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日報/崔宇
日期:2009/07/23 19:04
7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對中國政策的評估報告中敦促中國繼續使用財政刺激措施來提振經濟增長,許多參與評估的IMF理事認為應該讓人民幣升值。盡管該報告並沒有直接指認人民幣匯率存在“根本性失衡”,但IMF的含蓄建議也表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而終結,這也為下周即將進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埋下了伏筆。
有關人民幣升值的爭論持續了7、8年之久,而且,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同中國巨額的貿易順差聯系起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貿易順差顯示中國勞動生產率高和價格競爭力強,人民幣升值就可以降低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從而降低貿易順差,但這其實是一個別有用心的誤會,也是一國遏制其它國家金融發展的“陽謀”,是沒有認清貿易順差和貨幣升值的本質。
對於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國家來說,無一例外地都要面對貨幣升值,但這個貨幣升值指的是實際匯率的升值,而非名義匯率的升值。實際匯率是指一國商品和服務換取另一國商品和服務的比率,而大家常說的名義匯率是一國貨幣換取另一國貨幣的比率,實際匯率才是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因為國際貿易中要比較的是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而不是貨幣的價格。
比如,盡管人民幣名義匯率在不斷升值,從匯改時的1美元兌8.27元到目前的1美元兌6.83元,但是如果中國商品的價格保持下降或者國外商品的價格保持上升,那麼盡管名義匯率升值,但中國商品的價格仍然具有競爭優勢,這可能也是2005年匯率改革起來貿易順差反而大幅飆升的原因,出口企業的無序價格戰是主要推手。
而中國商品之所以能具有價格優勢,主要是依靠能源、環境和勞動力的低成本。如果政府放開要素價格管制和加強保護勞工利益,讓企業成本上升,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促進企業改進技術提高生產率,還可以通過保護勞動者增加居民收入,同時也可以抬高中國制造的價格,從而提高實際匯率,而不必調整名義匯率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如果僅僅依靠壓低要素價格來獲得所謂的競爭力,並以此讓名義匯率升值,這只是一種夜郎自大的虛妄。
而且名義匯率的變動只能給進出口帶來短期調整,長期並不會導致貿易順差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名義匯率的變動最終只是體現了一種價格水平的變化,和貿易順差並沒有直接關系。一般說來,名義匯率升值將導致國內價格水平下降,貶值將導致國內價格水平上升,這也是2007年時許多經濟學家主張用升值控制通貨膨脹的理由(盡管最終事與願違)。
但從長期來看,貿易順差其本質是由於收入分配不公導致中國儲蓄率太高,再加上金融業缺乏競爭力,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國內消費和投資,不得不輸出資本,讓其它國家借錢消費中國生產的產品,這與匯率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且一旦貿然啟動了名義匯率的升值路徑,由於熱錢等投機因素的作用,會帶來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1980年代的日本泡沫危機就是前車之鑒,2007年中國採取的既升值抑制又加息的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也讓中國的資本市場也經歷了泡沫的洗禮。
對於人民幣的名義匯率來說,完全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消除單邊升值的預期。2008年7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停止升值的做法在短期看來仍值得肯定。在金融業競爭力不強的階段,維持匯率的穩定就意味著經濟的穩定。而對於貿易順差來說,還是要落到擴大內需以及通過金融中介彌補儲蓄與投資的缺口上來,解決經濟失衡別無他途,靠調整名義匯率的手段無異於緣木求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