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讀者都曾在媒體或演講中聽到很多有關投資趨勢的預測與投資策略,而類似這種報導或演講最後大都會有著肯定而清晰的投資結論。只是,讀者在看完或聽玩類似的投資評論之後,有無想過這種清楚與肯定的投資建議是否適用於個人呢?其實,就我個人的意見而言,這種建議除非經過讀者適當的消化,否則都是沒什益處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用比喻的方式與實際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就以足球賽場的前鋒後衛位子來說明,或許讀者就會有著較清晰的概念。由於足球場的賽場面積遼闊,沒有人得以完全防守所有的位置,為了分工在防守與攻擊都有著明確的定位,所以就會有前鋒後衛的分配,又有左前鋒右前鋒中鋒的分野。如果,曾看過較不成熟的足球隊踢球(例如兒童足球隊或臨時成軍的大學班隊),就會清楚的發現到雖然兩邊的球技都欠佳,但在鋒衛位置配置較正確的一邊往往正是贏球的那一邊。因為,一個站在後衛的球員如果跑到前面進行攻擊,不僅需耗費極大的體力效果不彰,也會使得防守出現大漏洞。換句話說,在遼闊的市場中每個人所占的位置各不相同,適合他的並不見得適合你,如果想要面面俱到只會讓自己處於不利的投資地位。
而從一般投資人的投資實況觀察,就常會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其一是股票種類眾多,其二是現在擁有的股票大都屬虧錢的股票,其三是股票的總市值占其個人財富的比重大都偏低(大約不到二成)。為什麼會有著上述的現象呢?原因就在於投資人對於自己的投資判斷信心極度缺乏,所以總是被媒體消息帶著走。由於每個投資人所獲取的資訊來源各不相同,這種事實造成了投資人的持股內容與比率也差異極大。如果,現在又在同一個研討會聽到同一個投資策略或建議。由於,每個投資人的立足點並不相同,即使投資人都做了同一個投資操作,也無法使得其後的投資效果相同。
更有趣的是,每個聽到同一場演講的投資人還會發生兩種有趣的狀況,一個是隨信心多寡而調整接受的程度,一個則是缺乏其後完整投資建議的洗禮。例如,有投資人因著前面的虧損經驗,所以對於類似的投資建議就有所保留而謹慎跟進,有的人則可能因著滿手現金因此而大舉跟進。再如,類似的建議常是'未來可以大舉買進某某類股'等,但是何時或何種價位則應該調整原來的投資建議,卻少有投資人會或能夠持續追蹤提出該投資建議的分析師群的看法。也就是說,大多數參加某研討會或閱讀某投資研究的投資人缺乏完整的投資建議。不是自行做粗糙的投資操作計畫,就是無法獲取其後因著投資環境變遷該團隊的完整應變投資計畫。如此一來,投資人從始到末所拼湊的投資計畫不是不完整就是七零八落的,這樣下來怎麼會有好的投資成果呢?更可怖的是,如果投資人是從不同的投資研討會或者研究團隊獲取的投資建議,那麼因著投資理念的不同所產生矛盾可能更是令人棘手的。
所以,面對這種時常可獲取大量投資資訊與建議的時代,投資人首要之務不是去吸收資訊,而是先架構出自己的投資理念與偏好。而後,再從中汲取一些客觀的投資資訊(例如產業統計、營收統計與比較等),並且架構出屬於自己的投資計畫。而即使這種投資計畫未臻完美,但也總好過聽取眾多他人投資建議所拼湊來的七零八落的投資建議。記得,下一次在聽聞相關的投資建議不要在盲目跟隨逕自運用,而是要如同過馬路虎口般的__停、聽、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