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中國經濟的長周期走勢


來源:文化縱橫/韓德強
日期:2009/05/04 20:03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美國正在經歷一場自1929年以來的大危機。這個危機,是1929年以來未曾見過的一場大危機。在世界經濟蕭條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是不是能繼續保持一枝獨秀?我試圖對此作出一些個人的分析。

關於未來的預測,總是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僅憑當前的一些經濟數據更不足以預測未來。必須從長時段的視野,將歷史追溯到1985年。

1985年,中國企業雖然還在國有經濟體制之下,但是已經進入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一年。只要企業是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它的行為就比較類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般企業,所以就有可能用一般的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規律來分析判斷。

從1985~1989年,這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個上升周期。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國經濟這輪上升周期達到頂峰的時候,但因為達到頂峰,所以,各個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管是正品還是次品,通通拉出來賣,市場上都搶著要。經濟出現了過熱,物價呈現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此前從未經歷過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市場出現了搶購風潮,中國經濟進入我們轉向市場體制之後的第一個下降周期——從1989~1992年的第一個下降周期。

根本的問題,就是出現了中國經濟的第一個生產過剩的危機。這場危機是以小平同志南巡而告終的。

小平同志一南巡,全國經濟馬上就出現開發區熱、房地產熱,本來過剩的產品,立刻就被清空了。此後,所有的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而且必須得要擴大生產,大量的水泥廠、鋼鐵廠大批上馬。1992年~1994年,短短不到三年時間,中國經濟走完了第二個上升周期。這一輪上升周期特別迅猛,因為背後有很強的政治性。到了1994上半年,經濟過熱的現象已經比較明顯,當時主持經濟工作的朱熔基總理就來了個緊急煞車。當時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國庫券的利率14%,銀行利率也接近14%,這樣,通貨膨脹很快被壓下來了。

如果沒有別的措施的話,中國經濟在1994年利率上升之後一定會是硬著陸。但是,我們在把利率上升的同時,做了一個對沖操作,我們把匯率下調了,調到一美元兌8.70元人民幣。利率上升,國內需求下降;匯率貶值,海外市場就打開了。所以,實際上可以說,1994年是整個世界消化了中國國內的經濟危機,因是之故,中國的經濟不是硬著陸而是軟著陸。

從1994年一直到1997年,凡是面向內需生產的企業,在這段時間,是減員增效、下崗分流;但是,沿海地區面向外需生產的企業,是開足馬力大生產,利潤很豐厚。1994年,也是中國的貿易逆差轉為貿易順差的一年,此後我們就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也就是說,盡管中國當時的內需是一下子被緊急煞車了,但是,我們又發現了外需。正是因為發現了外需,所以,當時主持經濟工作的領導感覺非常好,原來事情可以這麼做,海外市場潛力這麼大!那我們今後有什麼問題,依靠海外市場就得了!

可是,中國面向海外市場的大規模出口,在1994~1997年期間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就是把“四小龍”、“四小虎”擠垮了。中國塊頭大,中國一旦成為世界打工仔的話,就把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的工作全搶過來了,這些國家的出口急劇下降,中國的出口急劇上升。“四小虎”國家出口下降的同時,“四小虎”國家的那些企業怎麼辦?

那些企業發現,擴大生產沒有未來,因為出口在急劇下降。怎麼辦?於是,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紛紛把過去賺的錢投到房地產市場,從而造成1994年~1997年這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的迅猛高漲。實體經濟下降,房地產迅速增長,這樣,就被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以及其他各種基金發現了空隙。也就是說,這些“四小虎”國家的實體經濟下降、房地產市場飆升,這個局面是不可以長期維持的。索羅斯們通過大量購買這些國家的外匯,炒高那裡的樓市,然後再撤出資金,這就造成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07月~1998年年底,中國領導人發現,出口突然間疲軟了。內需繼續不振,但出口也疲軟了。在當年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朱熔基總理提出了“保八”的口號,希望1998年能繼續維持8%的經濟增長。“保八”怎麼保?三管齊下來“保八”。

