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掉進深淵的美國經濟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0/01/04 02:37

如果大家今年要長點經濟智慧,那我希望是:即便美國經濟終於不再繼續沉淪,我們還是很接近深淵的底部。

為什麼要指明這一點?因為我發現,許多人對最近的一些好消息反應過度。我特別擔心忘我樂觀隱含的風險。也就是說,我擔心決策者可能專注於有利的經濟指標,認為不必再以採取促進復甦的具體措施,最後導致我們再次沉淪。

各種經濟指標,包括相對良好的假期銷售與新申請失業救濟的件案(終於降至每周40萬件以下),都顯示後泡沫時期的緊縮可能即將結束。

這裡說的不是「美國的破曉時刻」。建築業尚未出現恢復到泡沫時期水準的跡象,負債累累的家庭也仍未恢復大膽消費的舊習慣。經濟適度反彈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建築業不再萎縮、撙節,而這似乎正是目前的局面。分析家不斷上修預測值,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似乎可以達到4%。

好啊!可是,幅度不會這麼大。對美國家庭而言,失業而不是國民總生產毛額(GDP)數字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失業率從接近10%開始起算,那麼要創造就業的艱鉅工程是令人望而生畏。

首先,我們每年必須成長大約2.5%才能跟上生產力與人口不斷提高的步伐,同時使失業不再繼續惡化。這是為什麼過去這一年半以來,美國技術上出現復甦,感覺卻仍如衰退的癥結:GDP已經出現成長,幅度卻不足以降低失業。

如果經濟成長一直維持在2.5%以上,最後必能降低失業率。然而收獲並不是一對一。基於多種原因,以往的年經濟成長必須多加2%,才能使失業率減少1%。

現在就來開始做算術。假設從現在開始,美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均達到4%,而且持續數年,多數人一定會認為這是很棒的表現,甚至是景氣大好。它當然高於我見過的多數預測。

然而背後的意義是,即使經濟出現如此幅度的成長,今年底的失業率仍將接近9%,明年底還是超過8%。在莎拉‧裴琳的第一任總統任期結束前,我們不可能創造完全就業。

即使成長相當良好,未來幾年的失業率於不久前必會被視為慘不忍睹,因為它的確如此。藏在這些枯燥數字背後的是普遍苦難與破碎的夢想。數字告訴我們,苦難將持續到眼所能及的範圍。

如此說來,該如何才能加快療傷止痛的過程?理性的政治體系早就應該已經推出「就業進展局」的21世紀版本─安排失業者為所應為,整修已經耗損不堪的基礎設施。然而在現有的政治體系下,聯邦參議員當選人艾尤迪新年發表共和黨每周例行演說時聲稱,「首要之務是終結華府的浪擲公帑」。

我們可以寄望於財政政策的是,華府不主動破壞復甦。請特別注意3月15日,屆時聯邦政府可能已經達到負債上限,共和黨將設法迫使歐巴馬總統實施不利經濟的削減支出。

我還擔心貨幣政策。兩個月前,聯準會宣布以購買長期公債來促進就業成長的方案。當時許多觀察家認為,初步的6,000億美元只是開始,如今看來有如結束,原因之一是,共和黨人企圖逼迫聯準會退縮。另一個原因是,稍好的經濟消息是什麼都不做的藉口。

聯準會甚至可能在今年稍後就會調高利率。至少期貨市場的看法似乎是如此。在面對高失業率與低通膨之際,升息是瘋狂之舉,但不意味這種局面不會出現。

回到前面的觀點。無論最近陸續公布的經濟消息如何,我們仍然非常接近深淵的底部。我們只能指望夠多的決策者明白這個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