著作為受信者壓低利率的要求和作為授信者抬高利率的要求,以便盡可能的擴大投機的利率差別。但是,這種利率變動或者調整能否成功,取決於新的利率能否被市場廣大的信用授受者們接受並且通過市場廣大的信用授受者們的行動來驗證;換言之,必須對目前市場廣泛接受的信用價值或者觀念體系進行調整,形成新的信用價值。貨幣經營者們因為長期而反復的信用授受行動,瞭解信用市場的人們的對信用的通常看法及其變動原因,會對投機活動進行總結,從而形成自己比較系統的的理念或者邏輯。同時這種理念和邏輯又通過大量的信用授受行為在信用市場傳播和交流,影響其他信用授受的看法和觀念,對信用的價值進行反復塑造和改變。對於一個新的利率而言,相對既有利率而言的變動,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不是關於利率變動的邏輯和理論如何科學,而是這個理由在信用市場被如何接受和如何被隨後的信用授受行動所證明,相信這個理由的人越多,有關的信用授受行動越廣泛,這個利率的市場存在就越堅實。由於貨幣經營業在信用市場具有仲介地位,這種仲介地位的優勢,不僅僅基於貨幣經營業本身的資本優勢,而且更重要是基於以眾多的信用授受者作為市場的信用交易對手。一方面,貨幣經營業者可以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新的利率在市場詢價;另一方面在詢價的同時,為利率變動製造某種噱頭或者理由,通過貨幣經營者自身的社會聯繫管道或者信用授受過程進行傳播;或者通過專家學者言論的媒體宣傳,影響社會輿論;從而影響社會心理狀態和思維。這樣新的理念或者價值在傳播中被以新的利率進行的信用授受行為所"證明",這樣某些經過"證明"的理由或者噱頭與信用授受行為的變動的利率的關係就建立起來。這種關係,是大眾參與的信用授受過程中的現實存在,信用價值和觀念的變化植根于大量的信用授受行動,同時又引導著信用授受行動的新發展。一次次的交易,形成一個個利率,在一段時間內,信用交易形成一組利率,這些利率高低有別,是信用市場中大眾行為的結果,也是信用的價值的市場表現;沒有任何一個利率是虛假的或者非理性的。  

利率的因時間差異而被劃分為所謂的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具有很強的人為特徵;利率差別是市場過程的產物,信用授受過程中不乏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的例子,也不乏所謂的高利貸的例子。  

利率連續的長期的變動,是和經濟週期緊密相連的,依附於經濟週期之中。我們知道,經濟週期的產生,常常被一個甚至幾個新興產業的週期性運動所主導,而主導新興產業週期的則是資本的持續流入和流出,這種資本的流出和流入則以信用的擴張和收縮為基礎。在新興產業的上升過程中,由於資本透過投機主導的以大眾行為為內容的商品價格過程的發展,資本的利潤相對豐厚,會吸引社會資本向新興產業流入(注?)。在信用市場中的貨幣經營者,一方面會提高授信利率保證信用貨幣被廣泛使用的同時增加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會提高受信利率,盡可能地吸收小額信用貨幣,將信用貨幣集中起來,擴大信用來源。利率的投機過程和商品價格投機過程是相同的,由於興旺的產業狀況和樂觀的經濟前景,以及既有的良好的資本獲利狀況,一方面為信用利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利率能夠為產業資本所接受;另一方面也為利率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噱頭和理由。隨著產業擴張過程的推進,商品價格的上揚過程的自我強化,信用領域的新邏輯或者新理論與提高的利率的信用授受行為的關係也被反復證明,利率提高的過程同樣會出現自我強化的傾向,新興產業的資本集中過程會大大加快,利率持續提高,信用出現膨脹式地擴大和日益頻繁的信用交易;直到新興產業的擴張過程結束。隨後出現的是伴隨著產業內資本流入的停滯和商品價格下降的利率下降過程,這個利率下降過程同樣具有自我強化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資本的迴圈的信用貨幣回流會發生更多的阻滯,舊的銀行貸款被催收,產業興旺時期的大把放貸機會消失不見,債券和股票價格下降,找不到自己認為可靠地授信機會,利率也一降再降,信用交易成功的次數越來越少。在這裡,利率和商品價格都是基於同樣的市場大眾行為過程,都是這個過程或者產業週期中資本運動的結果和表現,兩者並無因果關係,但是可能存在一定意義上的相關。  

利率限制與信用脫媒  

利率是信用的價格,在市場中存在經常性的變動,這種變動過程是由於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大眾行為過引起的,資本追逐利潤,成為利率變動的原始動力。利率固定或者利率管制---將利率在一定時間內固定的某一個水準,是和資本的逐利自由相衝突的。信用授受者們有選擇市場對手的自由,這也是資本的自由。利率管制,對市場的大眾行為會產生影響,並且改變大眾的行為方式;如果資本和信用的提供者的利益受影響不大,他們不會脫離信用仲介;如果利率管制的結果限制了資本增值,情況就會變化。儘管存在一些困難,和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易一樣,信用直接授受在信用市場始終存在。如果貨幣經營者的授信利率和受信利率的差別過大,或者因為利率管制,使信用的最初提供者和最終使用者的利益受損或者被壓抑,信用的最初提供者和最終使用者之間的直接交易就存在可能;信用的最初提供者和最終使用者繞過仲介--貨幣經營者直接進行信用授受的行為,我們叫做信用脫媒。信用脫媒行為會使固定的利率失去的市場大眾行為的基礎,偏離利率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利率附著於資本迴圈和經濟的週期性迴圈,隨著經濟的的週期性地膨脹和收縮,利率限制只能改變信用授受者的行為方式和資本分配利潤的份額,不會改變資本的逐利本性,不會改變資本的社會流向,不會改變資本向存在更高利潤的產業的集中。  

證券市場的形成  

在信用授受活動中,受信人在接受資本的同時會向授信人出具一份合約或者憑證,持有這些憑證的人具有依據這些憑證分配利潤或者利息以及其他利益的權利。由於授信人的貨幣資本閒置和受信人的資本使用在時間上的差異,對合約和憑證的轉讓或者買賣就成為現實需要,以便授信人及時收回資本。頻繁的買賣行為會推動有關這些合約或者憑證買賣市場的形成,這些合約或者憑證也就有了交易價格,成為有價證券。有價證券是資本提供信用的證明,也是信用提供者獲得利息或者利潤的依據。有價證券買賣,實際上是短期資本通過證券交易參與較長期的資本迴圈的利益分配,一個個短期資本,通過有價證券的交易,銜接成能夠長期使用的資本。有價證券市場,和銀行通過大量吸收短期存款而能夠發放長期貸款一樣,主要克服的是信用授受在時間差異上的困難和阻礙。證券市場的形成和有價證券的交易轉手,實際上是一種短期信用向長期信用轉換的形式。證券價格波動,反映的是長期信用的利息或者利益在短期信用之間的分配。證券市場價格波動過程同樣是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大眾行為過程(注?)。  

信用風險問題  

信用風險是指授信的資本發生損失的可能性,信用是和資本迴圈以及市場大眾行為過程相聯繫的。如果發生資本迴圈的阻滯,資本損失的發生不可避免,但是這種資本損失,是市場大眾行為過程的後果;就社會資本總體而言,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會引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對其中一部分資本進行打擊;市場是資本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風險產生的根源,因為資本的利潤動機,資本反復不停地複製這個市場過程,複製一部分資本的滅失或者死亡現象;就資本總體而言,部分資本發生損失具有必然性,就個別金融資本而言,具有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因為總會有某些資本因為資本迴圈的阻滯而發生風險中獎而導致損失。信用風險恰恰是因為信用形式的資本參與了資本迴圈過程,從而在市場中通過資本的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既創造了部分資本增值,也讓部分資本走向滅失和死亡,這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在信用市場上,隨著市場中人們對風險的認知的變化以及與這些認知變化直接相關的的信用交易行為的發生,信用的風險特徵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且信用風險不是孤立的,它通過人們的信用交易行為相互影響。早期的銀行擠兌風潮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一個對某銀行不利小道消息的流傳,會引起直接針對該銀行的擠提存款行為;擠提行為的示範,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和安撫,隨後而來的是擠提風潮。這種風潮,往往能夠將一個經營正常的銀行迅速推向倒閉境地,同時,大眾的跟風,會使在排隊擠提存款的佇列中靠後的人們血本無歸,同時與這家銀行有關的其他銀行和企業同樣會採取相應措施,或多或少地會有損失發生。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信用風險(Credit Risk)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即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並且認為,利率是和風險水準的高低相聯繫的,風險高低與利率正相關。從在西方經濟學的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是風險的衡量具有個人觀念特徵,幾乎每個人的風險評估的方法、途徑和結果都各不相同;並且這種局限於個人觀念中的風險,儘管會出現廣泛傳播,但是因為沒有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而成為市場行為的依據,總是零散的和孤立的,脫離了整個社會化過程而存在;就某些風險理論而言,風險的數學化模型是缺乏社會過程基礎的,結構精巧但毫無用處。二是因為風險概念僅存在於個人觀念中,似乎產生於各自孤立的契約,缺乏社會基礎,而利率卻是在大眾行為的市場過程中形成,因此利率和風險本身毫無關聯,關於利率的風險補貼得不到任何社會機制的支持。無風險利率一向被視為整個利率體系的基礎,普遍地將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充當無風險利率的做法由於美國國債的信用逐步坍塌而使這種觀點失去了意義。  

在有價證券市場,信用風險隱含於價格風險之中。有價證券市場同樣是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市場,有價證券的的價格形成同樣是大眾行為推動的市場過程,這裡上演的是金融資本之間的博弈,是在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狼食資本對羊群資本的吞併和掠奪,這是一種題材-價格模式或者機制。在這裡,風險和收益出現分野,收益歸狼食資本,風險歸羊群資本(注?)。在西方金融創新中所發展出來的所謂轉嫁和分散信用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具有和有價證券市場的題材價格模式同樣的市場機制,都具有零和博弈特徵,收益歸狼食資本,風險毫無疑問轉向中小資本或者羊群資本,高杠杆化的交易只不過讓狼食資本對羊群資本的吞併過程更加猛烈,羊群資本的風險狀況也就更加慘烈。與貸款市場一樣,證券市場的風險特徵及其變化同樣受到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的影響,這方面最經典的例子是南森·羅斯柴爾德控制英國政府公債的例子。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進行著一場法國和英國的戰役。如果英國戰敗,英國公債將一文不值,而如果威靈頓將軍能夠打敗拿破崙,那英國公債將是另一番景象。當時,羅斯切爾德家族已經在英國佔據著金融寡頭的地位。他們憑藉龐大的情報系統,在6月19日清晨率先獲得了滑鐵盧戰役的結果,而英國公債市場的其他人還在一無所知中等待交戰結果。南森·羅斯柴爾德並沒有像一般投資者想像的那樣,大舉買進英國公債,而是開盤便拋出一筆數十萬英鎊的英國公債,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樣一波比一波猛烈。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拋單在市場上引起了恐慌,投資者紛紛吐血拋售持有的英國公債。幾個小時過後,英國公債的市價僅及票面價值的5%。而這時,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交易員們開始悄悄買進能夠買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6月21日晚11點,威靈頓的信使終於到達倫敦,這個晚到的情報,讓羅斯切爾德的家族狂賺了20倍,也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南森·羅斯柴爾德演繹了在證券市場狼食資本對羊群資本最簡約和最赤裸的吞噬過程,利用價格波動剝奪了這個市場的所有參與者的財富。這個價格波動過程,是由南森·羅斯柴爾德主導的,是由所有市場參與者共同完成的。在這裡,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跟風行動,給隨後跟進的人帶來越來越糟糕的結果或者說風險擴大,最終英國公債的市價僅及票面價值的5%。  

最後貸款人  

在各國的中央銀行體系建立後,人們的常識性的想法是,中央銀行是信用體系的最後貸款人。這種想法,僅僅浮於問題的表面。在整個資本主義體系中,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資本則通過主導社會大眾行為,對市場體系和價格過程進行控制;通過市場體系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社會財富分配和再分配,通過財富積累和資本集中,不斷加強對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通過商品市場,將越來越多的人捲入市場,通過大眾行為的商品價格過程,資本獲得利潤,直接無償佔有社會財富;通過銀行體系實現金融資本對利潤的分割,同時以信用為工具,通過還本付息來加強對產業資本的掠奪,推動產業資本的部分毀滅;通過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實現對中小資本的洗劫;通過市場與國家爭奪對社會的管理和控制權,將政權體系和國家行為至於自己的控制和操縱之下,用來支持資本主義體系的運行。  

經濟和金融危機的來臨一方面是因為資本迴圈的阻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市場起主導作用的資本對這種矛盾的有意利用。他們通過選擇性資訊釋放,對市場觀念或者市場價值進行塑造,影響和引導人們的群體行為,推動危機的來臨;危機對在市場起主導作用的資本而言,是機會,對在市場起主導作用的資本以外的人而言,是災難,區別的只是被打擊的程度,只是資本和財富被洗劫數量的具體差異;在市場起主導作用的資本利用危機對其他資本的打擊,就是以製造越來越多的無產者為目標和極限。通過操縱大眾行為的市場體系,從而鞏固其的市場地位和社會統治。  

在金融資本佔據統治地位的條件下,金融資本的壟斷優勢是通過一次次經濟週期的迴圈得以強化的,一方面,金融壟斷資本在所有的市場過程中都是勝利者,不僅使自身得以壯大,而且在衰退和蕭條期很難受到任何傷害;另一方面,在經濟週期的蕭條期,只有自我保護良好和實力得到加強的金融壟斷資本,才有能力低價大量收購剛剛創造過一輪經濟週期的產業,從而將該產業的絕大部分控制在自己手中,從而將又一個或者幾個產業納入自己控制的產業體系。在經濟的蕭條時期,金融壟斷資本或是通過自己的大銀行,重新開始授信活動;或者購買國家擴大發行的公債(擴張性財政政策,此時的公債雖然面向社會銷售,但是只有金融壟斷資本才有財力購買),通過國家開始市場的授信活動,從而開始自己主導新的週期性的經濟運行過程或者市場過程。這一點可以從美國金融壟斷資本近期圍繞國債問題進行的僵持拉鋸得到最充分的證明,美國金融壟斷資本是不是願意購買和購買多少美國國債才是核心問題,政府開支如何運用直接關係到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內部各集團的利益,國債上限充其量是一個噱頭和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在國家公益上偽善的面具。國家在經濟的蕭條時期也同樣能夠擴大貨幣發行,從而增加對市場的授信,但是這種授信,同樣給予的是金融壟斷資本,因為沒有其他物件具有接受信用的能力和實力,金融壟斷資本因此也擴張了自身的實力。這一點能由美國的N次量化寬鬆得到證明,N次量化寬鬆是華爾街資本為自己擴張國家信用,唯一加強的是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優勢,提高他們在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上翻雲覆雨的能力,於是也就有了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暴漲暴跌,也就有了美國熱錢彙聚香港賭人民幣升值。  

國家作為最後貸款人只是一個影子或者傀儡,實際的最後貸款人是金融壟斷資本,因為他們控制了經濟和佔有了絕大部分的社會財富。在貨幣發行權賦予國家的情況下,金融壟斷資本是國家信用的控制者和接受者,金融壟斷資本的授信需要只不過是通過國家加上了一個戳記,國家信用強化了金融壟斷資本的優勢和統治地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