第一,是財政出錢,採取積極財政政策,搞高速公路網、機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大量的錢被投入高速公路和機場等建設中去,所有的鋼鐵廠、水泥廠生產就顯得不足,供不應求,生產變得非常旺盛;

第二,是銀行拉動經濟增長,讓銀行給企業貸款。但如何讓銀行安全地給企業貸款拉動經濟增長?就是啟動房地產業。銀行一邊給開發商貸款,一邊給消費者貸款買房。這樣就帶動了一個房地產市場,這是1998年之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又一個重要支柱;

第三,就是要加入WTO,希望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

這樣,出口、財政和金融三管齊下,拉動了1998年後的經濟增長,從1998~2008年,經歷了一個接近十年的繁榮,直到2007年10月份,才開始出現一些轉折。

市場經濟條件下,上升周期達到十年之久確實不容易。1998~2003年期間,中國經濟還屬於健康快速的增長狀態。2003~2007年,就有了一些變化,大部分產業供過於求,小部分產業供不應求,大部分產業價格在下滑,小部分產業在上升,特別是房地產相關產業價格在迅速上升。

中國經濟從2003年以後出現了一冷一熱,凡是汽車、手機、彩電、空調、服裝這一類產業價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產、鋼鐵、水泥、原油這一類產業價格在一路上升。這樣,宏觀調控的難度就加大了,把熱的產業壓下去,冷的產業變得更冷;把冷的產業扶上來,熱的產業變得更熱,從而開始出現調控上的兩難困境。這些現象類似於1997年前亞洲“四小虎”國家出現的情況,讓人非常不安。

企業感覺做實業沒有前途,把過去積累的資本都投入到房地產市場,促成房地產市場形成一個泡沫性的發展。這就導致形成“牛市見頂”。什麼是牛市見頂?牛市見頂的基本特徵,就是價增量縮,成交量不斷地萎縮,但價格還在上升,資金不足以支撐價格的繼續上升。

以深圳為例,從2006~2007年10月份,成交量萎縮到此前的1/3左右,但價格上升了一倍多,從2007年10月份開始,各地的房市都進入了“橫盤陰跌”狀態。這種狀態取決於政府怎樣調控。

政府救房地產,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是可能要以通貨膨脹作為代價。如果我們壓縮通貨膨脹,就可能出現另一個情況,叫“久盤必跌”。如果久盤不跌,反而讓它往上漲,很可能會使房價一飛衝天,帶動嚴重的通貨膨脹。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出口增長會進一步下降,因為美國的需求會進一步下降。一邊是出口下降、經濟增長放緩,一邊是房地產泡沫處於高危狀態,怎麼辦?

1993、1994年遇到通貨膨脹,中國把利率提高到14%,膨脹下去了,但北海、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立刻破滅。但現在,能這麼快讓房地產泡沫破掉嗎?不能,因為現在房地產泡沫的規模是那時的幾十倍。當時,還可以向海外市場轉嫁我們的生產能力,可以讓人民幣貶值60%,現在卻不能。

2006~2008年,人民幣的升值,其實不是1:8.27美元到1:6.8美元,實際上要超過這個值。因為,人民幣對外升值,但對內卻在貶值。人民幣對外升值,意味著過去出口100美元可以換回827元人民幣,而現在拿100美元僅能換回680元人民幣,換回來的錢少了;對內貶值,意味著工價在上漲,原材料價格在上升,兩邊一夾,把很多企業都夾死了。也就是說,對於這些企業,人民幣的實際升值幅度可能超過30%。

這些企業本來的利潤不會超過20%,這樣一來,這些企業就直接面臨破產的命運。出口導向型企業對國際市場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要做周期性判斷的話,經濟不可能再持續十年的穩定發展,更不會像某些專家講的經濟幾十年不會出現拐點。

