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利率低於與穩定經濟增長和低通脹相符的水平


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2011/04/28 14:0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週四警告稱﹐近幾個月來亞洲已出現經濟過熱跡象﹐這使得該地區緊縮宏觀經濟政策的必要性日益加大。

IMF在其《地區經濟展望報告》(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Report)中表示﹐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影響似乎正在向核心通貨膨脹領域蔓延﹐同時也正對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產生影響。

報告指出﹐亞洲國家利率水平偏低﹐不利於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和低通貨膨脹率﹔IMF還敦促亞洲各國將增強匯率彈性作為防止經濟過熱的一個重要手段。

IMF亞太部門(Asia and Pacific Department)負責人Anoop Singh預計﹐雖然預計許多亞洲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在2011年進一步上升後或於2012年小幅放緩﹐但總體而言﹐亞洲的通脹風險仍面臨上升風險。

IMF稱﹐預計整個亞太地區201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6.8%﹐2012年增速將提高至6.9%﹐略低於2010年的8.3%。作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預計中國2011年和2012年的GDP將分別增長9.6%和9.5%﹐印度的GDP將分別增長8.2%和7.8%。

IMF稱﹐在經濟增長如此強勁的情況下﹐亞洲收緊宏觀經濟政策的緊迫性較半年前更加迫切﹐不過所需採取的緊縮措施的力度和步伐因國家而異。

IMF稱﹐儘管資本流入使收緊政策難度加大﹐但過去幾個月以來﹐資本流入的速度總體而言有所放緩﹐這給亞洲各國提供了更多加息空間。

IMF指出﹐截至3月份﹐亞洲各國的政策利率普遍低於IMF人員估計的水平﹐其中印度、印尼、韓國和泰國尤為典型。中國、韓國、印度等國的實際政策利率依然為負﹐印尼的政策利率還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IMF在報告中稱﹐面臨全面通貨膨脹的經濟體有必要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除了上調政策利率外﹐增強匯率彈性也是應對經濟過熱的一道重要防線。

報告還指出﹐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的有效匯率仍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而香港、韓國和越南的匯率則明顯低於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IMF認為﹐由於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似乎有望見頂﹐目前判斷中國已出現經濟過熱還為時尚早。該機構稱﹐儘管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需求因素的影響﹐但其影響較為有限﹐而且也不會持久。

但IMF也表示﹐中國經濟仍然脆弱﹐容易受到國內供應再度吃緊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因此﹐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有必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貨膨脹向更廣泛的經濟領域蔓延並成為常態化。

該機構還提到了香港的房地產泡沫風險﹐但也指出﹐香港政府已採取措施﹐防止泡沫積聚。

IMF認為﹐現階段經濟前景所面臨的整體風險要比半年前更加平衡﹐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強﹐不過新的風險也在湧現。

該機構稱﹐中東和北非政治騷亂以及由此引發的油價進一步上漲的風險已對全球經濟增長構成威脅﹐但這些因素對亞洲經濟的整體影響仍然較為有限。

該機構估計﹐如果2011年油價進一步上漲至每桶150美元﹐中國、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包括香港、韓國、新加坡和台灣)的國內/本地生產總值(GDP)增幅將減少0.5-0.75個百分點﹐印度和印尼GDP增幅可能會減少至多0.25個百分點﹐但澳大利亞及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受到小幅提振。

不過﹐該機構告誡稱﹐由於亞洲經濟高度依賴海外市場﹐一旦油價上漲引發的第二輪通貨膨脹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亞洲經濟可能會受到嚴重打擊。

IMF指出﹐由於地震之後供應鏈可能會中斷﹐同時日本的電力短缺狀況持續時間可能超出預期﹐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帶來重大的下行風險﹐其對亞洲經濟的影響範圍也可能會更加廣泛。

一方面企業生產以及交通設施長期中斷會對亞洲製造業構成不利﹐另一方面日本在核洩漏事故之後轉而通過其他途徑解決電力供應也可能會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

而且﹐IMF還表示﹐如果歐元區財政問題加劇﹐亞洲經濟也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因為歐元區也是亞洲出口行業的一個主要市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