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大眾行為過程中的市場價格和經濟週期

作者:清湖漁夫
日期:2011/05/25

資本主導和創造的價格過程  

投機和投資  

對投機的商人們而言,市場是個財富積累過程,也是個資本積累過程。由於投機本身和追求差價利潤,投入一定資本,獲得比投入更多的資本,差價越大,資本的所謂利潤越大。一步步地,商品的差價,轉換為投入資本總額和收回資本總額的差額,價格投機在人們的認識上自然轉換為資本投機或者人們常說的投資--付出資本或者貨幣,收回來的是更多的資本或者貨幣。在早期的資本主義過程中,資本追求利潤是不問途徑和手段的。就資本本身而言,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觀念體系,存在的只是投入資本和收回比投入更多的資本的要求或者願望,投資,常常和收回更多的資本--獲得利潤的願望相聯繫,投機,則和差價獲取相聯繫。投資和投機,從過程而言,都是價格差額,實際上是同一個社會過程。  

隨著資本的積累和資本對市場的影響作用擴大,市場也逐漸擴展。隨著資本對市場的越來越具有控制性,投機活動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發生,利潤現象也就越來越廣泛出現。與此同時,投機一方面使市場更有組織性,將更多的人群捲入市場,另一方面投機又成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從生產走向消費過程中的一環;資本通過投機,作為市場的低價買方,對供給進行控制,作為市場的高價賣方,對需求進行影響和創造。  

資本操縱下市場價格的波動過程  

投機推動了資本積累,同時也推動了商人和商業的產生。在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以投機為目的的商人資本,在市場中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因為在市場中商人資本優勢,商人資本處於生產者或者產業資本的買方,也就是低價的收購者;同時商人資本又處於消費者的賣方,出賣收購來的商品,消費者購買商品,獲得使用價值。商人資本通過投機在對生產者進行控制的同時,也對消費者進行控制。"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投機在市場的成功與否,是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們知道,商人資本和投機對市場價值和群體行為具有塑造功能。在使用價值方面,對於新產品,會進行社會推廣,介紹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新產品或者服務的知識或者資訊在一定的市場人群中普及;對於老產品的知識和資訊進行重新宣傳。在完成必要的商品低價收購或者對商品來源獲得足夠的控制後,為了獲得差價利益或者資本增值,商人資本會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為了在更高的價格上將商品賣出去,就必須給予人們漲價的理由,使更高的交易價格為消費者所接受。在商品漲價過程之初,商人資本會根據市場裡歷史經驗和已經塑造完成的市場理念或者市場價值,釋放相關資訊或者理由,這些資訊和理由如果在市場參與者人群中已經熟識,那麼隨著消息和理由的發佈,漲價就會被市場再次證明"合理"而自然而然。這種市場的既有理念,是一個奇怪的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中,可能包括各種觀念和想法,甚至還有某些複雜邏輯的理論體系,但是這些想法、觀念和理論的合理性,不是由所謂的經濟或者市場科學來證明的,而是由市場本身的歷史經驗來反復"證明"的,如所謂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漲",一次又一次的"需求增加"的消息和理由發佈,與在某個時間段上的"價格上漲"相對應,商人資本需要的只是價格上漲,至於價格上漲的"原因"--"需求增加"是否真實,增加多少,只要市場相信這些消息是所謂價格上漲的"原因"就行了,其他並不重要。價格上漲的消息和理由,可以來自於既有的市場理念體系之中,也可以是新的市場理念。新的市場理念能否建立,並且被廣大消費者認可,同樣要通過漲價過程來證明,如果發佈一次有關新理念的消息和理由並且價格隨之上漲還不夠,那麼多發佈幾次消息或者理由,通過商人資本的主動買入提價,反復來幾次就"證明"了。商人們發佈的理由和漲價之間的聯繫就這樣建立起來,久而久之就有了"理論"的外殼包裹,而且因為理論多多,這種外殼就花樣翻新;反復宣揚的結果,人們就可能接受所謂的種種"科學"解釋。不過,理論或者理念可以到處流傳,如果市場參與者們沒有採取行動,沒有相應的價格變動,也就聊為一說。  

隨著一次次導致價格上漲的消息的發佈,交易價格的反復上揚,價格上漲的趨勢在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當中確立,消費者的趁"低價"買入和價格的上漲將反復自我推動和自我強化,商品交易量不斷增加,一方面,交易價格不斷攀登新高,另一方面消費者人群不斷入市和擴大,在價格的高位形成消費者的買方市場。在價格高峰附近,因為漲價的樂觀預期,至於漲價理由已經一次又一次地向市場參與者們提示過了,在提示過程中的價格屢創新高也反復證明了這些漲價理由的正確,參與買進的人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問題是這些高價追買的人們個個都能如願以償,他們的交易對手肯定存在,並且大批地賣給他們。這個由消費者們自發集合而形成的買方市場,就是商人資本所需要的;消費者蜂擁而入,形成消費熱潮和市場高潮,商人資本原先在相對低價收購的的商品則源源而出,市場的交易量更是驟增。隨著商人資本的投機性賣出逐步走向尾聲,商品高價套現活動結束,商人資本實現了商品到貨幣的轉變,繼續推高價格已經沒有意義;同時由於"導致"價格下降的消息或者理由的露面,市場會轉向下降。同樣,因為"導致降價消息和理由"與價格的"聯繫"或者關聯,市場的價格下降過程會自我強化,直到價格跌到商人資本認可的低價為止。商人資本在自身認可的低價區域,又開始緩慢的收購活動。在完成必要的商品低價收購或者對相對低價商品來源獲得足夠的控制後,新的漲價過程又重新開始。如此反復不已。  

商人資本和投機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分離,一方面是因為商人資本通過投機突破了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通過投機塑造市場理念和影響市場價值,將市場組織起來,另一方面是因為投機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控制和影響,決定性地影響著"商品到貨幣的驚險跳躍"的實現方式和程度,這就是商業的管道優勢。儘管在市場中會出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見面,但是這種零星的偶爾的交易不會改變投機在市場中社會性作用;這些零星的偶爾的交易的價格,也受到市場價值的影響和控制。  

市場話語權  

商人資本通過對市場理念和市場群體行為的塑造,在市場把握了話語權;同時這種市場話語權的擴大和強化,更便利了商人資本操縱市場。這種話語權,體現在通過消息對市場理念或者市場價值進行改變和塑造。一方面通過消息釋放和傳播組織市場。消息走向市場人群,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口耳相傳,訊息源從第一批受眾很快傳向第二批、第三批受眾,直至整個市場,伴之商品價格出現某種與市場大眾對消息的解讀和預判相一致的變化,隨後的買賣行為就會發生。另一種是以行業專家的名義通過媒體釋放和傳播,傳播這些理論和觀念的專家名人會帶上種種"權威"和"科學"的光環,這些理論也會通過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向更多的人群推廣和反復地灌輸,從而試圖塑造人們的市場思維模式和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另一方面,通過消息的選擇性釋放和傳播來影響價格走勢,以適應商人資本利益的需要。在上漲的市場,通過對訊息源的控制,對媒體輿論的操縱,著力釋放和傳播"導致價格上漲"的消息,對不利於上漲的消息進行可以掩蓋並且在傳播管道方面予以過濾和封殺;在價格上漲的的末期,好消息聯篇累牘,商人資本御用的"專家學者"粉墨登場,各種研究報告和預測紛紛出籠,消息頻密釋放和轟炸,渲染市場樂觀情緒,鞏固和強化消費者人群的買方市場。在價格下降的市場則進行相反的運作,壞消息對市場參與者人群的心理進行反復打擊,同時價格交替下降,出現迷茫、恐慌和絕望。因為收集消息的管道和成本限制,作為個體的市場參與者無法瞭解市場的全景和真實面目,也無法質疑市場流行的理念和"論證"。商人資本將自己需要的邏輯或者理念逐步塑造成市場理念,在這種被塑造的市場理念的支配下,市場大眾在思維上已經落入某種社會化的控制之中。市場中商人資本以外的市場參與者的個人意志在市場強大的輿論邏輯下趨於渺小和無力,行為上也就隨波逐流,採取與市場情緒相反的市場買賣行動實在過於艱難,無奈地附和大眾性的意見而看漲或者看跌。這是市場從眾心理和羊群行為的根源。  

資本和市場的秘密  

市場本身是個財富的分配過程,這種分配通過價格實現,由於市場過程的社會化,由於社會分工,單個市場參與者通過商品交換滿足自己需求的程度實際上由市場--由市場中的群體行為來決定,其自身的利益主張的實現程度與市場上其他人們的認可程度直接相關。價格本身是社會觀念和價值的外在表現,從個人看法走向社會觀念,是一個個人看法反復交流和人們相互影響和共同行動的過程。就市場過程的每一個價格而言,都是交易形成的,具有偶然性;但是交易完成,都以交易的雙方對這個價格認可作為前提,這個價格就是現實存在的。同時這個價格是和一個市場群體行為過程相聯繫的,存在於這種社會機制之中,在這種社會機制中的每一個價格,都是合理的,具有價值基礎。在資本主義時代,價格波動,是投機的結果,是資本掠奪的產物。資本掠奪過程和價格形成過程是同一的,既形成價格,同時又完成了財富的分配和資本的增值。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商業利潤,認為商業利潤來自於生產過程的剩餘價值分割,誠如斯言,而這種剩餘價值分割是通過價格的實現的,是借投機之手通過資本操縱的市場群體行為過程來完成的。勞動創造財富,市場形成價值,資本獲取利潤;資本獲取利潤的過程同時也是價格形成的過程。這是資本掠奪的秘密,也是資本在市場中依賴投機才能存在和存活的秘密,即錢生錢的秘密!西方資本幾百年來一直是按照這個秘密中的規則和訣竅行事。西方經濟學從來也不敢去"發現"這個秘密,並且極力掩飾這個秘密,脫離社會實際運動過程的理論也就逐步走向臆想。  

產業週期和經濟週期  

產業週期  

每個產業都要經歷的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演變過程,這就是產業週期或者產業迴圈。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產業發生週期性擴張和收縮,有關這種週期性擴張和收縮的經濟理論可謂眾說紛紜。這些理論概念和假設,卻與經濟現實毫不相干,他們只存在于西方經濟學學者們的臆想中。產業週期性擴張和收縮有著其自身的社會性動力,這種社會性的動力仍然來自於資本的投機牟利和相應的大眾行為過程。產業週期性迴圈,與市場的群體行為過程緊密相連,圍繞著市場機制展開。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一個產業的新生,同時也意味著資本的進入和活動,這些進入的資本,就是產業資本。產業資本就其特殊性而言,為了生產特定的使用價值或者說產品。資本以貨幣的形式進入,購買生產要素並且生產產品,賣出產品收回貨幣,完成一個產業資本迴圈;投入貨幣,企圖收回更多的貨幣,從而資本增值。在產品進入市場之前,他僅僅具有使用價值的意義。生產產品,是投入資本的生產者自己的事情,產品消耗的所謂成本,如工資、原材料、設備折舊等等,會有一個貨幣上的計量,但是這種計量,僅對生產者有意義,是生產者對產品所有耗費的一個認定,我們稱為生產價格,這種生產價格與他人無關。產品價值或者價格的界定,是在產品進入市場之後並在市場中完成的。生產者帶著自己的產品進入市場,角色發生轉換,由生產者轉變為市場參與者。產品在市場中以何種價格售出,實現商品到貨幣的驚險的一跳,對生產者而言具有決定性意義,決定著產業資本迴圈的結果。資本的這種增殖過程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它依賴於市場價格和生產價格的相對變動。

產業資本迴圈對市場過程具有依賴性,產業的擴張和收縮,依賴於市場價格,並且隨著價格過程的漲跌進行。在產品的市場價格上漲,並且超過生產價格的情況下,因為生產產品有利可圖,會引起資本向該產業的流入,投入資本規模擴大。在產品的市場供給增加的同時,隨著商人資本對市場過程的操縱和商人資本的市場理念的被流行,市場需求也會增加,這種供給和需求交替增加、價格上揚的過程,會引起資本向產業的持續流入。一方面,商人資本通過投機操縱,逐步吸引消費者入市,創造、控制和調節產品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商人資本根據可能產生的銷售市場的大小來逐步提高對產品供給的要求,使得二者相匹配。隨著市場價格上漲,導致生產價格和市場價格的差距擴大,生產者也會提高出售價格,提價幅度以商人資本在市場中投機能夠接受的收購價格為限。這是商人資本對產業資本的制約與限制。資本向該產業的流入過程,同時也可能引發相關的要素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過程,但是這些要素產品的價格波動對生產價格會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取決於這些要素產品的各自的市場價格過程的具體階段和狀態。價格上漲終止於價格高峰期的產品買方市場形成,以商人資本以最大努力創造消費者買方市場的結果為限。產業擴張則終止于市場價格向生產價格靠攏,生產產品逐漸無利可圖。

市場價格向生產價格靠攏,產業將逐步轉向收縮。一方面,因為價格下降,商人資本創造的市場需求會轉向相對萎縮,在消費熱潮後會有所回落並且在產品消費的實際消費需求附近趨於穩定。市場價格經過高峰後轉向下降,因為商人資本對市場的掌控和投機的低價收購需要,會在操縱市場的過程中持續壓低對生產者的收購價格;產業資本的競爭也由此展開,降價拍賣以實現商品到貨幣的轉換,實現驚險的跳躍,並且以此為前提,通過管理和技術的調整壓低生產價格,以獲得利潤空間;生產價格的高低決定了產業資本的競爭地位和能力。市場價格和生產價格是一個雙雙下降的過程。生產價格下降,引發以管理強化和技術提升為為內容的生產調整,這種調整源於市場價格逐步下降的壓力,以竭力地完成產業資本迴圈。市場價格下降,則是商人資本壓價收購以擴大投機利潤的需要,收購商品的數量以商人資本在市場能夠創造和找到的需求為限。在市場價格和發佈的消息的相互推動中,市場價格和生產價格的反復下降。一旦產品在市場能夠涵蓋的所有人群中被廣泛使用,消費市場就會趨於穩定,即市場消費出現飽和;因為產品使用壽命到期而產生的更新消費,就成為產業資本迴圈的市場依賴。

從新產品誕生走向消費飽和,包含了所謂的產業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這三個階段,並包含了產品的價格高峰期,在這些時期,產業的持續擴張。產業的擴張期因為資本向這個產業的迅速流入和集中,在整個的產業週期中相對較短;因為資本向產業投入的路徑依賴和資產的專用性,物化的產業資本除了通過產業資本迴圈回收之外,直接向貨幣轉變會受到諸多的限制和困難,因此產業收縮反而是一個相對長期而緩慢的過程。

資本推動產業的擴張和收縮  

產業資本,就其一般性而言,和其他資本的本性一樣,都是為了獲取利潤或者資本增值。經過產業資本迴圈,產業資本的使用價值同樣是資本增值。就商品市場而言,產業資本增值通過獲取商品市場價格與生產價格的差價來完成,商品市場的價格過程社會化;在這個社會化過程中,產業資本是通過轉換為商品進入這個市場過程,成為這個過程的供給方面;產業資本迴圈的結果,或者通過這個迴圈獲得利潤,取決於商人資本操縱的市場投機過程或者說社會化的價格機制。

在商品消費市場達到飽和之前,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是能夠為資本帶來利潤的,只要資本認為這種利潤值得賺取,資本向這個產業的流入就會持續。資本流入過程分為兩種,一方面是通過共同投資開辦新的企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變,形成長期投資;另一方面,信用資本的越來越多的流入和使用,導致企業的生產擴張。因為利潤和獲取利潤的榜樣的存在,產業內資本積累和集中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已有資本的利潤示範會導致更多的資本的競相進入,這種過程的發展直到商品消費市場飽和之時。在商品消費市場飽和之後,由於商品的市場價格和生產價格競相下降,由於市場價格在這種下降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產業資本利潤率會逐步下降乃至消失,會引起資本從產業中流出。這種流出過程,只能通過商品在市場上轉變為貨幣,集中表現為信用資本(銀行信貸和商業信用)的退出和信用收縮,商業信用因為收回貨款而消失,銀行貸款通過收回本息而退出,只要商品到貨幣的轉換能夠實現,這種退出就成為可能。但也並非所有的信用資本都會如此好運。就股權資本而言,因為股權的交易,個別資本實現從產業的退出是現實的,但是就整體的資本而言,股權交易的資本退出同時也帶來資本進入。由於進入產業的資本逐步物化為產業生產能力,這些物化的部分只能在產業中沉澱下來。這種沉澱,除了通過商品轉換為貨幣回收的途徑之外,並不存在其他途徑回到資本的貨幣狀態。產業週期中的資本收縮在嚴格意義上而言,只是部分信用資本通過商品轉換為貨幣退出;這種資本收縮,更多表現為產業資本在資本市場或者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下降,資本逐步被侵蝕或者滅失。

在商品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形成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產業資本因為產品供給而在這個市場有意義,通過價格過程獲得資本增值,這是產業資本的使用價值。產業資本本身的價值或者價格同樣依賴於市場,在市場的大眾行為過程中產生,通過資本市場或者金融市場來界定。產業資本的價格形成在金融市場或者資本市場同樣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同樣具有市場的群體行為特徵(注?)。在產業的擴張期,產業資本的價格在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上漲,股權價格和債權價格同樣演繹資本價格自我強化和群體行為過程,隨著資本向產業的持續流入,產業資本膨脹,其中的信用資本同樣膨脹。在產業收縮期,因為商品市場價格下降,產業資本獲取利潤的使用價值喪失,原有的產業資本經過金融市場的市場過程,價格逐步下降。對於未進入有組織的金融市場的股權資本,因為股權轉讓困難的企業會出現長期虧損最後走向倒閉,對於進入有組織的金融市場的股權資本,股票價格會長期下降,股票隨著企業的倒閉甚至成為廢紙。債權資本因為在企業中的杠杆作用,成為股權資本的雙刃劍,在產業收縮時會加速股權資本的貶值和崩潰。同時債權資本利益保障性在此時也是相對的,就單一企業而言,如果商品到貨幣的轉換無法完成,債權資本同樣因資本物化為生產能力,債權資本同樣無法轉換為資本的貨幣型態,因為資產的專用性,只要產業資本迴圈受到阻礙,相應的資產抵押也就只有形式上的意義。債權資本如果在一個有組織化的金融市場交易,債券的價格同樣會下降乃至成為廢紙,如果是脫離市場的特定的債務,如企業借款或者銀行貸款,就只有帳面上的意義;如果遇到產業內的企業收購和兼併,也會發生債務重整,債權面臨殺價就成為必然。

在資本佔據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市場是資本賴以生存和運行的基礎。商業和服務業因為面向消費者,因而在市場的形成和組織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儘管存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零散的偶爾的直接交易,但是這種交易就資本和投機的需要而言,屬於另類。商業和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不同,在於不是銷售有形產品,而是提供一種管道和方式,這種管道和方式本身寓於消費過程之中。商業和服務業的管道和方式,就是商業的使用價值,商業的價值或者價格,通過商業企業的經營模式而產生的利潤來間接體現。商業資本的使用價值仍是獲取利潤,商業資本的價值和價格仍然通過金融市場過程來實現。和其他產業資本一樣,資本的流出流入和擴張收縮,同樣推動商業的擴張和收縮。

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Business cycle)是指經濟運行中週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收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和產業週期一樣,經濟週期的擴張和收縮,仍然是資本推動的社會化的大眾行為過程。在一個資本佔據統治地位的經濟體系中,經濟週期的出現,一般和一個甚至幾個的產業週期的發生有關。就已有的產業而言,資本的迅速流入後消費市場出現飽和,產品的銷售往往和產品的更新消費有關,即新產品替代舊產品,如用一根新的螢光燈管頂替一根報廢的螢光燈管;如果市場價格步入漫長的下降歷程,這個產業以及類似的產業對經濟週期的出現不會有什麼積極影響。經濟週期出現,有賴於一個甚至幾個新產業的擴張過程。在經濟週期的上揚過程中,社會資本會向這些新產業持續流入,勞動力和其他資源迅速向這些行業集中和堆積,同時由於就業增長和對新產品的消費,也會引起整體消費的上升,直到這些新產業的產品消費出現飽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新產業的產品價格會出現供給和需求同向增加、自我強化的價格過程。同時,由於產業的關聯性,相關聯的產業也會被新產業帶動,在資本的操縱下出現相應的市場價格波動。一旦這些產品的消費市場迅速飽和,市場價格的持續下降過程開始出現,經濟週期也就轉入下降軌道,直到接續的新興產業出現。  

經濟週期是以一個或幾個新興產業週期為主導的。新興產業的擴張和收縮以及對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影響,常常成為經濟週期性迴圈的基本內容。新性產業的高峰和低谷,常常也是經濟週期的高峰和低谷;在商品市場上消費熱潮和金融市場上的以新興產業股票為龍頭的股市繁榮,成為經濟繁榮的標誌;商品市場的蕭條和金融市場上的以新興產業股票為龍頭的股市蕭條同樣也成為經濟蕭條的標誌。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緻的條件下,一方面,產業門類不斷增加,就某一個產業而言,產業內部的生產鏈條也在不斷延伸,另一方面產業間的橫向聯繫也就日趨複雜。產業與產業之間以及及產業鏈條的上下游之間的各種關聯,都通過相應的的市場聯接起來,從而構成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體系。不同的產品市場內嵌於整個經濟體系之中,產業或者行業的細分推動了市場體系的豐富和擴大。在一個個細分市場當中,以資本和投機為主導的和以市場群體行為過程為內容的市場價格機制發生作用。市場成為經濟體系的聯接基礎,在資本和投機主導的和以市場群體行為過程為內容的市場價格機制下,新興產業的資本流入和流出,成為整個經濟週期的動力和源泉。  

市場是資本的永動機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通過以群體行為為特徵的市場價格過程,完成社會財富的分配,成為資本的永動機,為資本"產出"利潤。市場是資本的生存土壤,自由的市場是資本的天堂,資本掠奪在此不受任何阻礙;任何阻礙,都必須以(資本)自由的名義,務盡全力掃除。這也是西方國家玩弄所謂市場經濟地位把戲的最深刻本質。

資本的二次分配  

在純粹市場體系中,社會財富通過市場進行二次分配。第一次分配通過商品市場,商品市場聯繫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勞動是社會財富創造的源泉,在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中,勞動者通過工資參與財富分配,這個分配過程通過市場、伴隨著商品出售來實現,以勞動者作為市場最終消費者的市場角色來維持勞動力再生產。在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中,產業資本獲得除工資之外的剩餘部分,也就是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的剩餘價值部分,大體上相當於生產價格到消費者支付的價格的差額,亦即資本的利潤。資本利潤的實現,和工資一樣通過商品市場的價格過程,不過這個價格過程是由資本通過投機來主導的,切蛋糕的刀是投機,握刀的則是資本。在資本佔據統治地位的前提下,資本獲得利潤自然而然,天經地義;至於勞動創造財富和市場形成價值及價格的過程,對資本而言永遠諱莫如深。

社會財富的第二次分配通過金融市場完成。在金融市場,運轉著與商品市場類似的市場價格過程,我們稱之為題材-價格模式(注?)。在這個市場,進行的是資本本身的市場分配。狼食資本通過投機主導的市場價格過程,對羊群資本進行掠奪;在這裡,羊群資本包括進入市場的一部分中小資本和已經具有資本性質並參與市場投機的社會大眾的儲蓄。資本通過市場獲得利潤從而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格局,金融市場則是這種過程的高端和最後階段,確定資本分配的最終結果。

資本產生於市場最初的投機過程,資本和投機是市場與生俱來的,投入資本,收回更多的資本,成為資本宿命。通過社會心理和群體行為過程,價值在市場中形成,價格是價值的物化標準和外在表現。一個個具有大眾行為特徵的市場價格機制過程,成為產業週期和經濟週期基本源泉和動力,產業週期和經濟週期是和資本的掠奪過程一致的。所謂的經濟繁榮或者經濟和金融危機,也是資本掠奪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都是應資本獲取利潤的需要而由資本自己創造的,是一個社會化的大眾行為過程。繁榮是相對資本而言的,承受危機的是社會大眾或者說勞動者。只要市場存在下去,危機和繁榮的悲喜劇就會反復上演。市場是資本的永動機,通過這個永動機,資本"產出"利潤。隨著市場體系的發展和完善,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在社會總財富中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資本在社會經濟中具有越來越壓倒性的優勢及控制地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