中國經濟從1978~2008年,這30年,總體上是一個大牛市,這是不錯。但是,大牛市中也有1989~1992年的經濟下挫,有1994~1997年的經濟萎縮,有2003~2008年大部分實體產業供過於求的蕭條,這些都是事實。

按照我的經濟理論去判斷,中國經濟也將面臨一場危機,這場危機要超過1989~1992年的規模,也要超過1994年的規模,危機從哪裡爆發?或者是通貨膨脹超過40%,或者是房地產下降50%,兩個裡面選一個。

具體實現的時間表,有可能是未來的一年半到兩年內。實現一個,就有可能蔓延轉換為金融危機,甚至再轉換,形成社會危機。當經濟出問題的情況下,社會問題就會被放大。

我作出這些分析和判斷的基礎,在於認為市場經濟不是均衡的,而一般的經濟學家,一般的西方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大體上都認為世界經濟可以自動均衡。如果市場可以自動均衡,那麼市場就是好的,不需要干預;如果市場不能自行均衡,就必須要政府干預。

從1980年以來,全世界提倡的經濟理論都主張放任自流,主張不要干預、減少干預。30年下來,就有可能使經濟活動內在的正反饋特性、非均衡特性高度發展,使得經濟面臨系統性的重大風險。凡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是均衡經濟學派,少數人接近非均衡學派。比如瑞典的岡納‧繆爾達爾,印度的阿瑪蒂亞‧森也接近非均衡學派,但骨子裡還是均衡學派。

這兩大學派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經濟生活中,追漲殺跌,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企業越做越強,規模越做越大。規模越大,企業越強,越容易遠遠偏離市場的均衡點。今天世界上的五百強企業都是非常巨大的、壟斷性的企業。完全按照西方的均衡經濟理論,企業是做不大的,因為做大以後,生產的邊際效益就下降了。但是,按照非均衡理論,做得越大效益越好,效益越好,也就越有能力去做大。

1990年代美國“新經濟”時期,電腦、通訊、網路產業高速發展,前景樂觀,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由於大量資本進入,形成投資高潮,設備、技術和人才供不應求,利潤高漲。由此,進一步吸引更多資本進入,形成一個正反饋。但是,供給正反饋迅速超過了需求正反饋的速度,結果,正反饋崩潰,Nasdaq指數暴跌,經濟從繁榮的頂點跌到蕭條的谷底。幾乎每一個經濟周期,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正反饋逐漸起動、加速、狂歡、崩潰的過程。

價格運動同樣如此。按照一般人的邏輯,市場交易應該是高拋低吸。鮮花五塊錢一束不要,五毛錢一束就要,這是正常的經濟生活現象。

但是,還有一類經濟現象是追漲殺跌,房子2000元/平米的時候覺得貴,2500元/平米的時候還覺得貴,到了3000元/平米的時候,就覺得便宜了。為什麼?擔心它漲到4000元去!大家都覺得房價要上漲,於是都去買房,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房價真的上漲了,於是就有更多的資金湧入,形成了追漲殺跌,這是遠遠偏離均衡價格的一個演化思路。

正反饋意味著非均衡,越來越遠離均衡。正反饋及其崩潰,意味著市場不能完成自我調節,或者必須以破壞性的方式——“創造性的毀滅”,完成自我調節。“創造性的毀滅”,是熊彼特的用語,意指新技術的創造對舊技術、舊產業的毀滅,這至少還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正反饋還可能意味著“破壞性的毀滅”。高息攬儲型的正反饋,只有毀滅,沒有創造。金融崩潰型的正反饋,也是只有毀滅,沒有創造。社會能不能接受這樣的非均衡?只要形成一個非均衡的追漲殺跌的機制,繁榮可以變得特別繁榮,但是,蕭條也有可能變得特別蕭條。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沒有留言: